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27 0
在东欧平原上,第聂伯河静静流淌了千年。它孕育的东斯拉夫人,如今分成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国家。这对曾经同穿一条裤子的兄弟,为啥会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是历史埋下的雷,是宗教文化的裂,还是地缘政治的坑?
今天咱们顺着时间线,把俄乌三百年的恩怨情仇扒个明明白白。
一、同源共生:基辅罗斯是俩家共同的根
要说俄乌的渊源,得从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说起。那时候,东斯拉夫各部落一盘散沙,后来从北欧来了个叫留里克的首领,统一各部落并在诺夫哥罗德建国,之后迁都基辅,这就是“基辅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都认它当祖宗,基辅还被俄罗斯称为“诸城之母”。
当时的东斯拉夫人,说一样的话、过一样的日子,宗教上后来都信了东正教,文化习俗更是一脉相承。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亲兄弟,吃一锅饭、睡一个炕,压根没想着以后会分家。
可好景不长,1240年蒙古铁骑西征,一把火烧了基辅,基辅罗斯就此灭亡。这一分为二的命运,从这一刻就埋下了伏笔:
北方的罗斯人在莫斯科周边建立公国,后来发展成俄罗斯,长期被蒙古统治;
而乌克兰人的土地则被波兰-立陶宛王国占领,开始了几百年的异族统治生涯。
分裂的日子里,俩兄弟的人生轨迹彻底跑偏。
俄罗斯在蒙古人的影响下,形成了强势的中央集权;
乌克兰则在波兰-立陶宛的统治下,被迫接触天主教,原本统一的东正教信仰开始分裂。西乌克兰逐渐受天主教影响,形成了“乌克兰希腊天主教会”,而东部依然坚守东正教传统。宗教的裂痕,成了日后分歧的第一个隐患。
二、结盟与裂痕:从抱团取暖到心生嫌隙
1648年,乌克兰哥萨克人实在受不了波兰的压迫,在赫梅利尼茨基的带领下起义。打了几年实在扛不住了,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只能向俄罗斯求援,签署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东乌克兰正式并入俄罗斯帝国,俩兄弟又凑到了一起 。
刚开始结盟确实是双赢:俄罗斯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乌克兰得到了庇护。可好日子没过多久,矛盾就来了。俄罗斯帝国把乌克兰当成“小俄罗斯”,压根不尊重它的民族文化,强行推行俄罗斯化,比如:禁止乌克兰语教学,销毁乌克兰文书籍,逼着乌克兰人放弃自己的传统 。
1708年,乌克兰想趁着俄罗斯和瑞典打仗谋求独立,结果被彼得一世派军血洗营地,独立梦想彻底破碎。这一战,让俄乌之间埋下了第一颗仇恨的种子。
到了18世纪末,俄罗斯伙同普鲁士、奥地利瓜分了波兰,西乌克兰也被纳入沙俄版图,可东西乌克兰已经离心离德:

东部和俄罗斯相处了一百多年,亲俄情绪浓厚;
西部受波兰统治更久,对俄罗斯的压迫充满抵触,宗教上的天主教和东正教分歧也越来越深。
这种裂痕在二战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俄乌携手抗击纳粹德国,基辅、塞瓦斯托波尔等城市成为“英雄城”,无数将士并肩作战、流血牺牲,谱写了兄弟同心的篇章;
可另一方面,有些乌克兰人因为对俄罗斯的怨恨,居然把德军当成“解放者”,甚至加入德国党卫军,这让俄乌之间的心理裂痕再也无法弥合。
三、苏联时期:甜蜜与伤痛交织的七十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乌克兰先成立了人民共和国,后来又建立苏维埃共和国,1922年作为创始国加入苏联。这七十多年里,俄乌的关系可谓爱恨交织。
20世纪20年代,苏联推行“乌克兰化”政策,鼓励乌克兰语使用和文化发展。短短几年,乌克兰的识字率从4.7%升到8%,乌克兰语报纸、剧院、学校遍地开花,哈尔科夫、基辅等城市的乌克兰族人口大幅增加,民族文化迎来了短暂的复兴。可到了30年代,政策突然逆转,“乌克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成了打击对象,大批学者、文化人被清洗,乌克兰语又被俄语挤压,民族文化再次遭到打压。
而真正让俄乌结下血海深仇的,是1932-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当时苏联搞强制农业集体化,为了保障工业化粮食供应,对乌克兰实行高压征粮,哪怕粮食减产、灾荒来临也不松口。政府不仅收走了农民的全部存粮,还封锁边界不让饥民逃亡,导致大量乌克兰人饿死。
关于死亡人数,各方说法不一,但公认的数字在300万到500万之间,相当于乌克兰当时四分之一的人口。饿殍遍野的惨状,成了乌克兰人心中永远的痛。很多乌克兰人认为这是对本民族的“种族灭绝”,而俄罗斯则认为是苏联政策的失误,双方至今对此争论不休,这段历史也成了俄乌之间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
不过客观说,苏联时期的乌克兰也并非全是苦难。作为苏联的工业重镇,乌克兰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水平一度高于苏联平均水平。赫鲁晓夫1954年把克里米亚划给乌克兰,也是为了庆祝俄乌结盟300周年,当时没人觉得有问题,毕竟都是一个国家里的调整,谁也没料到几十年后会因此反目。
四、独立后的对立:从分家过日子到兵戎相见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以92.3%的高支持率公决独立,俩兄弟正式分家。原本以为能各自安好,可没想到,分家后的日子反而更僵了。
