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月27日上午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
2025-10-28 0
杨振宁先生作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其一生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与对祖国科技事业的推动,早已深深镌刻在时代记忆中。他的离世,不仅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更让全国各界人士陷入深切悲痛。2025 年 10 月 24 日,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这场承载着无数人缅怀之情的仪式,以庄重肃穆的氛围,定格了人们对先生的敬意与不舍。
八宝山送别:清晨排起 “一眼望不到头” 的长队
10 月 24 日的北京,清晨五点多便已有车辆陆续驶向八宝山殡仪馆,车轮碾过微凉的路面,载着前来送别的人们。到了七八点钟,殡仪馆外的广场上已聚集起庞大的人群,队伍从殡仪馆大门延伸至远处的路口,用 “一眼望不到头” 来形容毫不夸张。以往清晨常显冷清的广场,这天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满,人们身着素色衣物,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哀伤,静静等候着进入灵堂悼念的机会。
为保障现场秩序,相关单位提前安排了大量保安人员,他们分散在队伍两侧,轻声引导人群有序排队,偶尔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或小孩提供便利。这支送别队伍的构成格外多元:有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缓慢前行,他们或许是与杨振宁先生同辈的学者,带着对时代同行者的缅怀;有穿着清华校服的学生,胸前别着白色纸花,眼神坚定,代表着青年一代对学术先辈的敬仰;还有不少普通市民,自发赶来送别这位 “让中国骄傲的科学家”,甚至有从国外专程飞来的学者,拖着行李箱便直奔现场,只为送先生最后一程。
每位排队的悼念者,都会收到一份由工作人员发放的《杨振宁先生生平》册子。册子封面设计简洁庄重,内页用清晰的文字,详细记录了先生从求学时光到学术巅峰的人生轨迹 —— 从早年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到后来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再到晚年回国投身清华教研、推动中外科技交流的点滴,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先生的智慧与情怀。人们捧着册子,或边走边轻声翻阅,或紧紧攥在手中,仿佛这样便能更贴近先生的一生。
现场有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陈先生,他特意带着年幼的女儿在七点前赶到。面对记者的询问,他语气带着哽咽却格外坚定:“虽然知道仪式规格高、可能进不去灵堂,但一定要来。想让孩子亲眼看看,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值得所有人尊敬;也想告诉先生,他的精神,我们会一代代传下去。”
灵堂内外:肃穆氛围中的哀伤与敬意
从殡仪馆外望去,灵堂内灯火通明,暖黄色的光线透过玻璃窗,映出里面摆放的花圈与挽联。灵堂正门外悬挂着一幅深色横幅,上面用白色字体清晰印着 “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 九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却难掩字里行间的悲痛。横幅下方,白色的挽花层层叠叠,每一朵都寄托着一份哀思。
新京报曝光的现场照片显示,灵堂内的悼念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中有的手持杨振宁先生的黑白照片,照片里先生面带温和笑容,眼神透着睿智;有的捧着《杨振宁先生生平》册子,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所有人都保持着肃穆的姿态,没有喧哗,只有偶尔响起的轻声叹息。对这些年轻人而言,杨振宁先生不仅是教科书里的 “物理泰斗”,更是曾坐在他们中间侃侃而谈、为他们解答学术困惑的长者 —— 如今这位长者离去,再也没有机会亲耳聆听他的教诲,这份遗憾让不少年轻悼念者红了眼眶。
清华大学官方随后公布了几张灵堂内的照片,画面中,翁帆女士站在悼念队伍的首位。她身着深色服饰,头发梳理得整齐素雅,脸上没有过多修饰,神情难掩哀伤,眼眶微微泛红,却始终保持着得体的仪态,向每一位前来悼念的人轻轻点头致意。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先生离世后,她承受着巨大的情感压力,却仍以坚韧的姿态完成这场告别仪式,这份克制与坚强,更让人心生敬佩。
病危细节曝光:翁帆用 “小白板” 搭建沟通桥梁
杨振宁先生生前挚友、物理学家葛墨林教授,在葬礼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首次公开了先生离世前一个多月的病危细节,其中翁帆女士的悉心陪护,让人看到了两人二十一年相伴的深情。
葛墨林教授回忆,他与夫人在 9 月 20 日曾前往北京医院探望杨振宁先生。彼时先生虽神志清醒,身体却已极度虚弱,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只能静静躺在病床上。更让人揪心的是,先生的听力与语言能力已严重衰退 —— 别人说话时,他几乎听不见;偶尔想回应,声音也微弱到极致,必须让翁帆将耳朵紧紧贴在他的嘴边,才能勉强听清只言片语。
