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通报,目前,缅北“四大家族”刘家犯罪集团案件已经被依法提起公诉。以刘正祥、刘正琦等为首要分子的缅北果敢刘家犯罪集团涉嫌诈骗、敲诈勒索、非法拘禁、...
2025-10-17 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小文
编辑| 时光
初审| 方园
在光鲜的公众形象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痛苦故事。
一个曾经风靡一时的明星,他的健康状况早已岌岌可危,却始终没有让外界知情。
直到他悄然离世,才有人发现,原来他已经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孤军奋战多年。
每天几十片止痛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酸与无奈?他为何选择隐忍到最后一刻?
这背后的真相,远比你想象的更加震撼。
樊志起这个名字,对很多年轻观众来说可能有点陌生。
他不是那种一出道就星光熠熠的演员,甚至可以说,他的演员梦做得格外艰难。
樊志起家里条件还算过得去,父母做点小生意,日子虽然谈不上富裕,但温饱不愁。
他从小就对舞台、对表演有种说不出的向往。
别的孩子下课就疯玩,他却喜欢看戏、看电影,有时候一个人在家就能对着镜子演上半天。
这份热爱在他心里埋得很深。
高考那年,他铆足了劲准备考北京电影学院。结果第一次,落榜。
他不甘心,又试了中央戏剧学院,还是没过。
连着好几年,他都在备考和失败中循环。
后来才知道,那个年代家庭成分这事儿卡得很死,
他家做生意的背景成了硬伤,再怎么努力也跨不过这道坎。
二十出头的年纪,眼看着同龄人要么上了大学,要么找了工作,樊志起却还在为梦想死磕。
家里人劝他别折腾了,找个稳定工作才是正经事。
他表面上答应了,进了一家单位,每天朝九晚五。
可这颗想演戏的心从来没死过。
上班没多久,他就辞职了。家里人气得够呛,觉得这孩子疯了。
辞职后的樊志起开始各种尝试,办过舞蹈培训班,
也在乐队里当过鼓手,反正只要跟文艺沾边的活儿他都干。
那几年过得挺苦,收入不稳定,前途也看不清,但他就是不肯放弃。
一直熬到28岁,机会才终于来了。
一个朋友介绍他去试戏,这一试,居然成了。
就这样,快三十岁的樊志起才算正式踏进演艺圈。
别人十八九岁就开始的演员生涯,他整整晚了十年。
樊志起进了圈子后,拿到的角色都挺有分量。
最让观众记住他的,是94版《三国演义》里的姜维。
这个角色不好演,既要有武将的刚猛,又得有谋士的智慧,还得展现出对蜀汉的忠诚和无奈。
樊志起把姜维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演得入木三分。
每次姜维在剧中做决策、打仗、面对困境,观众都能从樊志起的眼神和动作里读出那份沉重。
拍完《三国演义》,他又接了《庄妃轶事》,演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
这又是一个权力核心的角色,手握重权,却也身不由己。
樊志起把多尔衮那种在权力斗争中的冷酷和挣扎诠释得很到位
后来的《走西口》里,他演的徐源潢是个商人,精明能干,在商场上摸爬滚打。
虽然不是帝王将相,但那股子掌控全局的气势一点不弱。
这些角色有个共同点:都是掌握话语权和决定权的人。
樊志起在镜头前的形象,就是那种能掌控局面、运筹帷幄的强者。
观众看他演戏,总觉得这个人就该是做大事的。导演们也喜欢找他。
王扶林这样的大导演跟他合作过好几次,每次都对他的表现很满意。
业内有个说法,樊志起出演就是"品质保证",因为他从来不糊弄,每个角色都认认真真琢磨透。
他在戏里活得硬气,活得有尊严,活得像个真正掌控命运的人。
可现实生活里,他的命运轨迹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2009年,樊志起正在拍一部戏。
那天跟往常没什么两样,剧组按计划拍摄,他背着台词,化好妆,等着上场。
拍到一半,他突然脸色煞白,整个人摇晃了几下,直接倒在了片场。
剧组的人都吓坏了,赶紧把他送医院。
一开始大家以为可能是太累了,或者低血糖,休息休息就好。
检查结果出来,所有人都懵了:胰腺癌,晚期。
胰腺癌这个病,在癌症里属于最凶险的那种。
发现得晚,基本上就是判了死刑。
医生跟樊志起和他家人说得很直白:
治疗效果不会太好,就算治,也只是延长一点时间,而且过程会很痛苦,费用也是个无底洞。
樊志起听完,反而冷静下来了。
他跟妻子商量了很久,最后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不治了。
他的理由很实际:家里条件就那样,治疗要花一大笔钱,就算花了,
人也救不回来,到时候人财两空,家里怎么办?
妻子还要生活,不能把所有积蓄都扔进去。
与其这样,不如把钱留着,让家人以后的日子能过得从容点。
妻子当时就哭了,劝他别放弃,再试试,说不定还有希望。
樊志起摇摇头,态度很坚决。
他不是不怕死,谁不想多活几年?
