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热点资讯 2025年10月13日 02:00 1 cc

2025年10月,正好是《社交网络》上映15周年。

这部讲Facebook诞生的电影,2010年10月1日刚上映时,谁也没太想过它能“预言”后来社交媒体的好多麻烦事。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它是大卫・芬奇执导的,艾伦・索尔金写的剧本还拿了奥斯卡,现在回头看,这片子还真有点“未卜先知”的意思。

15年前的社交媒体跟现在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时Facebook刚成立6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Twitter才4岁,比Facebook还年轻;Snapchat得等2011年才出现;有意思的是,Instagram居然跟《社交网络》同月诞生,都是2010年10月。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电影里讲的是马克・扎克伯格从哈佛宿舍起家,一路做到公司董事会的故事,杰西・艾森伯格演的扎克伯格,当时看着就是个普通创业者,谁能想到后来他会有那么大影响力?电影里的社交媒体也一样,那会儿还没长成现在这副“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样子。

本来想这就是个普通创业故事呗,后来发现它藏得挺深。

它其实跟《公民凯恩》《教父》这些老电影走的是一个路子,主角赚了钱、有了权力,最后却落得空虚孤独。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穆伦堡学院有个叫保罗・麦克尤恩的教授,研究媒体传播的,他说这是典型的美国故事,核心就是“为了赚钱,谁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坑”,还提到“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和对帮过自己的人的亏欠”,这话我觉得挺到位。

你想啊,电影里扎克伯格跟爱德华多・萨维林、肖恩・帕克的那些矛盾,不就是为了利益和权力闹出来的吗?

15年前的“年轻老板”,没长大就握了大权力

不过这片子跟老电影比,有个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主角都太年轻了。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扎克伯格和帕克搞出技术突破的时候,才19岁。

基尔大学有个叫尼尔・阿彻的老师,写过本《社交网络,青春电影2.0》,他说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年轻的人,手里握这么大权力”。

这话真没夸张,你看电影里的细节就知道,萨维林发现自己被挤出公司,当着全办公室人的面砸了扎克伯格的电脑,换个成熟点的人,肯定不会这么冲动。

阿彻还说他们“不懂怎么得体打扮,连基本举止都差点意思,甚至没到法定饮酒年龄”,这描述太形象了。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再看看扎克伯格的形象,跟《公民凯恩》里的奥逊・威尔斯、《教父》里的阿尔・帕西诺比,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那些老电影里的男主都是“霸道大佬”,而艾森伯格演的扎克伯格,看着就像个“校园书呆子”,别说穿细条纹西装了,你让他去油田待一分钟,估计都撑不住。

有意思的是,2023年埃隆・马斯克还说“扎克伯格是个乌龟”,这话本身就够幼稚的,跟电影里那些年轻人的互怼似的,可见科技圈里这种“没长大”的劲儿,这么多年好像也没怎么变。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聊完角色,就得说说电影里真真假假的事了。

电影里把扎克伯格创业的原因,归到了一个叫艾丽卡的前女友身上,被艾丽卡甩了之后,他回宿舍做了个叫Facemash的网站,专门对比女学生长相,后来又想靠拓展Facebook证明自己不是“混蛋”,结尾还一个人等艾丽卡通过好友请求。

但实际上,艾丽卡是编的。

扎克伯格2010年在斯坦福演讲时就说过,当时他正跟普莉希拉・陈交往,还吐槽“电影编个不存在的女孩,说我创业是为了泡妞或者进俱乐部,他们就是搞不懂,有人创业就是因为喜欢创造东西”。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电影这么改编我能理解,毕竟要好看、有戏剧冲突。

杰森・斯坦豪尔写过本《历史被颠覆,社交媒体和万维网如何改变过去》,他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的电影,本质就是戏剧作品,好莱坞肯定会为了讲故事,删减点内容、强化点冲突,没人会真把银幕上的扎克伯格当成现实里的他”。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这话太对了,总不能拿电影当纪录片看吧?

最神的是,它早说中了社交媒体的“孤独病”

虽然电影在人物动机上编了不少,但有一点它说得特别准,社交媒体的负面问题。

电影里提到网络互动会让人没安全感、容易产生敌意,还会让人孤独,这些都是后来大家慢慢才意识到的问题。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纽约时报》去年还专门写过,说社交媒体“滋生了孤独”,跟电影里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

2020年CNBC报道过信诺的一个调查,说用社交媒体的人,跟孤独感的关联越来越强。

2021年牛津大学有个叫艾米丽・库雷希-赫斯特的学者做过哲学研究,提到社交媒体会从三个方面让人更疏离,一是能用滤镜、修图软件造个“假自己”;

二是会用点赞、关注数衡量受欢迎程度,可人类大脑根本没进化到能处理这种东西;

三是社交圈看似变大了,可互动质量却降了。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这些点现在想想太扎心了,比如刷朋友圈总看别人光鲜的一面,自己就焦虑,其实都是修图修的;还有为了涨粉、要点赞,花好多时间经营,最后反而觉得更孤单,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电影最后那一幕我印象特别深,扎克伯格背叛了萨维林,又让帕克离开Facebook,然后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反复点刷新,等艾丽卡通过好友请求。

阿彻说“关注者和点赞就是新经济,建立在错误的连接理念上,因为你跟那些人根本没真正的联系”,这话简直说到心坎里了。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现在好多人手机里好友列表几百上千,真有事想找人聊的时候,翻半天都找不到一个,不就是电影里那种状态吗?

15年过去了,社交媒体的问题越来越明显,Facebook也改成了Meta,从当年的小创业公司变成了跨国巨头,但孤独、人际疏离这些问题,不仅没解决,反而更突出了。

更让人期待的是,艾伦・索尔金要拍续集了,叫《社交清算》,还让杰里米・斯特朗演扎克伯格,据说明年十月上映。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斯坦豪尔说“续集跟第一部完全不一样,第一部讲的是初创企业,续集讲的是跨国公司,现在大家都知道社交媒体会伤人、会影响政治、会让一些人变得极端,所以续集必须得处理这些问题”。

我还挺期待这部续集的。

第一部用15年证明了自己的“预言”,续集要是能把现在社交媒体的问题说透,说不定又能成个经典。

毕竟现在大家对社交媒体的感情挺复杂的,离不开又怕被它伤害,要是续集能给点启发,也挺好的。

15年前《社交网络》,预见社交媒体的痛,续集《社交清算》要来了

《社交网络》这15年没白存在,它不只是一部讲Facebook诞生的老电影,更像个提前吹哨的“预警员”,告诉我们科技发展的时候,别丢了对人性的关注。

不管续集最后拍得怎么样,至少第一部已经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我们用社交媒体,到底是为了连接彼此,还是为了陷入更深的孤独?

这个问题,估计还得琢磨好多年。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