首先是克里米亚问题。1954年赫鲁晓夫划给乌克兰的克里米亚,俄罗斯人占多数,一直是俄罗斯的战略要地。1991年分家后,克里米亚成了乌克兰的自治共和国,俄罗斯只能靠租用来保留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的使用权。2014年,乌克兰爆发颜色革命,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府倒台,克里米亚通过公投重新加入俄罗斯,这一下彻底点燃了俄乌矛盾,双方关系直接降到冰点。
其次是国家认同的分裂。独立后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因为和俄罗斯渊源更深,俄语普及、亲俄情绪浓厚;西部地区则一心想融入欧洲,推崇乌克兰语和民族文化,亲西方倾向明显。这种分裂体现在方方面面:学校里该教俄语还是乌克兰语,政府机构该用哪种语言办公,甚至连纪念历史事件的立场都不一样。
乌克兰政府推行的“乌克兰化”政策,更是加剧了矛盾。1989年乌克兰语被定为唯一官方语言,俄语在教育、媒体中的使用受到限制。东部俄语区的居民觉得自己的文化被打压,离心离德的情绪越来越重,顿巴斯地区的冲突也由此爆发。
而北约东扩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苏联解体后,北约五次东扩,把原本的华约国家和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都拉了进来,军事基地一路向东推进,直接怼到俄罗斯家门口。
俄罗斯一直把乌克兰当成“战略缓冲带”,可乌克兰却不断寻求加入北约,这让俄罗斯彻底没了安全感。2022年,俄乌冲突正式爆发,表面上是克里米亚和顿巴斯问题,本质上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反击,也是俄乌三百年恩怨的总爆发。
五、未来之路:兄弟还能重归于好吗?
如今俄乌冲突已经打了好几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这对同根同源的兄弟,未来还有和解的可能吗?
从短期看,彻底和解很难。历史的伤疤、宗教文化的分歧、地缘政治的博弈,让双方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东部亲俄、西部亲欧的分裂格局没有改变,外部势力的介入也让局势更加复杂。美国和北约想借乌克兰遏制俄罗斯,俄罗斯则要守住自己的战略底线,乌克兰夹在中间,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但从长远看,持续对抗对谁都没好处。俄罗斯需要稳定的西部边境,乌克兰需要重建家园、发展经济,两国在能源、贸易、人文等方面有着天然的联系,断了往来对双方都是损失。
最有可能的结局是“冻结冲突”:双方划定实际控制线,克里米亚和顿巴斯问题暂时搁置,在外部势力的斡旋下实现停火,然后慢慢恢复接触。
要真正和解,首先得正视历史。俄罗斯需要承认大饥荒给乌克兰带来的伤痛,乌克兰也得理解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担忧;
其次要尊重彼此的选择,俄罗斯不能强迫乌克兰亲俄,乌克兰也不能无视东部地区的亲俄情绪,更不能把加入北约当成对抗俄罗斯的筹码;
最后,外部势力得停止拱火,北约应该放弃东扩,美国和欧洲也该给俄乌双方留出谈判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递武器、加制裁。
三百年前,俄乌因为抱团取暖走到一起;三百年后,因为种种恩怨兵戎相见。其实俩兄弟的命运,早就被历史绑在了一起。第聂伯河的水还在流淌,它见证过同源共生的温情,也目睹过反目成仇的残酷。
说到底,战争没有赢家,受苦的永远是普通百姓。希望俄乌双方能早日回到谈判桌前,放下历史的包袱,化解当下的矛盾。毕竟,同根同源的兄弟,本该守望相助,而不是兵戎相见。
你觉得俄乌未来能实现真正的和解吗?
相关文章
你能想象?你敢想象吗?一个县城的小学居然也能配备完美的交响管乐团,没错,在山西清徐县的确有这么一所学校,名叫实验小学,配置方面比其他学校高好几个档次,...
2025-11-27 0
当54名大学生戴着脑电波传感器完成写作任务时,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捕捉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那些依赖ChatGPT完成文章的学生,大脑活动水平明显...
2025-11-27 0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睿这篇评论,主要来分析中国稀土产业链掌握绝对话语权,一年两次对美出手,A股稀土指数翻番背后的真实逻辑。2025年对稀土产业来说是个...
2025-11-27 0
我这人吧,今年五十八,退休三年了。前阵子小区李姐跟我说,她认识个老哥,姓赵,六十四,退休金不低,老伴走了两年,人看着挺老实,问我愿不愿意处处。我寻思着...
2025-11-27 0
76%的人冬天在户外动一动,一年就瘦到位,剩下24%还在屋里喊冷。 冯雪把这句话写在黑板最显眼的位置。 她每天见的胖子比秤砣还多,最怕听一句“夏天再减...
2025-11-27 0
机器人能成教育标配吗?11月26日,松延动力再次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近2亿元Pre-B+轮,由中金资本领投,允泰资本、厚为资本跟投。这已经是这家人形...
2025-11-27 0
顺治那会儿,北京城的雪下得比往年都早。小皇帝才十七岁,坐在乾清宫的暖炕上,脚边炭火噼啪,心里却凉得慌——关外带来的十万人,撒在亿兆汉人的海里,连影子都...
2025-11-2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