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能欣赏他人的不同,是一种稀缺品质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6日 00:45 1 admin
能欣赏他人的不同,是一种稀缺品质

有个国内的老板,给尼泊尔一间寺庙捐了100万。结果,相关视频底下全是这样的评论:为什么不捐给国内?为什么不造福家乡?建议多关注古建……

这当然也不算意外。很多国人对“什么是正确的做法”都有点执念,此时,有边界感的忍住不说,没边界感的就直接干涉——无论是什么样的干预,潜台词都差不多是一样的,那意思是:“你这样不对,照我说的这样才对。”

前两年去长春访谈,还听一位年轻妈妈说, 她3岁的儿子想光脚走路,她同意了,结果她一路上遇到的,全都在指责她:为什么不给孩子穿鞋,怎么不怕弄脏,伤到脚怎么办,着凉受寒你就后悔了,就算孩子不懂事,你当妈的怎么也不懂事?没人问她为何这样,只有一个中年妇女弯下腰来对孩子微笑说:“你怎么想光着脚走路?是不是觉得很舒服?”

应该承认,那些看不惯你做法的,大多数倒也确实是出于好意——有时也正因自感出于好意,才分外理直气壮。

我婚后五年才生孩子,我老家一个邻居就毫不客气地数落我妈“也不管管”,早该押着我去不孕不育诊所看看——这话当然让我啼笑皆非之余很不舒服,但我明白,她是真心觉得“我和你体己,才这么说的”。

人际关系越是紧密的熟人社会,这样的景象就越常见。一位长春朋友和我说,这座城市最让他留恋的就是那种人与人之间温情,长春不是那种冷漠的都市,“即使一个路人出事了,大家也都会想方设法地帮你”。反过来,上海人或许边界感分明,至高无上的反诘语就是“跟侬搭界伐”(和你有什么关系),但当然也有很多人抱怨上海“冷漠”。

相比起来,成都人那种尺度或许更舒服:成都人的边界感没那么硬,但自古以来五方杂处的经历,又让成都人都默认一个微妙的分寸——就算看不惯,但人家有自己的活法,轮不到我来管。

能欣赏他人的不同,是一种稀缺品质

怎样和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他者相处,对很多国人来说是一大挑战,有时甚至是相当大的困扰——想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就明白了,有多少家庭都深陷在一场文化内战之中。

这最典型地体现在对婚恋和生育的态度上,几乎没有比这更能折射出代际之间价值观差异的了。其结果,催婚、催生和由此而来的斗智斗勇,在无数个家庭里一遍遍地上演。

看多了这些桥段,就不难意识到:那些软硬兼施但往往徒劳无功的催促,说到底是因为无法接受他人的不同,磨破嘴皮的热切,乍看是“为你好”,其实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那是在合理化自己的处境。

豆瓣上的李濛在《我不生孩子的若干理由》中说,她常感到诧异,为何有些亲戚催生的热切程度甚至远超当事人父母?她对此分析得很到位: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催生者可能对我抱有他们自己都不曾察觉的恶意。他们大多生于一个选择不多的时代,在“正确”的年纪结婚,在“正确”的年纪生子,退休前工作赚钱养家糊口,退休后无缝衔接照顾孙子的生活。他们走在一条单行道上,被告知没有岔路,不能回头,必须咽下所有委屈和不甘。当他们人生过半,以为自己苦尽甘来,却发现有人走在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并自得其乐。如果他们承认另一条道路上的风景,无异于否定了自己好不容易才接纳的人生。于是为了自洽,他们开始诋毁另一条道路,并试图将那条路上的人拉拢过来。哪怕你告诉他们,康庄大道固然不错,但在那条岔出去的小路上,也有人环游世界自由如风,有人公司上市事业有成,有人著书立说流芳百世,他们依然沉迷于扮演判官的角色,判定他人的人生“只要没结婚生子就毫无意义”。

确实, 当他们表达“你这样是不对的,只有像我这样才对”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也只是诸多认知中的一种,并不见得高于对方,更不见得更适合对方。对一个将自己的人生视为唯一正确活法的人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降格。

也就是说,当那些人表达自己的“看不懂”和“看不惯”时,乍看是咄咄逼人的攻击,但其实是一种内心防御机制在作祟,因为另一种生活可能对他们而言既不是希望,也不是丰富,而意味着对自己现有活法的潜在威胁与否定,那意思是:“如果你可以这样活,那我这些年的付出还有意义吗?”

能欣赏他人的不同,是一种稀缺品质

相反,那些把差异看作是新的可能和希望的人,对别人的选择也就更为灵活、包容。我一位朋友日前出门办事,司机是个80后,三四年前还是外贸民企老板,如今工厂倒闭,为了生计,只能开网约车;家里的孩子,老大已经宣布不婚不育,他并不气恼,倒是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很有勇气做自己。

当然,这也可能只是“无能为力之下被迫承认现实的无奈”,但至少,它并不把自己那一套看作是唯一正确、可取也必须遵守的,转而肯定年轻人那样的活法也不错。

这当然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对习惯了一元价值观的人来说,差异常常意味着偏离、错误或低劣。“孝”常被解释为“肖”,“不肖之子”就其本意而言,就是指未能完全复刻父辈的模样。

从小,我就常听母亲说,“你要离开这里,我不想你留在身边”,起初我不理解,后来明白那是她对我的爱,但成年之后我才渐渐意识到,那里面还隐含着这样一层意味:“我已经没可能了,但你一定要活得不一样。”

那些控制欲强的父母,之所以不能接受子女和自己不一样,不仅是因为他们认定只有自己那一套才是唯一正确的,还因为一个简单的动机: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在获得自由之后,就不受自己控制了。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能欣赏他人的不同,在我们这个社会是一种稀缺品质,因为这意味着不仅允许别人做自己,还能克制住控制欲,保持对他者的好奇心,真正理解“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能欣赏他人的不同,是一种稀缺品质

当然,在一个新旧交替的社会,你恐怕在保持特立独行的同时,还能期待被多数人所欣赏。我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身为异类不但难以获得主流认可,连这些异类内部也彼此看不顺眼——有时候是因为他们除了被主流排斥之外,没什么共同点,有时是因为他们其实和主流一样专横,同样认定只有自己那一套才是对的。

中国社会总喜欢“统一思想”,因为我们的政治传统总以为,只有消除差异,保持一致,才能达到和谐。既然如此,那多样性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了——事实上,网上说“生物多样性”,常常是讽刺地感慨遇到了奇葩。

然而 现实是,社会正在多元异质化,哪怕是亲人之间,对于“什么是好的/对的”也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但与此同时,人们又想维持一种哪怕是表面上的“和谐”,这就带来了一言难尽的种种张力。

这种无处不在的低烈度冲突,第一步甚至还谈不上“欣赏差异”,而是在那个紧密缠结的网络中奋力挣脱,首先是通过“反介入”来捍卫自身的独立自主权利,确保自己就算与众不同也不至于要被干涉和压制。

然而,这样独立出来的个体,就可能面对孤独。人们并非不需要联结,而是想在独立的基础上自愿发生联结。之所以要欣赏他人的不同,当然并不是为了标榜自身的宽容,更不是猎奇,而是因为在另一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那带来的不应该是恐惧,而应是惊喜。

不论我们喜欢与否,只要我们走出自己狭小的领地,就必然会遭遇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足够大,完全能容得下我们所有人,当然也足够精彩,但那就取决于你能以多开放的态度去欣赏那眼花缭乱的多样性了。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每一个出现在生活中的特别人物,最终都充实了自我,让人见识了人生可以有多开阔。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