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28岁女生与洋男友同居,三周后持续高烧,检查结果让医生无奈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16日 00:42 1 cc

“薇薇,那个……那个外国年轻人,你们是认真的?”

28岁女生与洋男友同居,三周后持续高烧,检查结果让医生无奈

电话那头,我妈的声音带着惯有的试探,小心翼翼地,像是在触碰一件易碎的瓷器。

我正用肩膀夹着手机,费力地把一盆刚换了水的绿萝搬回窗台,阳光透过叶片,在木地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妈,他叫马克。我们住在一起了。”我直起身,轻轻吐出一口气,用一种尽量平静的语气,陈述了这个事实。

我知道,这六个字,对我妈来说,无异于一颗小小的炸弹。

电话那头沉默了足足有十几秒,我甚至能想象出她此刻正坐在老家那张褪了色的布艺沙发上,眉头紧锁,手里无意识地搓着围裙的一角。

“住在一起了?”她重复了一遍,声音里听不出喜怒,但那种刻意压制住的波澜,我隔着一千多公里的距离都能感觉到。

“嗯,他租的房子到期了,我的地方大一点,就搬过来了。”我解释道,试图让这件事听起来像是一个顺理成章、经过深思熟虑的经济学决策,而不是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冒险。

“那……那你们打算什么时候……”

“妈,”我打断了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我们才二十八岁,不着急。”

这是我和我妈之间永恒的拉锯战。她希望我走一条安稳的路,在合适的年纪,找一个知根知底的本地人,结婚,生子,像一棵栽在庭院里的树,安稳,妥当。

而我,选择了马克。一个金发碧眼,笑起来像加州阳光的美国男人,一个会在我画设计稿到深夜时,笨拙地给我煮一碗西红柿鸡蛋面,然后坚持要放芝士的家伙。

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新鲜、碰撞和一种脱离了传统轨道的自由感。我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稳定,一种建立在自我选择之上的、现代的、牢不可破的稳定。

挂了电话,马克正好从外面健身回来,脖子上搭着毛巾,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他走过来,从背后抱住我,下巴搁在我的肩膀上,看着窗外的晚霞。

“跟你妈妈打电话?”他问,温热的气息拂过我的耳畔。

“嗯。”

“她是不是又催我们了?”他用半生不熟的中文说出“催”这个词,带着一种可爱的口音。

我笑了笑,转过身,捏了捏他的脸:“她说,让你下次做西红柿鸡蛋面,别再放芝士了。”

他夸张地耸了耸肩,一脸无辜。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拥有了全世界。我拥有我的事业,我的爱人,还有一个我亲手搭建起来的、与父母的期望遥遥相望,却自得其乐的小世界。

这个世界,看起来那么坚固,那么美好。

我从没想过,它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开始出现裂痕。

最开始,只是喉咙有些不舒服,我以为是换季的正常反应,自己去药店买了点含片。

马克很紧张,给我冲了泡腾片,还用他从美国带来的额温枪,一个小时给我量一次体温。

“三十七度八,还好,多喝热水。”他像个蹩脚的中文老师一样,一字一顿地说。

我笑着把他推开,觉得他小题大做。对于一个从小在“小病靠扛”的环境里长大的中国孩子来说,这点温度,甚至算不上一场正式的“病”。

但事情很快就超出了我的控制。

第二天,温度升到了三十八度五。

我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骨头缝里像是塞满了又湿又冷的棉花,沉重得抬不起来。我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被子,却依然觉得冷,那种冷是从骨髓里透出来的,牙齿都忍不住在打颤。

马克开始慌了。他不再开玩笑,眉头紧锁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会儿给我端来温水,一会儿又用湿毛巾给我敷额头。

“薇薇,我们去医院吧。”他说,蓝色的眼睛里满是担忧。

“不用,就是普通感冒,睡一觉就好了。”我声音沙哑,坚持着我最后的倔强。

我不想去医院。不仅仅是怕麻烦,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不想让这件事升级。去了医院,就意味着我“病了”,不再是那个能自己搞定一切的独立女性。这会打破我一直以来维持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我不想让我爸妈知道。

