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在废墟中触摸千年

抖音推荐 2025年10月16日 16:43 1 cc

某一刹那,仿佛能看见它千年前的盛景

在废墟中触摸千年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在去往新疆的飞机上,我在想,这座曾在盛唐时期为“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又出现在李颀《古从军行》诗中的交河,到底是怎样一座古城。当真正站在这里,看着佛寺、佛塔与市井街巷比邻而居,斑驳的黄土间犹可见昔年西域佛光鼎盛的影子,才发现如今这城中,只余层层叠叠的残垣静默矗立。它们毫无遮掩地裸露在天光之下,任风沙经年累月地侵蚀。

岁月与战火,在这里刻下了永难愈合的伤痕。立于断壁前,耳畔风声呜咽,恍若裹挟着千年前的驼铃,在废墟间低回流转。佛寺内,莲纹柱基上箭镞痕迹宛在。寺墙残垣,可曾照见过玄奘风尘仆仆的身影?这里曾是西域最初的戍边重镇,亦是丝路上往来不绝的驿站,多少大唐将士在此驻留又离去,岑参以诗笔记之。他于此地痛饮葡萄美酒,笔下流出“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的悲音,而后转身,又向更遥远的边关奔赴。

在废墟中触摸千年

俯瞰交河故城 图/视觉中国

某一刹那,仿佛能看见它千年前的盛景:梵呗轻扬,市声浮动,一列列合十的僧侣、满载的驼队、执戈的戍卒,伴着阵阵驼铃正穿过苍茫时光而来。伸出手去,触到的却只是一片荒凉的风。

站在吐鲁番盆地的烈阳下,眼前的交河故城便如同一部被风沙翻开的史书。这座被时间遗忘的城池,黄土残垣,在戈壁的风中近乎赤裸的废墟之美,让人在踏入的瞬间,便被历史的真实与厚重击中。

交河故城并非用砖石垒砌而成,而是古代先民以最原始的工具,从坚硬的生土台地上一寸一寸“掏挖”出来的城市。他们挖地为院,隔梁为墙,掏洞为室,在吐鲁番炽热干燥的土地上,硬生生凿出了一座城郭。这种独特的建筑方式,不仅蕴含古人适应自然的智慧,更让整座城市仿佛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与天地共生。

令人惊叹的是,东门内竟有一处几乎与今天无异的交通环岛,引导着往来人流——千年前的古人,早已懂得如何以智慧疏通城市的脉搏。

交河故城曾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车师前国”的都城,自汉代以来,交河扼丝路要道,便成为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繁盛时期,这是人声鼎沸的国际化都市,城中人口逾万,是东西方物资交换的中转站,多元文化的汇集处。僧侣、商贾、戍卒、使臣……不同语言、不同面貌的人们在此相遇,构成一幅流动的文明画卷。

采访时,曾在吐鲁番工作了20多年的考古学者李肖感慨,交河故城在建筑史上是一个奇观。因为它既符合中原王朝在城建时择中立衙的传统,同时也符合西方建城史上“把城市中心留给神”的理念。将东西方两套城建体系完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在古今中外都相当罕见。

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在交河遗址中,至今保存着50余处佛教建筑遗迹。其中大佛寺规模宏大,钟楼、鼓楼的汉式布局与中心塔柱上清瘦的北魏风格塑像相映成趣,成为汉传佛教西传的见证。考古发现表明,祆教、摩尼教、景教、道教等也都曾在此流传。出土的汉文、梵文、吐火罗文、回鹘文等多语种文书,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是文明交融的熔炉。

13世纪末,连年战火最终将这座千年古城推入毁灭的深渊。市井喧哗归于沉寂,佛寺梵音消散于风,唯有残存的墙体仍在倔强地站立,像一座座时间的墓碑。当年摧毁交河故城的政权和武力早已湮灭,但交河故城没有消失,它仍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