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溢价30%!小米299元充电宝爆火,磁吸会是下一个USB-C?

抖音推荐 2025年11月21日 19:22 1 admin

一款 299 元的充电宝,最近成了小米用户口中的「理财产品」。

事情的起点,是小米推出了一款采用金沙江电芯、主打磁吸超薄设计的 5000 mAh 磁吸充电宝。这款金沙江磁吸充电宝因为「轻、薄、好吸」的口碑迅速出圈,不仅在小米之家买不到,就连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都处于长期缺货状态。

溢价30%!小米299元充电宝爆火,磁吸会是下一个USB-C?

图片来源:雷科技

产品抢手,黄牛自然闻风而动。在各大电商平台,原本 299 元的充电宝在第三方商家手里普遍炒到了 360 元,部分店铺更是标价 389 元,溢价高达 30%。

尽管小雷很喜欢磁吸生态,但这 30% 的溢价,小雷实在是不愿意掏。不过比起炒充电宝的黄牛,磁吸充电宝生态的态度似乎更有意思——原本并不算主流的磁吸配件生态,似乎正在借着这波热度,被重新拉回大众视野。

磁吸一夜火出圈了?

和漫长的手机配件发展史相比,磁吸配件的历史并不算长:2020 年,在 iPhone 12 上,苹果提出了业内第一个成体系的磁吸配件生态——Magsafe。之所以要强调「适用于手机」,是因为苹果在 2012 年就提出了适用于 MacBook 电脑充电的磁吸充电线。从这个角度看,适用于 iPhone 的 MagSafe 生态,也能看作是苹果的一种「传承」。

在苹果设想中,MagSafe 生态是一个横跨手机壳、支架、充电宝等配件品类的全新生态,苹果也可以用 MagSafe 认证与 MagSafe 芯片来引导 MagSafe 生态的发展。但不要忘记,MagSafe 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用来对齐配件的磁铁圈。只要找准磁铁排列,完全可以绕开苹果的专利限制,做自己的「MagSafe 兼容」产品。

溢价30%!小米299元充电宝爆火,磁吸会是下一个USB-C?

图片来源:Apple

苹果打响第一枪后,国产安卓品牌陆续也有了自己的想法:2021 年 8 月,realme 公布了全球首个安卓磁吸无线充电技术 MagDart;2022 年 2 月,努比亚发布 Z40 Pro,成为了安卓阵营里首个在市售机里集成磁吸无线充电技术的品牌。

不过在当时,安卓阵营普遍对 100W 甚至更高的有线充电功率兴趣更大,磁吸无线充电没掀起什么涟漪。另一方面,高能量密度的硅负极电池尚未出现,磁吸无线充电模组会压缩电池的空间,对手机续航有负面影响,品牌也不愿意做内置磁铁。

也正因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国产手机品牌磁吸生态的看法都相当「暧昧」——品牌希望用上围绕磁吸开发出来的支架、散热器,充电宝,但又不想为了磁吸生态改变自己的设计。

基于这一局面,国内手机行业也想出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品牌不会在手机里内置磁铁圈,但会向相关品牌公布具体的充电线圈位置,方便配件品牌设计磁吸手机壳,将「磁吸与否」的选择权交还给用户。

国产品牌站在了MagSafe肩膀上

从结果来看,国产手机品牌没有盲目跟进 MagSafe 标准,这个做法显然是正确的。毕竟从中外品牌对无线充电的支持情况来看,小雷认为全球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定义方向的关键节点。或者用更直白的话来说,无线充电行业未来的发展,是时候交给中国品牌做决定了。

从技术储备上看,中国品牌在无线充电领域早就是「遥遥领先」的存在。与其继续追随国际标准,不如利用已有的技术积累,推动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无线充电标准。在有关规定限制下,手机品牌已经无法内卷无线充电的功率上限。既然如此,倒不如联合不同手机品牌,打造非私有制式的无线充电体系,在高功率快充之外提升无线充电的用户体验。

而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中国厂商早已具备构建自有无线充电标准的能力。考虑到无线充电技术在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以中国品牌为核心的无线充电联盟体系,还能为智能家居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形成技术闭环。

在这种情况下,剥离了「充电」功能的磁吸生态,也必须找到新的出路。

比如在多年前,黑鲨就发布了采用磁吸固定的手机散热器。不同于传统散热器的「夹」式结构,磁吸散热器既不会挡住手机画面、误触手机按键,也能用磁铁保证散热器的安装力度,确保制冷垫可以紧贴手机发热区域。倍思等品牌也迅速推出了基于磁吸生态打造的车载手机支架,让取放手机变得更加方便。

甚至手机品牌自己也开始依托磁吸生态打造非充电配件——在不久前的 OPPO Find X9 发布会上,OPPO 就发布了全新的磁吸拍摄补光灯。新的补光灯不仅可以为视频拍摄补光,还拥有高功率闪光和无线快门同步功能,可以在拍照时作为闪光灯使用。

溢价30%!小米299元充电宝爆火,磁吸会是下一个USB-C?

图片来源:OPPO

对苹果来说,让 MagSafe 失去充电功能,算是一种退步。但对国产品牌来说,让磁吸生态不再局限于充电,反而给了磁吸生态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连华为即将发布的 Mate 80 手机,也将原厂支持磁吸生态。

看到磁吸生态「散作满天星」的样子,小雷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未来的磁吸生态,有没有机会成为下一个 USB-C 呢?

磁吸能成为下一个 USB-C 吗?

在雷科技看来,在 2025 年这个时间点,磁吸(而不是 MagSafe)完全有可能成为行业标准。毕竟经过多年的发展,磁吸生态已经满足了成为行业标准的三个关键条件:足够明确的用户价值、足够多的行业参与者、以及足够多的实际场景。

磁吸生态的价值我们无需多言:USB-C 之所以能取代 micro-USB,核心原因在于其「正反盲插」的设计为用户带来了极为直观,每天都能体验得到的便利性;而磁吸生态的价值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至于磁吸生态的参与者更是数不胜数,不同于入场门槛极为严苛、成本也不容小觑的 MagSafe 生态,磁吸生态几乎没有入场费。就连没有技术,只会给代工厂的工艺会编故事的手机壳品牌,也知道怎么在手机壳后面挖坑放磁铁。

溢价30%!小米299元充电宝爆火,磁吸会是下一个USB-C?

图片来源:黑鲨

最后我们来看看磁吸生态的场景:USB-C 的出现为消费电子产品带来了一个真正通用的跨场景接口,而磁吸生态同样做到了这一点。在 5 年的时间里,磁吸生态已经发展出了散热、充电底座、补光、扩容、车载固定等场景,任何能贴在手机背后的东西,都有可能变成磁吸的受益者。

不可否认的是,磁吸生态和 USB-C 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USB-C 的普及离不开欧盟的法律法规,而磁吸更像是手机品牌的「默契」。但幸运的是,这种「默契」有着足够的广度,未来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雷科技认为,如果我们真想把磁吸生态发展成下一个 USB-C,离不开手机品牌、配件品牌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可以肯定的是,磁吸生态不可能等来 USB-C 同款的「法律武器」。但随着华为的入局,至少从今年开始,磁吸生态将不再是那个「可有可无」的功能,而是一个值得品牌作出取舍的新风向。

就是不知道当磁吸生态成为「行业标准」后,被炒成下一个「理财产品」的,会是什么配件呢?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