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减重失败从来都不是缺乏毅力,你的身体藏着 “反减重” 机制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11日 05:40 1 cc
减重失败从来都不是缺乏毅力,你的身体藏着 “反减重” 机制

地球是一个奇迹

科技|全球

减重失败从来都不是缺乏毅力,你的身体藏着 “反减重” 机制

我们的身体是为抵御饥荒而进化的,而非为了节食。研究人员正逐步破解:新陈代谢、饥饿感与激素究竟如何相互作用,使得维持减重成果变得如此困难。|国家地理图片集

减重失败从来都不是缺乏毅力,你的身体藏着 “反减重” 机制

减肥从来都不是件容易事。超过一半的美国人都有减重意愿,但想要守住减重成果,难度更是成倍增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与肥胖协会的数据显示,80%至95%的减重人群,会在三到五年内重新胖回原来的体重。

科学家指出,这绝非意志力不足导致的失败。激素、基因,甚至人类进化形成的生理机制,都会促使身体主动“对抗”减重——它会让你更饿、代谢变慢,还会悄悄把减掉的体重“拉”回来。

美国肥胖医学委员会医学主任金伯利·古祖内(Kimberly Gudzune)表示,这本质上是一场生物学层面的拉锯战,可流行文化却很少正视这一点。 “我们总默认,一旦减到理想体重,就能自然而然地维持住。但可惜,现实根本不是这样。”她说道。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把节食看作一场“自律比拼”。直到现在,研究人员才逐渐弄明白:为什么身体会如此强烈地抗拒减重?而激素变化、大脑化学信号,甚至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又如何为我们一生的体重调节埋下伏笔?

真人秀意外揭开身体的减重抵抗之谜

流行文化向来热衷于渲染“戏剧性减重”的高光时刻,却极少展现减重后的真实状态。2002年至2016年播出的真人秀《超级减肥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节目里,参赛者靠着教练、营养师和医疗团队的全方位支持,比拼谁减的体重更多,减得多就能获得奖励——但对科学家来说,这档节目恰好暴露了身体对“变瘦”的抗拒机制。

2016年,《肥胖》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者以14名《超级减肥王》参赛者为对象(这些人都属于三级肥胖,过去也被称为病态肥胖),对比了他们在比赛结束时与六年后的身体成分、静息代谢率。

结果发现,这些参赛者减掉的体重大多又反弹回来了。即便有少数人实现了长期减重,他们的代谢率也明显变慢了。而代谢变慢,会让体重维持变得异常艰难。“体重下降后,身体燃烧的卡路里会变少,”古祖内解释道,“这意味着,同样体重的人,曾经减过肥的那一个,必须比从未减过肥的人吃得更少,才能守住当前体重。”

这种差异不只是代谢层面的,还和激素密切相关。如果只靠节食减重,会出现一个明显变化:传递“饥饿信号”的饥饿素会增多,而传递“饱腹信号”的酪酪肽(peptide YY)和瘦素(leptin)会减少。即便减重已经过去一年,这些激素变化依然存在。

梅奥诊所的胃肠病学家兼肥胖研究员安德烈斯·阿科斯塔(Andres Acosta)表示,这只是身体在减重时启动的“代谢适应”机制之一——身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反击”,阻止体重下降。

像减重手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药物这类治疗手段,能改善大脑与肠道之间关于“饥饿”和“饱腹”的信号沟通,从而抵消一部分身体的抵抗。不过,不少患者对这些方法还是心存顾虑。

身体“体重设定值”

要解释身体为何会“抗拒”减重,有一个理论很关键——肥胖设定值理论。它认为,我们的身体会通过多种机制,维持一个“早年形成的体重设定值”;而且大多数人一生中,还会出现多个不同的体重设定值。

这个理论常被提及,但并未得到所有肥胖领域专家的认可。古祖内认为,它虽然简化了复杂的生理过程,却能帮人们理解“维持体重为何这么难”。她表示,有一些机制的科学证据更充分,比如激素变化、能量消耗改变——这些机制既能为“设定值理论”提供支撑,本身也能独立解释身体的减重抵抗。

体重偏见

体重偏见带来的影响,不只是改变他人对你的态度,还会直接伤害你的健康。“人们总对‘正常体重者如何维持体重’有固定印象,”密歇根大学健康中心体重导航项目及减重术后内分泌诊所主任安德鲁·克拉夫特森(Andrew Kraftson)说。

