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2025年10月,美国“世界飞机名录网站”(WDMMA)公布的全球空中力量排名刚一发布,就引发了不少讨论——印度空军...
2025-10-16 0
这两年国际上的粮食局越来越看不懂了:俄乌打了好几年,黑海那条能养活上亿人的粮食通道至今时通时断;
美国一会儿对盟友加关税,一会儿对供应国搞施压,把全球粮食贸易搅得一团乱。
就在这节骨眼上,中国刚开的"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扔出个重磅消息:七大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全建好了,从京津冀到东北的粮食应急网已经织成。
粮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
对咱们14亿人来说,粮食这事儿从来不是小事——别说断供,就算价格涨点都能牵动人心。
但现在看,中国敢在这大争之世沉住气,靠的正是这些实打实的布局。
先得说说外面的形势有多糟。
乌克兰和俄罗斯原本是全球小麦、玉米的"大供应商",两国出口量占了全球小麦贸易的28%、玉米的15%。
可自从冲突爆发,黑海粮食通道好几次差点被堵死,2024年有段时间全球小麦价格直接暴涨40%,不少非洲国家直接闹了粮荒。
更麻烦的是美国搞的贸易战。之前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买家,2017年光从美国买的大豆就占了进口总量的34%。
可特朗普上台后加关税,咱们干脆转头找别人买,结果美国豆农急得跳脚,
天天给国会写信,但这事儿根本回不去了——2024年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量的比例已经跌到21%,彻底从"主力"变成了"配角"。
就在这背景下,中国悄悄建了七个"粮食压舱石"。
这七个区域应急保障中心可不是普通的仓库,分别扎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华中、西北、东北这七个关键节点,刚好把全国的粮食流通网串了起来。
国家粮储局局长刘焕鑫在2025年10月的发布会上说得很实在:这是要建"层级响应、逐级保障"的机制,小灾自己扛,大灾大家帮。
你可能不知道这体系有多能打。河南作为华中中心的核心,早就建了"米字形高铁+六大物流枢纽"的网络,粮食从仓库运到周边省份,最快5小时就能到。
全国现在有5.9万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比"十三五"末多了1.6万个,一天能供应167万吨成品粮——这是什么概念?够3亿多人吃一天。
2024年河南大旱那回,就是靠华中中心调粮,周边省份的面粉、大米价格压根没波动,这就是硬实力。
很多人只知道36个大中城市的成品粮能保障15天供应,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只是"表面功夫",背后藏着更狠的家底。
首先是"成品粮+原粮"的双重储备。
成品粮就是现成的米、面、油,能直接拉到超市货架上,这是应对短期冲击的"速效救心丸"。但要是遇到长期危机呢?那就得靠原粮储备了。
现在全国标准仓房的仓容超过7.3亿吨,其中2.2亿吨是低温粮仓,粮食放个三五年都不会坏。
更关键的是加工能力,全国6872家应急加工企业,一天能加工178万吨粮食,相当于全国人两天的消耗量。
说白了,就算成品粮暂时紧张,原粮库里的粮食能马上变成馒头米饭,根本不愁吃不上。
其次是"国家队+地方队"的企业体系。
国家专门挑了一批大型粮油企业当"应急先锋",比如中粮、金龙鱼这些企业,既有加工能力又有物流网络,一旦有事能马上调动。
金龙鱼的人就说过,现在南美大豆进来得足,国储大豆也多,根本不用依赖美国进口。
地方上也有自己的"主力军",比如广东的粮食企业跟广西、湖南签了长期供货协议,粤港澳大湾区的粮食安全根本出不了问题。
2024年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比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高了整整四分之一。
手里有这么多粮,再加上这套应急体系,就算外面天翻地覆,咱们的饭碗也端得稳。
聊粮食安全绕不开大豆。咱们每年要消耗1.17亿吨大豆,85%以上靠进口,这确实是个软肋。但这几年中国把"鸡蛋分篮子"玩得很明白,硬生生把供应链的主动权抢了回来。
中美贸易战刚开始那会,很多人担心大豆不够用,结果中国直接把采购重点转向了南美。
巴西成了最大赢家,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了总进口量的69.16%,而美国的份额从34%跌到了21%。
2025年4月更狠,中国进口商一口气从巴西买了40艘货轮的大豆,总共240万吨,够国内用小一个月的。
为啥转得这么顺?
