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人性的这个弱点,比谎言更可怕

排行榜 2025年11月06日 11:02 3 admin
人性的这个弱点,比谎言更可怕

内容来源| 本文摘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书籍《大局观》 何帆 著

责编| 柒排版| 沐言

第 9255篇深度好文:2995 字 | 11 分钟阅读

人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会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事实上,一个人做好事,并非完全出自道德感召,还要看具体的情境。

由于存在认知失调,人们很难反思犯下的错,而是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辩护。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在评判他人行为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评估他们处事的具体情境。

一、90%的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如 果我们只是把理性人假设当作一种对现实的简化和抽象,就像数学家假设无限长的直线、物理学家假设永远保持匀速运动的物体一样,那无可厚非,但有一些人把理性人假设当成了一种信仰。

他们坚信,由于人是理性的,每个人的行为只要自己做主就行,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他们自己。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具备洞察他人的能力,只要看到别人的行为表现,就可以判断别人是不是好人,并据此决定要不要合作。

这是一种过度的自信。

事实上,我们很难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客观的评价。做自我评价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据说, 90%的大学教授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同事高:90%的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之后收入水平会排在前50%甚至前20%。

我们记得自己做的善事往往比实际的要多,我们几乎不记得自己犯过的错误。我们记得自己的高考成绩往往比实际的高,记得自己的孩子学会说话、走路的时间往往比实际的要早。

难道我们对此一点都没有察觉吗?

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当我们做过的事情和自我形象有冲突的时候,记忆和自尊就会被同时召唤过来。

尼采说过: “我确实那样做过,我的记忆说'我不可能那样做。’我的自尊犹豫不定地说。最终,我的记忆屈服了。”

二、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

除了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我们也常会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坏事都是坏人干的,像自己这样的好人怎么可能干坏事呢?

事实上,人类的道德行为十分易变。

如果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某种行为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容易预测,那么,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就更明显。但是,如果外部环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行为也将随之改变。

道德行为并非完全由人品决定,情境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性的这个弱点,比谎言更可怕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一批神学院的学生,让他们从校园里的一栋楼走到另一栋楼去做一场报告。但实验的真正意图不在于做报告,而是观察学生在途中是否会助人为乐。

在学生经过的路上,有一个人摔倒在地,向路人求助。当然,这是研究人员找人假扮的。

学生会不会停下来帮助这位可怜人呢?什么因素决定了他们做好事或是不做呢?做好事的话,是出于道德的感召吗?

研究人员特意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

一组学生的任务是给大家讲一段圣经中“好心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正是一个犹太人在外邦被劫,身无分文、无家可归,但有个好心的撒玛利亚人帮了他;

另一组学生的任务是去给师弟师妹们讲怎么找工作。

领到讲圣经故事任务的学生会比要讲如何找工作的学生更愿意帮助别人吗?

并不会。

研究人员发现,决定学生是否会停下脚步的变量是他们的时间是否充足。

如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停下来帮忙的概率就大,但要是时间仓促,大部分学生只会头也不回地匆匆走过去。影响人们做好事的因素不只是道德感召,还有看似细节的情境。

这个实验考察的是人们是否会做好事。那么,讲到要不要做坏事,道德的约束力是否更强大呢?

很遗憾,并不会。

还有一个更为令人不安的心理学试验:

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Stanley Milgram )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初做过一系列实验。他找来很多被试,让他们扮演“教师”,测试隔壁房间的“学生”。

如果“学生”答错了题,被试就要按下开关电击“学生”,先从15伏电压开始,然后到45伏、75伏,逐级加码,直到最大的450伏。

在做这个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问过40多位精神科医生让他们猜测有多少人会把电压一直加到450伏,直到实验结束。精神科医生们说:“1%。”

但是,在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有大约2/3的被试按下了450伏电压的开关。

很多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感到极其不舒服,紧张得瑟瑟发抖、大汗淋漓,声音变得结结巴巴,甚至发出神经质般的笑声,但是,他们还是会服从到底,把实验做完。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发现,男女性别比例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种族的不同对实验结果也没有影响。

多年以来,很多学者重复了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多年的社会进步会让人们有更多的警醒吗?

没有。

实验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

三、认知失调阻碍反思的自我辩护机制

这些实验结果让我们感到非常不安。可是,也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人还会反思。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之后,通过反思纠正错误的行为,就能避免犯下更大的错误。

反思当然很重要,但不要高估反思的作用。 让人自觉地反思太难了,这几乎是反人性的。当事实和我们的信念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宁可相信自己的信念。

人性的这个弱点,比谎言更可怕

心理学家认为,导致我们努力地为自我辩护的心理机制就是认知失调。这种自我辩护机制维系着我们的自信、自尊和社会认同感。

半个世纪以前,一位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家潜入了某个极端宗教组织的内部:

这一宗教组织声称,当年12月21日就是世界末日,12月20日晚上,忠诚的信徒们会被一架从天而降的飞碟接走,整个世界随后将被毁灭。

很多人相信了这一预言有的信徒把工作、家庭、财产都放弃了,就等着世界末日的到来。

到了12月20日午夜,什么都没有发生。风吹树,月在中天,连飞碟的影子都看不到。是飞碟迟到了吗?那就再等等吧。

等到了凌晨两点,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谎言彻底破产了,怎么收场?

凌晨4点45分,这个极端宗教组织的领导人---位叫科琪的女士,向信徒们发表了讲话。

她说,正是因为她和她的信徒们的虔诚,感动了上帝,上帝改变了主意,世界因此被救赎。

信徒们会相信这一番荒唐的话吗?

他们信了。在这之前,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相信科琪的教义就够了,在这之后,他们开始拉街上的行人并告诉大家,是他们拯救了世界,要求别人也参加这个极端宗教组织。

一旦人形成了偏见,再想纠正这种偏见是非常困难的。

人性的这个弱点,比谎言更可怕

有一段时期,精神分析法非常流行。

心理治疗师喜欢引导病人:回忆自己小时候有没有受过迫害。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不断地引导之下,很多病人都能“记”起来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受到迫害的。

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这迎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错不在我,我的失败、我的错误,都可以归结为别人,归结为我那悲惨童年。

美国大法官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曾经感慨,固执己见的人是无法被教育的。他说:“你无法和一个瞳孔里凝固着不信任的人争辩。”

四、别考验人性3 个启示看懂人心

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这有什么启示?

第一,对待别人要宽容。

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考验人性。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不要轻易地去评判别人的道德水平而是要学会体察人性的幽微。

第二,不要过于自信。别人会不守信,你也一样。别人会偷懒,你也一样。

别人有时候会情绪失控,你也一样。

我们的人性中有追求个人私利和即时满足的欲望,对此不必感到羞愧,但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增强自己的克制力。意志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的,我们必须坚持不懈。

第三,没有一条万能公式帮助我们识别他人是否值得信任。

判断别人是否值得合作,不要轻易地依赖人品,也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信誉。

信誉就是他人过去行为的历史记录,但是,过去的行为不代表未来。

人性的这个弱点,比谎言更可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人性的这个弱点,比谎言更可怕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