他们要是知道我病了,而且是和一个外国男人住在一起的时候病倒的,电话肯定会立刻追过来,然后就是铺天盖e地的担忧和责备,最后很可能会直接买张机票飞过来。

那不是我想要的。我选择的生活,就必须自己承担所有后果。

马克拗不过我,只好去楼下的社区诊所,按照我的描述,给我开了一些退烧药和消炎药。

吃了药,出了一身大汗,体温似乎真的降下去了。

我松了一口气,马克也一样。他给我熬了白粥,一口一口地喂我。

“你看,我说没事吧。”我虚弱地对他笑。

他也笑了,揉了揉我的头发:“你总是对的。”

那个晚上,我们都以为,风暴已经过去了。

然而,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假象。

到了第三天夜里,我又被一阵剧烈的寒意惊醒。我摸了摸自己的额头,烫得吓人。

马克被我的动静吵醒,打开床头灯,拿过体温计一量,脸色瞬间就变了。

三十九度二。

“不行,我们必须去医院,现在就去。”他的语气不容置疑。

这一次,我没有再反对。身体的虚弱已经压倒了精神上的所有坚持。我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马克给我穿上厚厚的外套,几乎是半抱着我,把我弄下了楼,打车去了最近的一家三级医院。

急诊室里灯火通明,消毒水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人们焦急的呼吸声。

医生是个很年轻的男人,戴着口罩,眼神却很锐利。他简单地问了问情况,听我说已经烧了三天,眉头就皱了起来。

“怎么不早点来?先去验个血,做个胸片。”他的语气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专业压力。

马克跑前跑后地去缴费、排队。他一句中文也看不懂,只能拿着单子,一遍遍地指给导诊台的护士看。看着他高大的身影在拥挤的人群里显得有些无措,我心里忽然涌上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是感动,也是一丝丝的动摇。我一直强调的独立,在此刻显得那么脆弱。

验血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医生看着那张布满了各种箭头和数值的化验单,眉头皱得更紧了。

“血小板和白细胞都非常低,情况不太好。”他看着我,又看了看站在我身旁,一脸茫然的马克,“你最近有没有觉得身上容易出现淤青,或者牙龈出血?”

我愣了一下,仔细回想。

好像……是有的。前几天刷牙,牙龈总是出血,我还以为是换了新牙刷的缘故。胳膊上也有几块莫名其妙的青紫色印记,我以为是自己不小心在哪磕碰了。

我点了点头。

医生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他抬起头,目光越过我,对我身后的马克说:“你是她家属吧?你出来一下,我跟你说几句。”

我的心,在那一瞬间,猛地沉了下去。

在中国,医生把家属单独叫出去谈话,通常只意味着一件事。

马克显然不明白这个“潜规则”,他回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带着询问。

我对他挤出一个笑容,说:“去吧,没事的。”

他跟着医生走了出去。

我一个人坐在冰冷的椅子上,周围是嘈杂的人声,但我什么都听不见。我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越来越响的心跳声。

几分钟后,马克回来了。

他的脸色很白,是我从未见过的苍白。蓝色的眼睛里,那片我曾经以为永远是晴空的海洋,此刻却布满了阴云。

“医生说什么了?”我问,声音有些发抖。

他走过来,蹲在我面前,握住我冰冷的手。他的手心很热,却也在微微颤抖。

“薇薇,”他看着我,嘴唇动了动,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医生说……你的情况有点复杂,需要马上住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复杂?”我抓住了这个词,“什么意思?”

