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经济暴涨的真相:为什么财富增长不是“天上掉馅饼”?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14日 22:07 1 cc

破与立之间的缝隙中,创造着惊人的社会财富。

经济暴涨的真相:为什么财富增长不是“天上掉馅饼”?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三位获奖经济学家的研究都围绕一个核心词——“创造性破坏”。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位写了十年代码的程序员,突然发现AI十分钟就能完成你一个月的工作。对你个人而言,AI是砸饭碗的“破坏”,但对整体经济来说,AI却大幅提升了增长潜力,让不会编程的人也能创造程序,这就是“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为什么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0.05%,一国GDP翻番需要上千年?而工业革命后,短短200多年,全球经济总量就增长了100倍?

为什么从宋朝到清朝上千年,中国人均GDP甚至不升反降,而改革开放短短几十年,却增长了20多倍?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给出了答案:经济增长绝非理所当然,而是“创造性破坏”带来的一次次经济跃升。

获奖者阿吉翁和豪伊特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经济学论述上,而是用精密数学模型证明了经济增长不是按部就班的稳步增长,而是一次次创造性破坏带来的新体系诞生与旧体系崩塌。

阿吉翁和豪伊特在1992年的论文中首次构建了“创造性破坏”的数理模型,揭示了企业与企业、新岗位与旧岗位不断更替,正是推动持续增长的核心机制。

他们的模型表明,经济增长不是资本积累的自然延伸,而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创新接力赛。

每次创新都会提升生产率,但同时也会让旧的技术体系消亡。就在这破与立的缝隙中,新的财富被大量创造出来。

最典型的就是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蒸汽机的使用,把全球经济彻底换挡,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速从0.05%一下子拉高20倍到1%。

为什么工业革命偏偏在英国爆发?为什么创新只光顾某些特定时间和地点?

第三位获奖者莫基尔的研究钻进了历史长河,寻找答案。他发现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英国社会孕育出了增长欲望和创新文化。

莫基尔指出,英国男性识字率高达60%,远高于法国和意大利。同时,英国对专利、私有产权的保护、对权威的质疑和开放的思想市场,为创新提供了制度与文化土壤。

他的研究强调,实现持续增长需要一个对变革开放的社會。以技术变革为基础的增长不仅会诞生赢家,也会产生输家。新发明会取代旧技术,破坏现有结构和工作方式,这使新技术常常遭到既得利益集团抵制。

历史告诉我们,抵制新技术只会错失发展良机。

就像当年汽车干掉马车的过程。最早英国人造出了能跑的小型蒸汽车,但引来了马车夫群体的强烈抗议。他们扔石头、设路障,结果英国立法给蒸汽车限速,在市内限速2英里,比走路还慢。

结果英国错失了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德国后来居上,制造出第一辆真正的三轮汽车。如今德国的汽车工业依然碾压英国。

诺奖得主们的研究提醒我们:要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如果抵制新思想、新技术,经济停滞可能就开始了。

创造性破坏听起来对利益受损者有些冷血,但获奖者们的研究其实高度关注受损群体。

以正在发生的AI革命为例。机器几秒钟做一件衣服,几分钟组装一台车,未来很多工作将被AI取代。

阿吉翁提出:政府要帮助员工和企业重新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他很推崇“丹麦模式”——丹麦人如果失业了,两年内都可以领到国家发的近90%的工资。国家还负责培训,帮他找到新工作。

阿吉翁认为,像美国就有杰出的创新机制,但对民众保护不足。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翰·哈斯勒指出:“获奖者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并非理所当然。我们必须维护支撑‘创造性破坏’的各類机制,才不會重新陷入經濟停滯。”

三位获奖者用不同方法得出了相同结论:经济增长既需要严格的机制,也需要宽阔的文明背景。把微观激励与宏观文化拼在一起,我们才看得见现代经济的真正齿轮。

AI时代,机器将创造大量财富,经济的核心议题会逐渐从“生产”转向“分配”。而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促进创新的同时,确保社会公平稳定,让每个人都能在创造性破坏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