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这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殿试卷,25岁中进士,这字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28日 04:40 1 cc

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蔡元培的名字可以说是与北京大学紧密相连着的, 他被尊为这所名校 “永远的校长”,只因那句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的理念,将北大从旧式学府打造成学术沃土,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五四运动的源头。这份开拓精神,早在他青年时期的科举之路中,便已埋下伏笔。

这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殿试卷,25岁中进士,这字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1868 年,蔡元培生于同治年间的江南人家。与多数传统士人不同,他的求学路虽循旧制,却处处透着 “不寻常”。四岁入私塾启蒙时,他便显露出过人的勤勉:每日天未亮,油灯下已有他背诵《百家姓》的身影;母亲卧病在床时,他又在病榻旁点亮烛火,静静研读《礼记》,把孝道与求知揉进年少时光。十一岁那年,父亲离世让家道渐衰,此后他便跟随姨母继续学业,书卷成了他对抗困顿的力量。

这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殿试卷,25岁中进士,这字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十七岁,蔡元培考取秀才,可他写的八股文却被时人称作 “怪八股”—— 别人拘泥于陈词滥调,他偏好用周秦诸子的典故破题,还在严谨的制艺文中悄悄藏进新思,让僵化的文体有了鲜活气息。

这份 “出格” 并未阻碍他的科举之路: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更在光绪帝亲点下,以第二甲三十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踏入翰林院成为编修。要知道,世人熟知的 “范进中举”,是五十四岁才得的功名;蔡元培二十五岁便登进士榜,这般年少得志,恰是他才学卓绝的最好证明。

这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殿试卷,25岁中进士,这字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1892 年的京城,清王朝正陷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也就是在这一年中,蔡元培赴京参加殿试,怀揣着报国之心面对策论考题 ——“西藏的地理位置”。彼时多数考生或堆砌辞藻,或避重就轻,他却伏案挥毫,既细致描摹西藏的山川地势,又深入剖析地理格局与军事防御、国家稳定的关联,最终提出 “加强边防” 的具体建议。

而当我们看向他这份殿试卷的字迹时,会被他的书法所亮眼,他的书法是以楷书为骨,却巧妙融入行书的灵动,彻底打破了传统 “馆阁体” 的呆板。字形略向斜上方舒展,左右结构的字高低错落,竖画微呈弧意,让每个字都似有生命力;笔法上,起笔藏锋不露,行笔以中锋为主,提按间层次分明,转折处或方或圆,刚柔并济的笔画里,藏着笔墨舞动的韵律感。

这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殿试卷,25岁中进士,这字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科举带来的仕途并未困住蔡元培,眼见时局动荡,他毅然辞官南归,在绍兴中西学堂开启新式教育的实践:不仅亲授日文与格致学(即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更允许学生自由讨论新思想 —— 在那个守旧思想仍占主流的年代,这些举措无疑是开创性的。而他突破传统的精神,恰与当年打破 “馆阁体” 束缚的书法风格一脉相承。

这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殿试卷,25岁中进士,这字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1917 年,蔡元培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将这份创新精神推向顶峰。他广纳贤才,无论是主张新文化的胡适、陈独秀,还是坚守旧学的黄侃、刘师培,都能在北大找到立足之地;他倡导学术自由,让不同流派的思想在此碰撞交融。正是这份包容与开拓,让北大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核心,也让蔡元培成为超越时代的教育先驱,永远留在北大的精神记忆中。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