“他……他说怀疑是血液方面的问题,需要做……骨髓穿刺来确诊。”

骨髓穿刺。

这四个字像一根冰冷的针,瞬间刺穿了我所有的侥G幸。

我不是学医的,但也知道,需要做这种检查的,绝对不是普通的感冒发烧。

“是什么病?”我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地问。

马克躲开了我的目光。

“医生没说,要等检查结果。”他小声说,“薇薇,别怕,我在这里。”

他说“别怕”,可我能清楚地看到他眼底的恐惧。

那一刻,我被迫做出了第一个痛苦的抉择。

我不能再瞒着我爸妈了。

这件事,已经完全超出了我和马克两个人能承担的范围。我一直引以为傲的那个独立的小世界,在“骨髓穿刺”这四个字面前,不堪一击。

我拿出手机,颤抖着拨通了我妈的电话。

电话接通的那一刻,我妈欢快的声音传了过来:“薇薇啊,这么晚还没睡?”

我的眼泪,瞬间就涌了上来。我咬着嘴唇,不让自e己哭出声,可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团棉花,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薇薇?怎么了?说话呀?”我妈察觉到了不对劲,声音立刻紧张起来。

“妈……”我终于开了口,声音破碎得不像自己的,“我……我在医院。”

我爸妈是第二天下午到的。

他们坐了最早的一班飞机,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病房门口。我妈的眼睛是红的,我爸的脸上则是我从未见过的凝重。

他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男人,沉默寡言,习惯把所有的情绪都藏在心里。从小到大,他对我最常说的话就是“听你妈的”。

可当他看到病床上虚弱的我,以及站在我床边的马克时,他的眼神,像一把淬了冰的刀。

没有争吵,没有质问,甚至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我妈冲过来握住我的手,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而我爸,只是默默地走到窗边,拉开椅子坐下,一言不发地看着我。

那种沉默,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让我感到窒息。

马克显得手足无措。他试图跟我爸妈打招呼,用他那几句中文说“叔叔阿姨好”。

我妈胡乱地点了点头,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我身上。

我爸则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仿佛马克只是一团空气。

病房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骨髓穿刺的检查安排在第二天。那是一种我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体验。冰冷的穿刺针刺入骨髓的瞬间,一种酸胀到极致的痛感传遍全身。

我咬着牙,没有叫出声。

我爸妈和马克都在外面等着。

等待结果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我爸妈接管了所有的事情。我妈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做有营养的病号餐,汤汤水水地端到我面前。我爸则负责跑所有的流程,缴费、取药、跟医生沟通。他那不怎么会用智能手机的人,居然很快就学会了在手机上挂号和查报告。

马克的作用,被无限地削弱了。

他想帮忙,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插不上手。他听不懂医生的话,看不懂中文的药单,甚至连医院的食堂在哪里都找不到。

他买来的鲜花,被我妈以“花粉可能引起过敏”为由,放在了走廊的窗台上。

他带来的西式快餐,被我爸用沉默的眼神拒绝。

他只能在我爸妈不在的时候,坐在我的床边,笨拙地给我削一个苹果,或者给我讲一些他公司里的趣事,试图让我开心起来。

可我们都笑不出来。

我们之间,隔着一个巨大的、无形的屏障。这个屏障,是语言,是文化,更是这场突如其来的重病。

我能感觉到,他正在慢慢地后退。

他的探望时间越来越短,理由总是“公司有急事”。他坐在我床边的时候,眼神也总是飘忽不定,不再像以前那样专注地看着我。

我们之间的话题,也从未来的计划,变成了“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药”这样苍白无力的问候。

我没有怪他。

我知道,这一切对他来说太沉重了。他只是我的男朋友,不是我的丈夫。他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来承担这一切。

他是一个习惯了简单和直接的美国人,而他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中国式家庭,和一场足以摧毁一切的灾难。

他害怕了。

而我,连安慰他的力气都没有。

诊断结果出来的那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

医生把我爸妈叫到了办公室。

我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的蓝天,心里却是一片灰暗。

十几分钟后,我妈回来了。

她没有哭,只是脸色惨白,脚步虚浮,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她走到我床边,坐下,握住我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爸跟在她身后,这个一辈子都挺直了脊梁的男人,此刻背影却显得有些佝偻。

他走到我面前,眼睛通红。

“薇薇,”他开口,声音沙哑得厉害,“医生说……是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这个名词,我只在电视剧里听过。它像一个来自遥远世界的恶魔,我从没想过有一天,它会降临在我身上。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我看着我妈惨白的脸,看着我爸通红的眼睛,心里忽然没有了恐惧,只剩下一种巨大的、荒谬的平静。

哦,原来是这样。

我人生的中点,竟然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到来的。

躺在病床上,我不再去想我和马克的美好未来,也不再去纠结于向父母证明我的独立。

那些东西,在“白血病”这三个字面前,都变得轻飘飘的,毫无分量。

我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我该怎么办?

