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临时取消行程后,德国外长终于作出决定,将在12月来中国面谈

热点资讯 2025年11月28日 07:25 1 admin

临时取消行程后,德国外长作出决定,将在12月来中国面谈。那么,这样的反转意味着什么?当前中德关系正处在微妙节点,这次访问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今年10月下旬开启上任后首次访华,却在出发前一天突然取消行程。德国方面虽然对外解释为“未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但无论德媒还是外交观察人士都很清楚,问题不在行程,而在言行。他在访华前连续数日对稀土、台湾、俄乌等议题释放不当信号,既踩在中方红线上,也带着“教师爷”式的指责意味。对此,中方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看。

临时取消行程后,德国外长终于作出决定,将在12月来中国面谈


这次访华行程取消,很快让德国国内意识到问题比表面严重得多。对于一个总是强调“务实外交”的出口型大国来说,一名外长让中德关系凭空出现摩擦,不仅影响政府声誉,更可能直接传导到企业、供应链、投资预期这些实打实的经济层面。于是,瓦德富尔很快改口,称“并非取消而是推迟”,并在11月25日公开宣布正在进行“最后协调”,计划在12月第二周访华。


有分析认为,瓦德富尔这一次“补课式”访华,有三层背景无法回避。第一,德国总理默茨已打算将在明年一、二月间访华,而外长的此行,就是为总理访华铺路。如果外长前站失利,那么总理到访的政治氛围、合作议程、市场预期都将受到牵连,甚至可能出现“高层来而无成果”的局面。德国政府内部对此很清楚,因此,无论瓦德富尔此前态度如何强硬,他都必须在今年内完成一次补救。


第二,德国国内经济已连续三年收缩,而中国在1至8月重新成为其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美国重新启动关税政策,让德国对美出口下滑,而来自中国的进口正在成为维持德国供应链稳定的关键部分。换言之,德国可以在政治表述上强调“去风险化”,但在现实经济层面,德国对中国的依赖并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加深。瓦德富尔这次出访团队中,包含汽车工业协会与稀土进口企业,本身就说明德国经济界希望借外长访华拿到实际成果,而不是泛泛而谈。

临时取消行程后,德国外长终于作出决定,将在12月来中国面谈


第三,俄乌冲突的长期化,正在给欧洲财政和产业体系带来持续压力。默茨公开点出希望中国“施压俄方”,同时又担心这一议题影响访华安排,背后折射的是德国在大国博弈与经济利益之间寻找平衡,而这个平衡无法绕开中国。乌克兰战场的未来和欧洲安全秩序的稳定,都让德国必须找一个能“压舱”的外部对话伙伴,而中方提出的“推动可持续和有约束力的和平协议”,恰好成为德国可以讨论的议题。

在这三重压力下,瓦德富尔12月访华,预示着将不再是强硬外交延续,而是转向务实。不过,中方也有自己的条件。早在11月初王毅外长与瓦德富尔通话时,就明确两点:言行要慎重,不触碰台湾问题底线,愿意对话,但必须在互相尊重。台湾问题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德国不能只强调“不用武力改变现状”却不反对“台独”,这在本质上削弱了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瓦德富尔此前因为错误言论,导致访华没能成行。这一次他重新访华,必须意识到在台海问题上不能再胡言乱语,否则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临时取消行程后,德国外长终于作出决定,将在12月来中国面谈


总的来看,瓦德富尔的临时取消与再次确定访华,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无论政治语言如何起伏,最终决定国家政策的是利益、是稳定。12月的北京之行也许不会解决所有问题,但会决定下一阶段中德关系的运行轨迹。对德国而言,这是必要的补课。对中方来说,这是观察诚意的窗口,而对双方而言,这是在全球化时代里一次必要的接触。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