为了让先生能与外界保持沟通,翁帆特意准备了一块干净的小白板和一支马克笔。每次有客人来访,她都会先俯身倾听客人的话语,再一字一句工整地写在小白板上,然后轻轻走到病床边,将白板举到先生眼前。等先生用微弱的声音回应后,她再贴近先生嘴边听清内容,转述给客人。这块小白板,成了杨振宁先生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翁帆无数个日夜的耐心与坚守。
在先生住院的一个多月里,翁帆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房。白天她是 “传声筒”“陪护员”,帮先生擦拭身体、喂饭、记录医生的嘱咐;晚上就趴在病床边的折叠床上休息,生怕先生夜里有需求时没人回应。即便长时间的劳累让她脸色憔悴、眼下浮现明显的黑眼圈,她也从没想过回家休息 —— 用她的话说:“先生现在最需要人在身边,我不在,他会着急的。”
10 月 1 日是杨振宁先生 103 岁寿辰,为了让先生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翁帆提前与医院医生反复沟通,最终将先生暂时接回家中,并精心筹备了一场小型寿宴。从当时曝光的视频来看,先生身着干净的浅色衬衫,头发梳理得整齐利索,脸上虽无太多血色,却在看到翁帆时露出了温和的笑容。寿宴上,先生还特意提笔题字,书写时,他特意让翁帆站在身边,时不时抬头与她对视,那份对伴侣的尊重与依赖,尽显二十一年伉俪情深。
翁帆的坚守:超越世俗的陪伴与尊重
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外界的议论。当年翁帆选择嫁给比自己年长 54 岁的杨振宁,不少人质疑她 “另有所图”。但二十一年的相伴时光,用最真实的细节打破了所有流言 —— 翁帆不仅是先生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学术研究的支持者、晚年生活的守护者。
先生晚年视力下降,翁帆会帮他整理学术资料,逐字逐句念论文内容;先生想回清华校园散步,她会提前规划路线,牵着先生的手慢慢走,耐心听他回忆过往的教学时光;即便在先生病危期间,她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用轻声细语的鼓励,帮先生缓解病痛带来的痛苦。这份超越年龄与世俗眼光的陪伴,早已不是简单的 “照顾”,而是两颗心相互依偎的深情。如今先生离去,翁帆虽深陷悲痛,却也继承了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 —— 她曾表示,会继续关注先生生前牵挂的科技教育事业,用自己的方式延续这份责任。
子女与翁帆:相互守望的温暖
杨振宁先生与前妻育有三个子女,如今均在美国生活:大儿子 74 岁,二儿子 67 岁,小女儿 64 岁,他们的年龄都比翁帆年长不少。自杨振宁与翁帆结婚以来,三个子女始终对翁帆保持着尊重,对外提及她时,都会亲切地称呼 “阿姨”。此前杨振宁曾特意带着翁帆前往美国探望子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氛围融洽自然,没有丝毫隔阂。
此次先生葬礼,三个子女均从美国赶回北京。由于灵堂内部照片曝光较少,外界难以清晰辨认他们的身影,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葬礼期间,他们多次与翁帆交流,言语间满是安慰,还主动提出帮忙处理后续事宜。对这家人而言,先生的离去是共同的悲痛,但这份悲痛也让他们更加紧密地站在一起 —— 正如人们所期待的,这四位先生最亲近的人,将在未来相互守望,共同守护先生留下的精神遗产,让这份敬意与怀念长久延续。
相关文章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月27日上午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
2025-10-28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微乐免费房间开挂神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微乐小程序万能开挂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棋牌抓包...
2025-10-28 0
“夜跑=慢性自杀? ”——刷到这条热搜的时候,刚跑完5公里的阿九差点把手机扔进河里。 别急着骂,先摸摸自己的膝盖:是不是每次夜跑完都心跳过速、第二...
2025-10-28 0
1971年,秋风跟刀子似的,刮得人脸疼。我们黄土坡大队的喇叭响了,是队长王满囤的声音,破锣嗓子,吼得全村的鸡都跟着叫。“队里开会,各家来一个,说分知青...
2025-10-28 0
2024 年 9 月,独立后的 HMD 发布了其首款模块化设计智能手机——HMD Fusion。不同于传统的模块化手机,HMD Fusion 的「模块...
2025-10-28 0
杨振宁先生作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其一生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与对祖国科技事业的推动,早已深深镌刻在时代记忆中。他的离世,不仅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更让全...
2025-10-28 1
记者 罗文利10月26日,老铺黄金已完成年内第三次调价,此次价格涨幅约18%—25%,高于前两次最高幅度12%的调价。 老铺黄金并非个例。为应对国际金...
2025-10-28 1
一句话,道尽今日心情的万千滋味嘿,朋友们!生活就像一场奇妙的旅程,每一天的心情都像是旅途中的风景,各有各的精彩。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用一句话形容今...
2025-10-28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