我不想死。

我才二十八岁,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我的思考模式,从“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彻底转变成了“我该如何活下去”。

这个转变,来得如此迅速,如此彻底。

我开始主动地了解我的病。我上网查资料,看各种医学文献,尽管很多专业术语我都看不懂。我向我的主治医生提问,问治疗方案,问成功率,问副作用。

医生对我的冷静有些意外,也更耐心地为我解答。

化疗是第一步。

当护士把第一袋化疗药挂上输液架时,我看着那淡黄色的液体,一滴一滴地,顺着透明的管子,即将流入我的身体。

我知道,一场艰苦的战役,正式开始了。

化疗的副作用,比我想象中要猛烈得多。

恶心,呕吐,天旋地转。

我吃不下任何东西,闻到一点油腥味就想吐。我妈做的饭菜,从鸡汤、鱼汤,换成了各种清淡的流食,可我还是吃一口吐一口,最后吐出来的全是黄色的胆汁。

我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去,颧骨高高地凸起,眼窝深陷。

然后,是脱发。

最开始,只是枕头上多了几根头发。后来,是一把一把地掉。我洗头的时候,看着水盆里漂浮着的一层黑色的头发,手指穿过发间,就能带下一大撮。

那种感觉,就像是生命在随着这些头发,一点一点地从我身体里流逝。

我让妈妈找来一把剪刀,在我还有勇气的时候,亲手剪掉了我留了多年的长发。

镜子里出现了一个陌生的自己,苍白,憔悴,顶着一个光秃秃的脑袋。

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没有哭。

我知道,哭没有用。

马克来看我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他每次来,都会带一束漂亮的鲜花,或者一些进口的零食。他会坐在我的床边,努力地找一些轻松的话题。

可是,当他看到我因为恶心而冲进卫生间呕吐,看到我光秃秃的头皮,看到我手臂上布满针眼的血管时,他眼里的那种不知所措和隐隐的退缩,是藏不住的。

我们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

他在他的世界里,谈论着工作、项目、周末的派对。

而我的世界里,只有白细胞、血小板、化疗和无尽的副作用。

我们之间,已经无话可说了。

我人生的最低谷,在我第一次化疗结束后的那个星期到来了。

那天,我的身体极度虚弱,因为化疗药物的抑制,我的免疫力降到了最低点,引发了严重的肺部感染。

我发着高烧,呼吸困难,被紧急送进了ICU。

隔着厚厚的玻璃,我能看到外面我爸妈焦急的身影。我妈在不停地抹眼泪,我爸则像一尊雕塑一样,一动不动地站着,紧紧地盯着我。

他的眼神,充满了无能为力的痛楚。

我躺在ICU的病床上,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呼吸机发出单调的声响。

我感觉自己像一条搁浅的鱼,每一次呼吸,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那一刻,我感觉死亡离我那么近。

我所珍视的一切,似乎都在崩塌。

我的健康,我的事业,我的爱情……

我一直努力构建的那个独立、美好的世界,碎得一塌糊涂。

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之前的坚持,是不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如果我没有选择来这个大城市,没有选择和一个外国人在一起,如果我安安分分地待在老家,听从父母的安排,是不是就不会有今天这一切?

