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要点-OPPO Find X9 系列作为 OPPO 30 周年巨献之作,定位“旅拍神器”影像旗舰。刘作虎称 Find X9 Pro 是“万元内最值...
2025-10-18 0
最近,汽车圈子里关于智能驾驶的讨论,那叫一个热火朝天。特别是“AI大模型上车”这个概念,简直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你瞧,像小鹏、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在智能驾驶这块儿的投入和动作,可真是不小。他们车上的辅助驾驶模型,参数量都快赶上好多大型AI模型了。但问题来了,参数多就一定意味着智能驾驶体验好吗?
我们先从小鹏汽车说起。这家公司最近放出消息,打算在车端部署一个至少70亿参数的大模型。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把云端的大模型直接搬到车上嘛?错!事情没那么简单。
其实,这个“车端大模型”是小鹏从他们自己正在捣鼓的“小鹏世界基座大模型”里“提炼”出来的。这就像武侠小说里,宗师把毕生功力浓缩成一本秘籍,再传授给弟子一样。为啥要这么做呢?
原因很简单,车上的芯片算力、存储和内存带宽都有硬性限制,直接把动辄几百上千亿参数的大模型塞进去,车子根本跑不动。所以,小鹏采取了一种名叫“知识蒸馏”的方法,把云端大模型的精髓提炼出来,浓缩成一个既能跑得动,又能保留核心能力的“精华版”模型。
这个“小鹏世界基座模型”可不一般,小鹏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布局了。它是一个720亿参数起步的超大规模模型,融合了海量的多模态驾驶数据训练而成。说白了,它就是一辆车的“超级大脑”,能够看懂复杂的视觉信息,进行链式推理,甚至直接生成驾驶动作指令。
下个月的AI科技日,小鹏就要把这个“超级大脑”正式公之于众了。等到这个“超级大脑”在云端训练成熟,它里面的核心部分就会被“传功”到车端的小模型上,让每一辆小鹏汽车都拥有更强的智能驾驶能力。
为了确保这套“武功秘籍”能够顺利传到车上,小鹏在硬件和研发资源上都投入了巨资。硬件方面,他们从2020年就开始自主研发“图灵”AI芯片,这颗芯片就是专门为AI大模型和端到端智能驾驶设计的,AI算力高达700Tops,能轻松处理300亿参数的大模型,跟英伟达最新的Thor芯片有的一拼。
今年6月,“图灵”芯片已经在2025款小鹏G7上量产首发。而在研发资源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更是亲自挂帅,把所有AI资源都集中到了基座模型团队,力保这个70亿参数的“世界基座模型”能够成功上车。
再来看看理想汽车。他们在这场“模型上车”的竞赛中,也算是走在前列的。虽然现在车端的模型参数是40多亿,但别小看这个数字,这已经比他们之前的端到端模型提升了十倍不止。而且,据业内人士透露,等明年理想自己研发的辅助驾驶芯片上车后,车端的VLA模型参数就能飙升到70多亿,直接追平小鹏的“精华版”大模型。
理想最初实现“模型上车”的方式也挺有意思。他们巧妙地在车里部署了一个参数量较小、但运行速度相对慢一些的VLM大模型。去年10月,理想推出了基于端到端+VLM的辅助驾驶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把端到端系统作为“快系统”,负责主体的驾驶决策和控制。而VLM模型作为“慢系统”,则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副驾驶,在关键时刻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判断。
这两个系统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提升智能驾驶的安全性。而且,这两个系统是部署在双Orin X控制器上的,每颗Orin芯片独立服务一个模型,互不干扰,确保了系统的稳定运行。
不过,现在理想更倾向于使用VLA模型,并且已经向所有AD MAX车型用户推送了VLA司机大模型。这个VLA模型可不是一般的货色,它最早由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推出,现在已经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主流技术框架。
它拥有一个完整的“脑系统”,能像人一样理解语言、进行思维链推理,既能“看”懂路况,又能“想”明白驾驶意图,还能真正“执行”驾驶动作。这种接近人类运作方式的模型,自然让小鹏、理想等车企趋之若鹜。
为了明年能够顺利部署更大参数的VLA模型,理想汽车今年也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先是5月份,原端到端负责人夏中谱离职。接着上个月,理想更是把辅助驾驶团队拆分成了11个二级部门。这一系列的动作,无疑是为了让研发流程更加扁平化、高效化,更好地推进AI大模型的研发。
当然,除了小鹏和理想,华为和蔚来也在智能驾驶AI领域展现出了自己的“野心”。华为的WEWA架构,玩的是“云端世界引擎调教车端世界模型”那一套,通过云端的强大算力来不断优化车端的模型表现。而蔚来则选择在车端直接部署世界大模型,希望能通过更强的车端能力,为用户带来更极致的智能驾驶体验。
看起来,AI大模型似乎正在彻底改变汽车行业的智能驾驶格局。
但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大模型参数量大,并不代表辅助驾驶的表现就一定更好。
我们看看行业的“优等生”特斯拉。他们依靠端到端技术,已经在部分区域实现了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营。还有像地平线、Momenta这些专业的辅助驾驶供应商,他们也通过端到端技术,打造出了非常出色的辅助驾驶产品。
