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李兰娟直言:甲流前最危险的信号,不是流鼻涕,而是这7个症状!

抖音推荐 2025年11月26日 20:44 1 cc
李兰娟直言:甲流前最危险的信号,不是流鼻涕,而是这7个症状!

每年冬天一到,医院发热门诊就像炸了锅,排队的不是感冒就是发烧。很多人一开始只是打个喷嚏、鼻子不通气,觉得是小事,结果两天后就躺进了病房。

李兰娟直言:甲流前最危险的信号,不是流鼻涕,而是这7个症状!

甲流不是新鲜事,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少得可怜。李兰娟院士曾明确指出,甲流真正危险的地方,不在症状轻重,而在被忽视的早期信号。

流鼻涕、打喷嚏这些常见的感冒表现,反而不太具备指向性。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另外七个被大多数人误判的症状。这七个症状不是吓唬人,而是甲流正在“变脸”的先兆。识别得早,干预得快,病情能扼杀在摇篮里。

第一种信号,是突然发冷发抖。不是普通的冷,而是从骨头里往外冒的寒意。很多人以为是穿少了,或者空调温度低。

李兰娟直言:甲流前最危险的信号,不是流鼻涕,而是这7个症状!

其实这是病毒入侵全身前的信号,寒战一旦频繁出现,很可能是甲流前期的系统性反应。

第二个症状,是高热来得快且不退。甲流的发热,往往在几个小时内就冲上39度,吃退烧药也只是短暂缓解。

和普通感冒不同,甲流热度高、波动大、持续久。这种发热不是身体自愈的过程,而是炎症风暴的前奏。

第三个警示,是浑身肌肉酸痛,尤其是背部和大腿。这不是劳累后的酸痛,而是病毒引发的肌肉炎症。

李兰娟直言:甲流前最危险的信号,不是流鼻涕,而是这7个症状!

很多人误以为是久坐或锻炼所致,错过了早期干预。甲流的肌肉痛,多为对称性、压痛明显,且不随运动缓解。

第四个信号,是极度疲乏,不想动。有些人没发热、也没咳嗽,却突然觉得身体像被掏空一样。甲流在侵入免疫系统时,会抑制神经系统活性,导致无法解释的倦怠感。这不是精神不振,而是免疫系统在拼命作战。

第五种表现,是眼睛发红、畏光、流泪。这种表现常被误判为用眼过度或过敏性结膜炎。甲流病毒影响眼部黏膜是常见现象。眼部不适往往是病毒扩散路径中的一站,容易被忽略。

李兰娟直言:甲流前最危险的信号,不是流鼻涕,而是这7个症状!

第六个症状,是恶心、呕吐甚至腹泻。很多人以为流感只是呼吸道感染,其实甲流对肠胃道的侵犯也相当猛烈。儿童和老年人尤其容易通过胃肠道表现出甲流的早期症状。

第七个信号,是呼吸急促、胸口发闷。甲流引发的下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在早期出现轻微的缺氧症状。尤其是原本有哮喘或慢阻肺的人群,出现呼吸问题要格外警觉。

很多人觉得甲流不过是“重一点的感冒”,实则不然。甲型流感病毒毒力强、变异快、传播猛。与普通感冒不同,它攻击的不只是上呼吸道,而是全身系统,尤其是免疫系统一旦崩溃,病情会迅速恶化。

李兰娟直言:甲流前最危险的信号,不是流鼻涕,而是这7个症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甲流阳性检出率在冬季一度突破20%。这意味着,每五个出现流感症状的人中,就有一个是甲流。这不是吓人,是现实

很多人搞不清流感和感冒的区别,结果耽误了治疗窗口。感冒多为鼻塞、轻咳、低热,而甲流更像是“全身暴击”:高烧、肌肉痛、乏力感极强。

甲流的潜伏期大多在1到3天,病毒复制速度极快,早一天识别就能少一半风险。一旦出现上述七个症状中的两个以上,哪怕没有流鼻涕,也应尽快就医。

用药方面,抗病毒药物在发病48小时内开用效果最佳。一旦错过窗口期,仅靠对症处理,很难控制病情。不要自行乱吃抗生素,甲流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滥用还可能引发二次感染。

李兰娟直言:甲流前最危险的信号,不是流鼻涕,而是这7个症状!

在家庭层面,通风、戴口罩、勤洗手仍是防线核心。但别指望这些措施能完全阻断病毒,最关键的,还是对早期信号的敏感和应对。

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基础病患者,免疫力低,感染甲流后更容易发展成肺炎或病毒性心肌炎。这些并发症才是致命的根源。

很多人问,甲流会不会传染?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传播力不亚于新冠。飞沫、接触、空气中的气溶胶都可能成为传播路径。一人感染,全家中招的情况屡见不鲜。

李兰娟直言:甲流前最危险的信号,不是流鼻涕,而是这7个症状!

疫苗有用吗?有,但不是万能。甲流疫苗的保护率在60%左右,变异毒株出现后也可能效果减弱。但即便如此,接种疫苗仍是目前有效降低重症风险的方式之一。

生活中,出现高烧、乏力、肌肉痛不要拖。别想着“扛一扛”,也别轻信“喝点热水就好”。甲流不是感冒升级版,而是病毒战斗力的巅峰版。

要想避免甲流的伤害,靠的不是忍,也不是运气,而是识别信号、科学处理、及时干预。

总结一句话:真正危险的不是流鼻涕,是你以为没事。

李兰娟直言:甲流前最危险的信号,不是流鼻涕,而是这7个症状!

哪一个症状你以前忽略过?你觉得最容易混淆的流感表现是什么?欢迎分享你的经历,一起提高警觉。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流感监测周报》,2023年第50期

2.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翻译版: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2022年第14期)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