绝望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

这就是我的“灵魂黑夜”。

在ICU里待了三天,我终于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转回普通病房的那天,我的身体依然很虚弱,但意识已经清醒了。

马克来了。

他站在我的病床前,手里提着一个果篮,看起来很憔悴,胡子拉碴的。

我们沉默了很久。

最后,还是他先开了口。

“薇薇,对不起。”他说,声音很低,“我……我可能要回美国了。”

我看着他,心里很平静,一点也不意外。

“公司那边有个很紧急的项目,我必须回去处理。”他解释着,眼神却不敢看我。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借口。

一个让他可以体面地离开的借口。

我点了点头:“好。”

只有一个字。

他愣住了,似乎没想到我会这么平静。他可能预想过我会哭,会质问,会挽留。

可我什么都没有。

“薇薇,我……”他还想说什么。

“马克,”我打断了他,“谢谢你。”

谢谢你曾经带给我的快乐,谢谢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也谢谢你,让我看清了很多东西。

“你走吧,”我说,“路上小心。”

他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那双蓝色的眼睛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愧疚,有解脱,也有一丝不舍。

他把果篮放在床头柜上,转身,快步离开了病房。

我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门口。

我知道,我们之间,彻底结束了。

我没有哭。

我只是觉得很累。

那天晚上,我睡得很不安稳,一直在做梦。梦里,我又回到了ICU,四周一片黑暗,只有呼吸机单调的声音。我拼命地想呼喊,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就在我即将被黑暗吞噬的时候,一束光照了进来。

我看到我爸,站在光里。

他手里端着一个保温桶,正一步一步地向我走来。

我猛地从梦中惊醒,出了一身冷汗。

病房里很安静,只有仪器发出的微弱的滴滴声。窗外,天已经蒙蒙亮了。

我妈趴在床边睡着了,手里还紧紧地抓着我的手。

我爸不在。

过了一会儿,病房的门被轻轻地推开了。

我爸走了进来,手里真的提着一个保温桶。

他看到我醒了,愣了一下,然后走过来,把保温桶放在床头柜上。

“醒了?饿不饿?我给你熬了点小米粥。”他的声音带着一夜未睡的沙哑。

我看着他,看着他眼里的红血丝,看着他鬓角不知何时冒出的白发,看着他那张写满了沧桑和疲惫的脸。

我的眼泪,毫无预兆地,夺眶而出。

我爸有些手足无措。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一个哭泣的女儿。

他只是笨拙地抽出几张纸巾,递给我。

“别哭,别哭……医生说要保持好心情。”他翻来覆去,只会说这一句话。

我接过纸巾,擦掉眼泪,看着他打开保温桶,用勺子舀起一勺温热的小米粥,吹了吹,送到我的嘴边。

就像我小时候生病时,他做过无数次的那样。

我张开嘴,把粥喝了下去。

温热的米粥,顺着喉咙,一直暖到我的胃里。

也暖到了我的心里。

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

我一直追求的所谓独立,所谓自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多么幼稚的执念。我以为,远离父母的庇护,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就是成长。

可我错了。

真正的成长,不是斩断过去的联结,而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些最朴素、最深沉的爱。

爱,不是马克那种激情浪漫、却在风雨来临时不堪一击的“I love you”。

爱,是妈妈彻夜不眠的守护,是爸爸笨拙却温暖的小米粥。

是那种,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只要你回头,他们就永远站在你身后的,沉默的、不求回报的付出。

他们从不要求我理解,他们只是用行动,来承担我生命中所有的重量。

而我,却一直把他们的关心,当成一种束缚。

我看着眼前这个为我操碎了心的男人,这个在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用他那并不宽阔的肩膀,为我撑起一片天的父亲。

我忽然觉得,自己以前是那么的可笑。

我对他说:“爸,对不起。”

我爸愣住了,拿着勺子的手停在半空中。

“说什么傻话呢?”他别过头,掩饰着眼里的湿润,“快吃吧,一会儿凉了。”

我点了点头,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

但这一次,不再是绝望的泪水。

我的顿悟,就在这碗平淡无奇的小米粥里,悄然降临。

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和父母的关系。

我不再把他们的关心视为一种控制,而是学着去理解那份关心背后,深沉的、笨拙的爱。

化疗的间隙,身体状况好一点的时候,我会陪我妈聊天。她会给我讲我小时候的趣事,讲她和我爸年轻时的故事。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的妈妈,也曾是一个爱美、爱笑的少女。