反观一些高调宣传AI大模型的车企,他们的辅助驾驶表现不仅被迅速追平,甚至在某些车控体验上还被超越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像特斯拉、Momenta这些企业,用更少的车端模型参数,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所以,AI模型参数量和辅助驾驶效果之间,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必然的联系。
这究竟是为什么?其实核心原因在于:端到端技术,它更强调的是模仿人类的驾驶行为,它学习的是人类“怎么开”。而大模型的优势在于它的逻辑推理能力,它更强调“像人一样思考”。
但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首先是空间感知。也就是说,车辆要像人一样,能够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识别障碍物、理解路况信息。大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只有在少数复杂的场景下才能发挥出它的威力。
如果车企还没有把端到端的空间感知和驾驶决策能力打磨好,就一味地追求部署更大参数的模型,那么车端大部分的算力资源,就会被用于处理大语言模型的推理上,而留给最核心的空间感知的资源反而会变得很少,最终可能会导致辅助驾驶体验不升反降。
既然参数大不一定好,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车企执着于搞AI大模型?我觉得这背后有几层深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不少车企的业务野心正在扩大,他们不只满足于造车,更想在“具身智能”领域有所建树。比如理想汽车,去年年底李想就在“理想AI Talk”活动上明确表示,要把理想定义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汽车只是他们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空间机器人”,一个应用场景。而他们现在力推的VLA模型,恰恰就是具身智能领域的主流技术框架。
小鹏也是如此,他们的“图灵”AI芯片,未来除了应用于汽车,还计划用在A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上。这显然是在下一盘大棋,想把在智能驾驶上积累的能力,拓展到飞行汽车和更广阔的具身智能领域。这就像一个科技公司,做手机成功了,下一步想做机器人,想做飞行器一样。
另一方面,可能也掺杂了一些营销的考量。回想一下,之前ChatGPT横空出世,一夜之间火遍全球,AI大模型成了科技圈最炙手可热的词汇。紧接着,特斯拉V12在北美大范围推送后,“端到端”又成了智能驾驶领域的营销热词。
现在,车企们纷纷把AI大模型装到车端辅助驾驶系统里,除了技术方面的考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想抢占舆论高地,进行品牌宣传。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AI大模型”这个词汇自带流量和科技感。
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提升辅助驾驶的真实体验,让用户开得更安全、更便捷,这才是车企当前最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目标,再热闹的AI宣传,再花哨的技术概念,都可能会显得有些舍本逐末。
所以,对于当下的车企来说,或许更应该回归本质:先踏踏实实地把基于端到端技术的辅助驾驶体验做到极致,让车辆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在各种复杂路况下都能从容应对。这,或许才是纠正方向,赢得用户口碑的最佳路径。毕竟,用户最终买单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体验,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概念。
相关文章
新闻要点-OPPO Find X9 系列作为 OPPO 30 周年巨献之作,定位“旅拍神器”影像旗舰。刘作虎称 Find X9 Pro 是“万元内最值...
2025-10-18 0
今天A股迎来大反弹,机器人板块强势领涨,82家个股涨停,大盘再次站稳3900点,可成交量却比之前缩了5000亿。不少股民看到大涨又开始兴奋,想起昨天的...
2025-10-17 0
10月17日,前小米高管@王腾Thomas转发红米手机官方推文并表示:K90 Pro Max,史上最强的K系列,产研团队倾注了很多心血打造,值得大家期...
2025-10-17 0
最近,一部《沉默的荣耀》火了俩地儿,一个北京,一个宁波。剧讲的是台湾地下工作者的真实故事,吴石、朱枫等名字被大众熟知。剧播后,北京福田公墓吴石将军和夫...
2025-10-17 0
最近北京西城区放了一个教育界的“大招”,宣布将在三年内为每一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院士#或专家来当科学辅导员。这个消息乍一听简直是“降维打击”。院士啊!...
2025-10-17 0
最近,汽车圈子里关于智能驾驶的讨论,那叫一个热火朝天。特别是“AI大模型上车”这个概念,简直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你瞧,像小鹏、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
2025-10-17 1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 |昕昕前言广东刚官宣2026年起夫妻能互查房和车了,...
2025-10-17 0
美国这两天有点“热闹得过头”,一边是国会投票失败,政府停摆危机悬着不落地。一边是特朗普突然下令开火,把一艘委内瑞拉船只炸沉。就在外界还没反应过来时,美...
2025-10-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