可他更怕的是,自己走了以后,妻子连生活保障都没有。
做完这个决定,他脑子里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休养,而是自己还欠着导演尤小刚一个承诺。
樊志起之前答应过导演尤小刚,要参演他的一部戏。
签了合同,定了档期,剧组都在等他。
现在查出病了,按理说应该跟剧组解释情况,换人或者推迟拍摄。
他没有。
樊志起把病情瞒得死死的,除了妻子,谁都不知道。
他跟剧组说自己身体没大问题,休息几天就能继续拍。
妻子在旁边听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什么都不敢说。
接下来的拍摄,成了一场生命和意志的较量。
胰腺癌的疼痛,是出了名的厉害。
肿瘤压迫神经,那种痛不是一般人能忍的,很多病人到后期连动都动不了,只能靠吗啡续命。
樊志起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吞止痛药。
一片不够,两片;两片不够,十片。
到后来,他一天要吃几十片止痛药才能勉强扛住。
妻子看着心疼,劝他别拍了,命要紧。樊志起就是不听。
他说自己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得做到。
再说,拍戏是他这辈子最爱做的事,如果连这个都放弃了,剩下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
片场上,樊志起的变化其实挺明显的。
他瘦得很快,脸颊凹陷,眼窝深陷,整个人的精气神肉眼可见地在往下掉。
剧组的人问他是不是生病了,怎么瘦成这样。
他笑着说自己在减肥,为了角色需要。
拍戏的时候,他还是很认真。
该背的台词一个字不差,该做的动作也不含糊。
可只有妻子知道,每次拍完一场戏,他回到休息区就得靠在椅子上缓很久,有时候疼得手都在抖。
疼得实在受不了,就再吃几片药,咬着牙继续。
有一场戏需要跑动,导演喊开始,樊志起咬着牙冲了出去。
跑完那场戏,他整个人差点虚脱,脸上的汗不知道是因为天热还是因为疼。
导演问他要不要休息一下,他摆摆手说没事,继续拍下一条。
妻子为了照顾他,把工作辞了,全程跟在剧组。
她不敢离开,怕他随时会出事。
每天晚上回到酒店,樊志起躺在床上,浑身冷汗,疼得睡不着。
妻子就坐在旁边陪着,有时候帮他按摩,有时候就静静地看着他,眼泪一直流。
这样的日子,一天一天熬着。
樊志起的身体在崩溃,但他硬是靠着意志力和止痛药,把戏拍完了。
拍摄进入尾声,樊志起知道自己快撑不住了。
身体发出的信号越来越明显,有时候站着站着就会头晕,眼前一阵阵发黑。
他不敢跟任何人说,只是咬着牙,想着快点拍完,快点结束。
最后一场戏,他的戏份不多,几个镜头而已。
导演喊开始,他走到位置上,说完台词,做完动作。
导演喊过,他松了口气,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了。
走回休息区的路上,樊志起突然腿一软,整个人倒了下去。
这次不是晕倒,是真的支撑不住了。
剧组的人围上来,七手八脚把他扶到椅子上,有人喊着叫救护车。
妻子冲过来,抱着他,声音都在颤:"你怎么这么傻,为什么不早点说?"
樊志起没力气说话了,只是看着她,眼神里有歉意,也有解脱。
他被送进医院,病情已经没办法控制了。
癌细胞扩散得很快,身体各项机能都在衰竭。
医生说,他能坚持到现在,完全是靠意志力。
樊志起在病床上躺了没多久,就走了。
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后,他再也没有起来过。
去世之前,他跟妻子交代了一件事:不要对外公布死讯,至少等半年以后再说。
他不想让自己的离开变成一个新闻事件,不想占用公共资源,也不想让关心他的人太伤心。
他希望自己安安静静地走,就像他一直以来的为人做派,低调、本分。
妻子按照他的遗愿,把这个消息压了下来。
剧组的人、合作过的导演、一起演过戏的演员,都不知道樊志起已经走了。
他们以为他只是暂时退出圈子,休养身体去了。
就这样,樊志起的死讯被隐瞒了整整半年。
半年后,消息才慢慢传出来,公众这才知道,那个在《三国演义》里演姜维的演员,那个在《走西口》里演徐源潢的老戏骨,早就不在人世了。
樊志起这一生,就像一个巨大的反差。
他在银幕上演的都是什么人?
