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视剧剧情,真就是“离离原上谱,离谱至极”!老戏骨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精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章,文中精准指出了当下国产影视作品存在的...
2025-10-19 0
各国政府的开支远超承受能力,遗憾的是,通胀最可能成为“脱身术”。
几乎放眼整个富裕世界,公共财政一片狼藉。法国债务节节攀升,更换总理的频率快得像凡尔赛宫更换假发一样;10月14日,新任总理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努提出推迟上调退休年龄,这原本是为给预算“回归理性”提供支撑的改革。在日本,两位竞逐首相之位的对手都主张继续花钱,尽管国家债台高筑。英国在大幅福利改革基本搁置之后,不得不以大幅加税来填补预算窟窿,而且还是在去年宣称“只此一次”的税收上调之后。笼罩一切之上的是美国不可持续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而特朗普总统竟还考虑通过更多减税措施来扩大赤字。
政府能在超出自身能力这么远的状态下支撑多久。发达经济体的公共债务已达gdp的110%;在新冠疫情之前,这样的水平只曾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出现。当年,英国几乎用一个世纪的“紧日子”来偿还债主。然而,正如我们在特别报道中所解释的,今天的政治人物在“收支平衡”上举步维艰。
利息支出上升与国防开支提高无法回避;人口老龄化则以不可抗拒的选举压力索取更多现金。加税同样艰难。在欧洲,政府收入占比已然很高;在美国,加税几乎等于自取选举失败。在普选时代,只有一次有七国集团经济体主要靠“勒紧裤腰带”而实现债务大幅下降:1990年代的加拿大,彼时正值“技术官僚”理念的高峰期。如今不要指望有人能复制这套做法。
或许你会寄望于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生产率增长,能替政府卸下艰难的预算抉择。可惜这多半是奢望。各国之所以能靠增长摆脱债务,往往是因为劳动人口在扩大,或是自身规模较小、正在追赶更发达经济体。AI这类突破性技术则不同。养老金与医疗开支通常随收入同步上行:在福利体系庞大的国家,生产率越高,这两项支出越会飙升。同时,按照标准经济模型,利率也会随之上行。若AI对增长产生“神迹”般的效果,如今投入在数据中心与芯片上的巨额支出还会更大。利率随之抬升,使存量债务的利息负担更沉,从而抵消更快增长带来的财政“红利”。
因此,更有可能出现的,是各国政府转而通过通货膨胀与“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来压低高债务的实际价值,正如二战后数十年间的做法。执行这一路线的“机器”已在央行体制内就绪,央行在债券市场的“身影”比比皆是。眼下,诸如特朗普与英国的奈杰尔·法拉奇等民粹政客,正以各种主张攻击本国央行,而这些主张会削弱抗通胀的“防线”。
物价上涨向来不得人心(你尽可以去问当下时运不济的乔·拜登),但通胀并不需要政治支持就会启动。上世纪七十年代没有人赞成通胀,2022年也没有。当政府拿不出成形的对策、仍奉行不可持续的经济政策时,通胀常常会不期而至。等到市场真正反应过来,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这更需要我们未雨绸缪,认真思考通胀如何伤害经济与社会。通胀会以不公平的方式重新分配财富:从债权人流向债务人;从持有现金与债券的人流向握有房产等实物资产的人;从以名义金额签订合同与工资的人流向那些足够精明、能提前预期物价上行的人。通胀造成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谓“对财富的任意重组”。而这一切恰好可能与社会正在经历的其他“财富转移”叠加,让受损一方同样感觉“不公平”:在劳动力市场,AI接管大量例行性的办公室工作;在代际传承上,婴儿潮一代把庞大的房产财富遗留给那些“出身足够幸运”的子女。
这种多重方向的财富震荡,可能摧毁维系民主社会的中产阶层,搅乱社会契约。20世纪的阿根廷,长期受通胀困扰,从“全球最富的年轻国家之一”滑落为在一次次危机间摇摆的中等收入体。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人们竞争的已不是谁能创新、谁更高效,而是谁能“俘获国家”、利用公权力来躲避通胀的掠夺性效应。凡是领导人否认或回避预算约束、却以再分配为名行事的地方,其未来大致如此。十年前,本刊曾告诫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汲取阿根廷的教训。今天,我们把这份警示送给最富裕的经济体。
不过,螺旋式的下坠并非命中注定。上世纪七十年代持续的通胀,也催生了罗纳德·里根与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当选。他们认为“稳健货币”是国家与公民之间契约的核心。他们确立了一条正统观念:若要兑现公共债务,就必须让它们“有理可据且可持续”。美联储发起的“反通胀之战”,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树立了央行独立性的公信力。这一“技术官僚”模式随之传播。自1990年代以来,大多数新兴市场的通胀回落堪称奇迹。即便是四面楚歌的哈维尔·米莱,也未必不能带领阿根廷再度兴盛。
富裕世界正立于岔路口,究竟是滑向崩坏,还是选择审慎之道。在不少国家,等到预算危机真正袭来时,执政者很可能是民粹派。或许他们会被归咎于这场乱局,反倒使重返稳健预算成为可能。各地还将形成由储蓄者与债券持有人构成的反通胀联盟。至于他们的声音能否被听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债券市场与政界之间的一连串交锋,而其中一些对垒不排除会演变得相当难看。
如果世界能够在更低的债务水平下走出困境,并对过度举债的风险保持清醒,那么某种意义上的复兴仍有可能。否则,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很可能会陷入混乱。
相关文章
现在的电视剧剧情,真就是“离离原上谱,离谱至极”!老戏骨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精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章,文中精准指出了当下国产影视作品存在的...
2025-10-19 0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2021年,北京,一个普通的冬日午后。一张合影悄悄传开了:照片上,99岁的杨振宁坐在沙发上,神情专注,眼神还挺...
2025-10-19 0
话说回来,美国从2019年就开始对ASML下手了,那时候荷兰政府在华盛顿的压力下,直接拒绝批准ASML向中国出口极紫外光刻机。这种机器是做7纳米以下先...
2025-10-19 0
文|哈哈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就在十几天前杨振宁还与自己妻子一起度过了自己的一百零三岁生日。命运就是这样造化弄人。十...
2025-10-19 0
1950年3月,一位叫吴石的将军牺牲了,当时台湾的"行政院长"陈诚得知消息后一声不吭,这沉默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2000年,台湾解密了一批档案,一封...
2025-10-19 0
2025年,美国最高法院即将就特朗普时期主导的对华关税政策是否合法作出裁决,如果最终认定“越权”,特朗普将不仅在法律上遭遇重击,更可能让美国财政承受数...
2025-10-19 0
10月17日上午,辽宁建平县4岁女童丁一失联44小时后被找到,关注此事的全国网友都松了一口气。当天,丁一被送往镇卫生院后,又转至朝阳市区的医院检查。1...
2025-10-19 0
2025年10月上旬,中国商务部抛出的稀土出口新规在国际市场炸了锅——只要产品里哪怕含有一点点中国稀土,出口都得经过审批。这个看似针对供应链安全的调整...
2025-10-19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