一是巴西大豆本身有优势,蛋白含量平均47%,比美国大豆还高一点,更适合做饲料;
二是价格便宜,到岸价比美国大豆低5%-10%,企业自然愿意买。
更关键的是中国跟南美签了不少合作协议,从港口建设到仓储物流都帮着弄,粮食运得又快又稳。
但这事儿也不是没风险。阿根廷本来是第二大供应国,可2025年米莱政府上台后,美国就开始捣乱了
看到阿根廷给中国卖大豆,美国直接打"小报告"到财政部长那,还威胁要削减援助。要知道阿根廷经济正困难,确实需要美国的帮助,这就给大豆供应添了变数。
不过咱们早有准备。一方面继续开拓其他渠道,比如从乌拉圭、加拿大进口,另一方面靠储备托底。
国家粮储局早就囤了足够的大豆,就算阿根廷那边出点问题,也有缓冲时间找替代方案。
新希望集团的人说,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饲料原料还不到总量的2%,基本不受影响。
这就是供应链韧性的体现:不是不依赖进口,而是不依赖某一个国家的进口。
粮食只是中国战略储备的一环。最近这几年,中国在能源、黄金这些硬通货上的储备力度,比粮食还要猛,说到底都是为了应对不确定的国际形势。
先看能源。2025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已经超过10亿桶,加上商业库存,能覆盖96天的进口量,超过了国际能源署规定的90天安全线。
更妙的是咱们的储备方式:地上有九大储备基地,从舟山到兰州连成片;
地下有大庆的2000口封井,72小时内就能复产,产量能增30%。还有陆路通道兜底,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一年能送600亿立方米,中亚管道D线也快通了,陆上能源通道占比已经超过40%。
就算海上通道被卡,咱们的油和气也断不了。
黄金储备更能说明问题。从2023年开始,中国连续21个月增持黄金,到2025年9月已经有2303.52吨黄金储备。
这可不是为了炒金价,而是为了应对可能的金融风险——一旦美元信用出问题,黄金就是最硬的"压舱石"。
把这些储备串起来看,中国下的是一盘大棋:粮食保生存,能源保运转,黄金保金融,每一环都有备份,每一环都有底气。
2025年APEC会议上,中国宣布还要继续扩大战略储备,计划到2026年把石油储备天数提到140天以上。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手里的硬通货越多,说话就越有分量,应对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这两年总有人说"大争之世",可争来争去,最核心的还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中国花这么大力气建粮仓、囤能源、买黄金,不是为了跟谁斗,而是为了让14亿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有饭吃、有衣穿、有能源用。
七大区域粮食中心也好,南美大豆供应链也罢,本质上都是"未雨绸缪"。
俄乌冲突告诉我们,粮食通道说断就断;中美贸易战告诉我们,供应链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
中国做的所有准备,都是为了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国家粮储局局长刘焕鑫说"可以让老百姓放心",这句话不是空话。
14130亿斤粮食产量、10亿桶石油储备、2300多吨黄金、5.9万个粮食网点,这些数字背后,是14亿人的安稳日子,是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里站稳脚跟的底气。
未来不管国际上再出什么乱子,只要这盘储备大棋下得稳,中国就永远有底气跟任何风险斗到底。
相关文章
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2025年10月,美国“世界飞机名录网站”(WDMMA)公布的全球空中力量排名刚一发布,就引发了不少讨论——印度空军...
2025-10-16 0
“五天没吭声的欧盟,突然喊要跟美国一起对中国稀土动手”,这话一出口,全世界都抬头了——到底是底气,还是赌气?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先放话:已经跟美方通...
2025-10-16 0
两个月腰围少6厘米,她没饿一顿,只是把白米换成糙米,早餐面包换成燕麦片加水煮蛋,体重秤每天掉0.2斤,裤子松到要系皮带。 北京朝阳区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行...
2025-10-16 0
2025年刚过半,特朗普又开始折腾中美贸易了。记得他上台第一周就嚷嚷公平贸易,结果二话不说从2月起就把关税往中国商品上招呼,现在直接威胁100%关税,...
2025-10-16 0
某一刹那,仿佛能看见它千年前的盛景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在去往新疆的飞机上,我在想,这座曾在盛唐时期为“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又出现在李颀...
2025-10-16 0
黄金的价格天天涨,所以很多人看了之后都特别心动,也想去买点黄金,大部分人的想法呢,其实是想做投资,想着说黄金长远来看应该也不会贬值,买了大概率也不会亏...
2025-10-16 0
本文独家发布于今日头条,请勿转载说起来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能在香港电影最热闹的年代里,一头扎进这个圈子。那时候的片场,没有现在这么多先进的措施和设...
2025-10-16 0
巴慕达,一个日本的家电品牌,最出名的产品,是面包机、电烤盘这种传统家电。但这已经是今年之前的事情了。现在你在小红书搜索「巴慕达」三个字,顶上是品牌的官...
2025-10-16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