姜维、多尔衮、徐源潢,这些角色无一例外都是掌握权力、能够左右局面的人。
观众看着他在戏里指挥千军万马,在权力场上运筹帷幄,会觉得这个演员本人也应该是个很有掌控力的人。
可现实呢?他连考个电影学院都考不上,因为家庭成分被卡了那么多年。
他想当演员,想了十年才有机会进圈子,比别人晚了一大截。
他拼命演戏,塑造了那么多经典角色,却从来没有大红大紫过,始终是个"熟脸"演员,有戏拍,但不出名。
最讽刺的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连自己的命都掌控不了。
得了癌症,他没办法选择治疗,因为没那么多钱。
他没办法选择休息,因为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得做完。
他连自己的死讯都掌控不了,按照他的想法,本来是想悄无声息地离开,可最终还是成了一个让人唏嘘的话题。
戏里的强大和戏外的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樊志起用尽全力在银幕上塑造那些掌控命运的角色,可在现实生活里,他自己却一直在被命运推着走。
他的故事让人想到一个词:悲剧英雄。
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而是时代、环境、命运,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让一个有才华、有追求、有职业精神的演员,最终以这样一种方式谢幕。
很多人知道樊志起的故事后,第一反应是心疼,第二反应是不理解。
为什么要这么拼?
已经确诊癌症晚期了,为什么不回家好好休息,陪陪家人,过几天安稳日子?
为什么非要瞒着病情去拍戏,每天吃几十片止痛药硬撑?值得吗?
樊志起没有给出答案,因为他走得太急,连解释的机会都没留下。
但从他的选择里,能看出一些端倪。
他这辈子为了当演员,吃了太多苦。
二十多岁被拒之门外,快三十岁才进圈子,进了圈子又不温不火。
演戏这件事,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更像是一种证明,证明自己的坚持没有白费,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答应了导演的戏,签了合同,定了档期,这在他心里就是一种承诺。
他不是那种随便毁约、随便找借口的人。
就算是癌症,在他看来也不是放弃承诺的理由。
还有就是,拍戏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后能做的、也是最想做的事。
如果躺在家里等死,那该有多绝望?
不如拿起台词本,站在镜头前,哪怕每天疼得要命,至少还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是有价值的。
"戏比天大",这是老一辈演员常说的一句话。
樊志起把这四个字诠释到了极致。
他用自己的命,完成了最后一场演出。
这种职业精神,放在今天来看,或许有人会说太傻,不值得。
可正是这种"傻",让人看到了一个演员对艺术、对承诺、对职业的尊重。
他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作品,也没有拿过什么大奖,
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演员"这两个字做了最好的注解。
樊志起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一个普通演员的一生。
他没有大红大紫,没有站在聚光灯下享受掌声,但他用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地走完了这条路。
从28岁第一次站在镜头前,到生命最后一刻倒在片场,他始终没有辜负"演员"这个身份。
很多人会觉得他傻,为了一个承诺搭上性命,可正是这种"傻",让人看到了什么叫职业精神,什么叫敬业。
他走了,安静地走了,但他留下的那些角色,还有他用命诠释的"戏比天大",会一直被记得。
信息来源:
1. 《中国电视剧编年史》相关条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出版
2. 《三国演义》(1994)演职人员档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3. 《走西口》剧组公开采访资料,山西电影制片厂
4. 《中国演员志》人物传记部分,中国电影出版社
5. 尤小刚导演工作室相关纪念文章存档
相关文章
公安部通报,目前,缅北“四大家族”刘家犯罪集团案件已经被依法提起公诉。以刘正祥、刘正琦等为首要分子的缅北果敢刘家犯罪集团涉嫌诈骗、敲诈勒索、非法拘禁、...
2025-10-17 0
01为什么 AI 那么厉害,但是能真的解决问题的 AI 员工还没有出现?很多人对「AI 员工」的失望来自于高昂的维护成本:不断要更新的文档、复杂的配置...
2025-10-17 0
日前有消息曝出,一名来自白俄罗斯明斯克的27岁女子维拉,因被网上一份模特工作邀约吸引,前往泰国,却最终落入缅北电诈园区,被迫从事电诈工作。有报道称,绑...
2025-10-16 0
10月9日这天,中国商务部对外公布了全新的稀土管控政策,这一举措瞬间让美国总统特朗普陷入了极度焦虑之中。根据新政策规定,但凡在全球任何角落生产的产品,...
2025-10-16 0
日本政局大反转,公民党突然与自民党“分手”,高市早苗煮熟的鸭子飞了,首相眼看是当不成了。而日本自民党事后似乎是回过了味,明白这回是自己做错了,主动与台...
2025-10-16 0
文 | 金锐点编辑 | 金锐点数学家靠AI辅助找到公式新解法,物理学家借助AI简化复杂的粒子运动模型。这些不是科幻片段,OpenAI CEO山姆·奥特...
2025-10-16 1
33岁的IanCarter前段时间有点惨,他本来是微软的技术项目经理,今年5月突然被裁,到现在还没找到新工作。以前总觉得大厂岗位跟“铁饭碗”似的,毕竟...
2025-10-16 0
最近,美国对中国造船业下手了,这次不是简单的贸易制裁,而是真正的额外收费。而忍了整整5天后,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让华盛顿感受到了什么叫"...
2025-10-16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