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原河南省省长,后任辽宁省书记,自称是“农民的儿子”,享年81岁

热点资讯 2025年11月26日 16:02 1 admin

“农民的儿子”四个字,写在履历表里像句套话,可放在戴苏理身上,却像一块磨得发亮的锄头,谁碰谁手疼。

1919年,他生在山西襄垣,穷得连名字都取不起,叫“登润”——爹娘盼老天多给几滴雨。1937年,卢沟桥炮一响,长治四中的课桌被掀翻,他揣俩窝头就上了太行山,顺便把名字改成“苏理”,意思直白:跟着苏维埃,讨个道理。那年月,道理不在书本里,在老乡炕头省下的一碗小米粥里。1942年他被鬼子子弹咬了腿,阳城农民连夜抬着他翻山梁,血滴一路,像给土地盖章——从此他认下这门亲戚:农民的事儿,就是他自己的事儿。

原河南省省长,后任辽宁省书记,自称是“农民的儿子”,享年81岁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头扎进河南。1959年信阳最饿的时候,飞机往下扔饼干都接不住死人。省里把他空投到信阳当第一书记,别人带警卫,他带仨农技员,进村第一句话:“食堂散了吧,锅都揭不开,还唱什么大戏。”一句话,救了一方,也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1980年,包产到户文件刚下发,别人还在念“三级所有”,他已经在省委小礼堂拍桌子:“怕什么?天塌了有我顶着!”结果1981年河南粮食暴涨18%,农民把粮袋摞到县政府门口,像给他送锦旗。

原河南省省长,后任辽宁省书记,自称是“农民的儿子”,享年81岁

1982年,63岁,一纸调令把他送到辽宁。沈阳的烟囱比河南的玉米秆都多,可农民照样穷。他倒好,把工业城市排队叫去“相亲”:大连对朝阳,鞍山对铁岭,富哥穷弟结对子,三年往农村搬了2个亿。别人担心“城市吃亏”,他笑眯眯:“工人老大哥娶媳妇还得带彩礼呢,帮兄弟一把,不丢人。”最绝的是让辽化、鞍钢这些“钢铁大爷”开食堂先买本地米、本地菜,工农之间跑起了“通勤车”,农民人均收入三年蹿了15%,比股市都猛。

原河南省省长,后任辽宁省书记,自称是“农民的儿子”,享年81岁

退了休,他也闲不住。1995年辽西发大水,76岁拄根棍子就往水里蹚,秘书追在后面喊“戴老,您慢点”,他回头吼:“我慢一秒,屋里就多泡一碗种子!”1996年,他攒一堆老干部办“农民书画研究会”,说庄稼人也能拿笔,不能光拿锄头。有人笑他“老小孩”,他不管,先自掏腰包给县里买宣纸,说“纸比酒贵,可纸能留下种”。

原河南省省长,后任辽宁省书记,自称是“农民的儿子”,享年81岁

2000年,他走了。遗嘱就一句:一半骨灰撒辽河,一半撒淮河——生是农民,死也要烂在农民的地里。如今去信阳,稻穗低头像鞠躬;去朝阳,玉米叶子哗啦啦拍大腿,都像给他打招呼。

原河南省省长,后任辽宁省书记,自称是“农民的儿子”,享年81岁

有人总结他的一生:太行山给他命,河南给他胆,辽宁给他舞台。其实说白了,他就干了一件事——把“农民”俩字从档案表里抠出来,刻进政策、刻进工厂、刻进干部心里。别人当官是往上走,他偏往下扎,扎得越深,根越稳。

原河南省省长,后任辽宁省书记,自称是“农民的儿子”,享年81岁

这年头,乡村振兴喊得震天响,要真学他,不用背文件,先问问自己:敢不敢把名字改成“某某理”,敢不敢把办公桌搬到打谷场,敢不敢让农民拍肩膀叫“老弟”。戴苏理早把答案写在地里:土地不认官阶,只认脚印。

原河南省省长,后任辽宁省书记,自称是“农民的儿子”,享年81岁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