我也会主动跟我爸说话。

我教他怎么用手机支付,怎么在网上看新闻。他学得很慢,总是记不住,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烦。

我们会一起看电视,他喜欢看那些抗战剧,我以前总觉得又土又没意思。但现在,我能安安静静地陪他看完整整一集,听他讲那些他了解的历史。

我们之间的那层隔阂,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慢慢地消融了。

病房里的气氛,不再是压抑和沉重,反而多了一些久违的、家的温馨。

医生来查房的时候,都说我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多了。

我知道,是我的心态变了。

我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病人,我身后,站着我最坚强的后盾。

第二次化疗,比第一次要顺利一些。虽然依旧难受,但我都咬着牙挺了过来。

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在战斗。

医生说,我的病情得到了初步的控制,这是一个好消息。下一步,就是寻找合适的骨髓配型,准备进行移植手术。

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但我已经不再害怕了。

出院回家休养的那天,我爸来接我。

他没有叫车,而是推着一辆轮椅。

“外面风大,你身体虚,坐这个。”他言简意赅地说。

我看着他,没有拒绝,顺从地坐了上去。

他推着我,慢慢地走在医院的林荫道上。秋天的阳光,透过梧桐树的叶子,暖洋洋地洒在我的身上。

他走得很慢,很稳。

我坐在轮椅上,看着他有些佝偻的背影,忽然觉得,这是我这辈子,坐过的最安稳的车。

回到我租的那个小公寓,一切都变了。

马克的东西已经全部搬走了,房间里空荡荡的,只剩下一些我们曾经共同生活的痕f迹。

那盆我最喜欢的绿萝,因为没人浇水,叶子已经有些发黄了。

我妈一进门,就系上围裙,开始里里外外地大扫除。她把所有马克留下的痕迹,都一点一点地清理干净。

我爸则走进厨房,开始研究我那套看起来很高级、但他完全不会用的厨具。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他们为我忙碌的身影,心里被一种温热的情绪填满了。

这个曾经被我视为“独立堡垒”的地方,终于有了家的味道。

晚上,我躺在自己的床上,我妈睡在外面的沙发上,她说这样方便夜里照顾我。

我能听到她刻意放轻的呼吸声。

我拿出手机,翻看着以前的照片。

有我和马克在海边的合影,他把我高高地举过头顶,我们笑得像两个孩子。

也有我自己的照片,在各种网红景点打卡,画着精致的妆容,摆出自信的姿态。

这些,都曾是我引以为傲的生活。

我把那些照片,一张一张地,全部删掉了。

然后,我打开微信,把我爸妈的微信名,从“A-爸爸”、“A-妈妈”,改回了“老爸”、“老妈”。

这是一个很小的、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改变。

但对我来说,却像是一个重要的仪式。

它意味着,我终于和我那个执拗、叛逆的自己,和解了。

我不再需要用一个遥远的、看起来很美的世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也不再需要用一种刻意的疏离,来维护我那点可怜的自尊。

我接受了我的脆弱,也接受了他们的爱。

故事的结局,不是我病愈了,也不是我找到了新的爱情。

故事的结局,是我找到了我自己。

一个全新的,不再漂泊的自己。

第二天早上,我被一阵饭菜的香味唤醒。

我走出房间,看到我爸正端着一盘刚炒好的青菜从厨房里出来。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给他镶上了一道金色的轮廓。

他看到我,笑了笑,露出两排被烟熏黄的牙齿。

“起来了?快去洗漱,准备吃饭了。”

我妈正把一碗碗熬得雪白的粥摆在餐桌上。

餐桌上,除了粥和青菜,还有一盘切好的苹果。每一块,都削得干干净净,没有留下一丝果皮。

我走过去,拿起一块苹果,咬了一口。

很甜。

我看着我爸,看着我妈,他们也正看着我,眼神里,是那种我曾经忽略了太久的,温柔的光。

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很难。

但这一次,我不再是一个人。

这就够了。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