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马斯克点赞小鹏机器人背后:一场心照不宣的万亿阳谋?

热点资讯 2025年11月09日 16:24 1 cc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马斯克点赞小鹏机器人背后:一场心照不宣的万亿阳谋?

文|李道哲

埃隆·马斯克——这位一直走在科技前沿的特斯拉CEO,竟出人意料地点赞了小鹏汽车发布的新一代IRON机器人,并直言“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

这一举动迅速在科技圈引发热议,毕竟马斯克向来不轻易称赞竞争对手。尤其是在特斯拉电动车业务面临挑战,而人形机器人被马斯克称为未来价值核心的当下,这一点赞更显得耐人寻味。

马斯克点赞小鹏机器人背后:一场心照不宣的万亿阳谋?

隔空互动:马斯克与何小鹏相互致意

事件起源于小鹏汽车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亮相的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以其惊人的拟人化设计引发关注,它不仅能走猫步,还拥有完整的“骨骼-肌肉-皮肤”仿生体系。

其流畅的动作和高度仿真的外观甚至引发了一场质疑风波,不少网友调侃“里面是不是藏了真人”。

为回应质疑,何小鹏发布了一镜到底的视频,展示机器人内部机械结构,从背部的晶格肌肉与控制器到手部谐波关节,逐一揭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马斯克在一条聊天内容中对小鹏机器人IRON做出了评价,称其“身材不错”,并表示“西方其他的机器人企业还很弱”。

马斯克对中国竞争对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尊重,他强调,“我对中国的竞争对手们都很尊重,因为中国有太多聪明、努力工作的人”。

何小鹏也迅速回应,祝贺马斯克在股东会中的胜利,并表示“相信Tesla的机器人和Robotaxi都做的很棒,期待更大的成功”。这番互动,展现了两位科技领袖的相互欣赏。

马斯克点赞小鹏机器人背后:一场心照不宣的万亿阳谋?

战略考量:点赞背后的商业逻辑

马斯克的点赞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深远的战略考量。在特斯拉MasterPlanIV中,公司已经明确战略重心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倾斜,电动车不再是唯一焦点。

马斯克曾大胆预测,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未来将占公司总价值的80%。这一表态清晰地揭示了机器人业务在特斯拉未来版图中的核心地位。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全球电动车市场正面临严峻挑战。在欧洲市场,特斯拉销量大幅下滑,在德国等主要市场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

在中国市场,特斯拉也面临中国品牌的“饱和式围剿”,其技术优势逐渐被蚕食。在此背景下,肯定小鹏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特斯拉自身的机器人战略铺路。

马斯克深知,培育一个新兴市场需要众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当他断言“整个机器人市场将由特斯拉和中国主导”时,他实际上是在勾勒一个中美共同主导的未来机器人产业格局。

马斯克点赞小鹏机器人背后:一场心照不宣的万亿阳谋?

技术竞合:小鹏IRON与特斯拉Optimus的对决

从技术层面看,小鹏IRON机器人确实展现了令人瞩目的创新。它拥有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和全包覆柔性皮肤,手部能完成22种精细动作,可抓取直径1毫米的小零件。

其核心技术包括搭载3颗自研AI芯片,算力为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并采用全球首发的全固态电池,重量减轻30%,电量增加30%。

相比之下,特斯拉Optimus则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马斯克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宣布,人形机器人将在明年启动量产,并计划在弗里蒙特工厂建设年产100万台的生产线。

特斯拉的优势在于其规模量产能力和成本控制,马斯克预计一旦实现每年100万台的产量,机器人生产成本将控制在20000美元左右。

两家公司虽然技术路径各异,但都将2026年视为关键节点。小鹏计划在2026年底规模量产高阶机器人IRON,而特斯拉也将在2026年开始量产机器人,预示着明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量产元年”。

马斯克点赞小鹏机器人背后:一场心照不宣的万亿阳谋?

中国力量:全球机器人格局的变革者

马斯克对中国机器人企业的认可,建立在中国在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占据63%的份额,尤其在“身体”环节优势显著。

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小鹏一家公司,而是整个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集体崛起。

UBTech作为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另一代表,获得了WalkerS2人形机器人3500万美元的全球最大单笔订单。

摩根大通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25年已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转折点,订单量和合同价值大幅增长,并确认中国公司将成为这一新兴市场的主要受益者。

中国robotics产业的崛起不仅得益于技术积累,更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市场应用场景。

何小鹏展望,未来三年内,中国的机器人创业公司一定会带来更高阶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语言交互、自主行走,还能完成简单任务。这种快速迭代能力,正是中国企业在全球机器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马斯克点赞小鹏机器人背后:一场心照不宣的万亿阳谋?

未来前景:从实验室到量产的挑战

尽管小鹏和特斯拉都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量产仍面临诸多挑战。成本控制、场景落地与技术可靠性是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三座大山。

前特斯拉核心成员张海星在离开特斯拉创立矩阵超智后表示,在特斯拉的经历让他认识到,“机器人量产比做出炫酷的原型更难,也更重要”。

张海星和他的团队目标是做出“能养家糊口的机器人”,它“可能不够性感,但一定足够靠谱”。这番话揭示了机器人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商业化路径上,小鹏和特斯拉也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小鹏全新一代IRON将优先进入商业场景服务,如导览、导购、导流,并与宝钢合作探索在巡检等复杂工业领域的应用。#马斯克点赞小鹏机器人#

马斯克的点赞,最终指向的是“推动行业量产”的共同目标。他与何小鹏都清晰地认识到,人形机器人的终极价值在于商业化落地。小鹏2026年底规模化量产的计划,与特斯拉的量产目标形成呼应,双方的技术比拼与场景探索,将共同推动行业突破成本与技术瓶颈,也必将在全球市场展开正面竞争。(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