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沉默14天后,高市对中方的第一句话:不是致歉,而是对台立场未改

排行榜 2025年11月23日 00:41 1 cc

14天沉默之后,高市早苗在11月21日挑明一句话:对台立场一寸不退

她选择在启程赴G20南非峰会前放出这句话,时间掐得紧,用词不绕弯,态度也不打折扣

这不是无心之举,而是清楚地要让北京听到、也要让国内保守派听到

沉默14天后,高市对中方的第一句话:不是致歉,而是对台立场未改

真正的问题摆在桌面上了,美国会为这句强硬兜到哪一步,日本社会又愿意为这句强硬付出多大经济代价?

11月7日,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

她第一次把“台海可能动用战舰与武力”的假设直接与“存亡危机事态”挂上钩

四天后,她补了一句是“针对最坏情况的假设性回答”,同时强调“符合政府历来见解,不打算撤回”

11月1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称其涉台言论严重破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14亿中国人民对此绝不答应”

这条线就此拉紧,东京与北京之间的空间骤然变窄

直到11月21日,沉默才被她打破

高市没有道歉,没有收回,也没有修辞式的“解释误会”

她把“立场不变”压在句子中间,把“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大方向未变”放在句尾,试图在同一张纸上写下强硬与缓和

沉默14天后,高市对中方的第一句话:不是致歉,而是对台立场未改

其中的技法不难读懂,这是把此前的挑衅纳入所谓“既定立场”的叙事里,避免显得退缩,同时维持对内的力量姿态

这一套打法,有国内政治的必然,也有外部同盟的影子

日本保守派这些年节奏不断加快,围绕台湾议题多次踩线

高市越被视为“强硬代表”,越需要不断释放信号来稳住极右翼的基本盘

不少国际关系观察者指出,美国近期对台售武与表态频密,日本在同盟体系中的角色更像前线

表现得“更可靠”,似乎能换来更多军事合作的空间

问题在于,支持是有账本的

美国的承诺向来带着精细的算计,热情之外是冷冰冰的预算、流程与风险评估

要求日本提高防卫预算、追加军购、分担驻日美军费用,这是看得见的“硬指标”

沉默14天后,高市对中方的第一句话:不是致歉,而是对台立场未改

当真正涉及冲突风险,华盛顿是否会为东京的单方面冒进买单,答案从来不是肯定句

日本国内的现实也不配合强硬表态一路狂飙

物价涨幅3%,财政吃紧,社会对稳定的依赖更强

强势话语可以抬高声量,却抬不动通胀账单和军费支出

一边是同盟逻辑前推,一边是经济承受能力后退,高市的路线天然面临撕扯

北京的反应没有停留在话语上,直接进入执行

原定在华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4场活动被取消,这不是姿态,是计划表上真的被划掉的行程

中国驻大阪总领馆叫停11月21日在广岛的日中友好纪念活动,高松市推迟向江西南昌派出官方访问团的安排

问题从外交语言很快落到了钱包上

沉默14天后,高市对中方的第一句话:不是致歉,而是对台立场未改

旅游领域的回响更直观

截至11月21日,约30个原定年底赴日的中国旅游团取消,明年初相关出行计划并不乐观

对一个严重依赖服务业与观光的经济体来说,这不只是周期波动,而是现金流上的缺口

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商家都能立刻感受到客流下降的冰凉

文化与消费层面也在收紧

中国已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多款日本进口影片如《蜡笔小新:炽热的春日部舞者们》《工作细胞》暂缓上映,一些日本艺人在华活动取消或延期

这些变化单个看似细碎,加起来就是持续的摩擦力,会不断消耗双边的互信与日常往来

对外,外交部接连释放清晰信号

11月21日,发言人毛宁表示,日方若真心发展战略互惠关系,就应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立即收回错误言论

沉默14天后,高市对中方的第一句话:不是致歉,而是对台立场未改

对内,舆论并未一边倒

同在21日夜,上千名日本民众在首相官邸前抗议,要求高市撤回涉台错误表述

传统媒体与学者也出现了反思声,质疑这种处理方式是否把外交当成国内政治的舞台而忽略现实成本

有必要把核心分歧说清楚

这不是实质政策推进,而是姿态管理

她想要两边都要:对内不软,对外不破

可姿态并不能代替政策,语言也替不了机制与行动

“战略互惠”是可操作的框架,但需要行为去支撑,不能一边口头喊互惠,一边把台海与“存亡危机事态”绑定

历史与法律背景也提醒着尺度

沉默14天后,高市对中方的第一句话:不是致歉,而是对台立场未改

2015年新安保法引入“存亡危机事态”概念,使在特定条件下行使集体自卫权成为可能

过去的官方叙述更多停留在原则层面,如今把该概念直接应用到台海,这一步跨得太实,外部自然敏感

学者刘江永指出,日本曾殖民统治中国台湾省50年,却未进行应有的深刻反省

在如此历史语境下,触碰台湾议题的每一个字眼都关系政治基础

孙文竹的判断更直白,高市以强硬言论讨好保守右翼基本盘,违背了中日联合声明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内容

如果继续沿着这条线走,后果是可预计的

中日政治互信本已脆弱,再加一层裂隙,修复周期会更长且代价更高

对美国而言,高市是合作者,但不是不可替代的合作者,同盟关系不会为某位政治人物的个人立场背书到底

到了风险考验的时刻,切割是常见操作,而不是例外

沉默14天后,高市对中方的第一句话:不是致歉,而是对台立场未改

国内层面更现实

她一旦软化,右翼会质疑领导力;

她若继续加码,经济与民意的压力就会反噬

这就是典型的骑虎难下

抗议声量的抬升、行业的损失、地方政府的顾虑,都可能在数周内变成政坛里的变量

支持率的松动,往往从小处开始

这里有两个需要被认真回答的问题

第一,华盛顿到底愿意为东京的台海表态承担哪些具体风险,在哪个阈值会踩刹车

第二,日本社会在物价上涨、财政吃紧的背景下,愿意为“姿态”支付多少可量化的成本

沉默14天后,高市对中方的第一句话:不是致歉,而是对台立场未改

没有对这两个问题的清晰评估,路线就会显得漂浮

回到那句“立场未变”

强硬说得出口,代价谁来买单,这才是真正的考题

北京已经用取消活动、收紧合作、抑制旅游和文化交流给出了可感知的反馈

东京若真心要稳定关系,路径并不复杂

言行有界,逾线必有代价

她此刻的每一句公开表述,都在定价未来数月的外交与经济曲线

在可预见的短期内,最明智的动作不是加码言辞,而是用可核验的行动为“战略互惠”续命

不然,账面上的损失会扩大,政治上的回旋余地会缩窄

这笔账可以拖,但拖不掉,早晚要结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