很多正在和体重抗争的人,会默认“体型瘦的人都会称重吃饭、记录每一口卡路里”。但克拉夫特森直言:“这完全是错的。”他补充道,拿自己和瘦体型的人对比,本身就是“错误的思维”——你们的身体状况、减重经历根本不一样。

这种不当对比,很容易让人产生“自我羞耻感”,甚至觉得“减重手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这类长期药物”是“作弊”“走捷径”。

古祖内表示,肥胖治疗在短短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她刚从事肥胖医学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偷偷寻求减重帮助,连家人朋友都不告诉。 “当时,肥胖带来的羞耻感和偏见特别重,大家都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接受减重治疗。”古祖内回忆道。

社交媒体让这些矛盾变得更显眼。有些平台确实在推动“肥胖治疗”话题正常化,但也有平台在放大“不切实际的体型标准”和“反肥胖偏见”。

路透社最近牵头的一项调查发现,照片墙经常给容易受影响的青少年推送“和饮食失调相关”的内容。不过古祖内也提到,社交媒体上也有一些人在做积极的事——他们让“肥胖需要治疗”这件事变得更易被接受。

“这至今仍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她坦言,“但现在的患者,比以前更愿意公开说自己要找专业人士帮忙了。” 对“意志力”的评判,至今仍是社会和医疗领域的一大障碍。更棘手的是,肥胖人群还可能陷入“内在体重偏见”——这是一种自我羞耻、自我污名化的心态,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饮食失调。

古祖内还听过很多让人心疼的经历:有人因为喉咙痛去看医生,结果医生没先治喉咙,反而让他“先减重”。“这些都是患者从医生或其他医疗从业者那里听到的话,”她说,“如果总是被这样指责,谁还愿意主动去看医生、接受治疗呢?” 好消息是,医疗领域对“体重偏见”的关注度正在提升——古祖内希望,这能让更多肥胖人群愿意主动寻求治疗。

个性化治疗

阿科斯塔在和患者聊“体重维持”前,总会先讲清楚一件事:如果选择减重,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代谢适应”——身体会主动调整代谢来对抗减重。而作为医生和肥胖领域专家,他的角色就是陪患者走完这段路,帮他们应对途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阿科斯塔说,每个人对减重的反应都不一样,这也是他开发“基因检测”的原因——通过检测,找出肥胖患者“减重难”或“未来可能减重失败”的核心原因。他把这些原因归为四类:“大脑饥饿型”“肠道饥饿型”“情绪饥饿型”和“慢代谢型”。

“大脑饥饿型”的人,需要吃更多东西才会觉得饱;“肠道饥饿型”的人,刚吃完没多久就会饿;“情绪饥饿型”的人,会靠吃东西来应对情绪(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慢代谢型”的人,代谢率本身就比别人低。

阿科斯塔表示,只要找准患者的“减重难点类型”,就能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开具针对性药物,从根本上应对肥胖问题——这样不仅能成功减重,还能长期维持体重。 和医疗专业人士沟通,也能帮你找到最符合自己目标和需求的干预方式或药物。

不过古祖内提到,现在还有一种普遍观念:“肥胖不用找专业医生,自己就能解决”——她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看法。 “我们不会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说‘你自己想办法治’,”古祖内说,“肥胖也是一种疾病,为什么要让患者独自面对呢?”

不止于“数字下降”

克拉夫特森认为,关于减重,更值得讨论的不是“体重秤上的数字降了多少”,而是“健康有没有变好”。甚至连“明确减重目标”都很重要——有些目标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有些则是潜意识里被别人强加的。

在他看来,理想的减重支持模式应该是“综合护理”。医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知识覆盖所有需求,所以需要一个团队:除了医生,还要有营养师、心理健康专家。“减重绝不是开个药方就完事了,”他说,“肥胖是种复杂的慢性疾病,没有单一的成因——生物学因素、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状态,都会起到作用。”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其实处处都在‘阻碍健康’,”克拉夫特森说,“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努力。”

撰文:Ashwin Rodrigues

编译:Arvin

校对:钱思琦

版式设计:钱思琦

减重失败从来都不是缺乏毅力,你的身体藏着 “反减重” 机制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

减重失败从来都不是缺乏毅力,你的身体藏着 “反减重” 机制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