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9月中旬,全球科技圈再度掀起波澜——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公开表示,他对中国市场的局势感到“失望”,并强调美方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政策不仅...
2025-10-06 0
2025年8月25日,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外,巴勒斯坦摄影记者玛丽亚姆・达加的葬礼正在进行。
巴勒斯坦记者穆罕默德·阿布·哈塔的葬礼上的送葬者
人群中,一名同行双手捧着台相机,机身的血迹已经发黑凝固——这是达加遇害前最后握着的设备,也是她用生命记录真相的见证。
巴勒斯坦记者玛丽亚姆·达加携带的沾满血迹的相机
美联社后来证实,达加是当天两次精准空袭中丧生的5名记者之一,她的遗体和另外15名平民一起被埋在医院旁的废墟里。
这场葬礼不过是加沙近两年人道灾难的一个缩影。在这片被战火反复碾压的土地上,记者的死亡早已不是新闻,而是常态。
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到2025年8月,加沙已有至少242名记者和媒体工作者遇害,这个数字比二战以来所有战争中记者伤亡的总和还要多。
以色列打记者从来不是“误炸”,而是算得明明白白的战术。
他们常用一种叫“双重打击”的阴招:先朝目标炸一波,等救援人员、记者赶过来救人、拍素材时,再补射第二枚导弹,把现场的人一锅端。
西班牙《世界报》的报道说得很直接:这根本不是意外,而是“算计”,目的就是不留任何目击者。
达加生前专门拍加沙儿童营养不良的画面,那些瘦得皮包骨的孩子、母亲们绝望的眼神,通过她的镜头传到了全世界。
或许就是这些画面刺痛了以色列,他们才会下此狠手。
半岛电视台的瓦埃勒・达杜赫更惨,作为加沙办公室负责人,他不仅亲眼看着妻子和孩子被炸死,还被以色列扣上“与哈马斯合作”的帽子,列进了暗杀名单。
用瓦埃勒自己的话说:“在加沙做记者,跟在雷区里走路没区别,随时可能踩中死亡开关。”
记者的危险处境,只是加沙人日常苦难的一角。在这片土地上,活着本身就是一场硬仗。
燃料早就被禁运两年了,发电机转不起来,医院的透析机、重症监护仪全成了摆设,老百姓想烧口热水,只能把家里的床垫、木家具劈了当柴烧。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说,以色列在南部划的所谓“安全区”,其实就是“死亡之地”,学校和难民营照样天天挨炸,帐篷烧起来比纸还快。
更熬人的是没完没了的搬家。
有记者在日记里写,这已经是近两年里第八次流离失所了,每次收拾东西都不知道该带什么——带了也可能被炸毁,不带又没法活。
他租的公寓墙面上全是弹孔,本来是自己从城东逃过来的落脚点,现在挤着三户亲属,每天晚上都要开会商量:要不要再往南逃?可谁都知道,南方根本没有真正的安全地儿。
食物短缺更是把人逼到了绝境。2025年初有过两个月的短暂停火,少量肉蛋奶运了进来,可停火一结束,通道又被彻底堵死。
加沙北部的食物供应直接少了70%,世卫组织警告说,已经有至少55名儿童死于急性营养不良,还有无数孩子面临生长迟缓和认知受损的永久性伤害,这代人可能就被彻底毁了。
贾马拉一家的遭遇戳痛了很多人。他们在加沙开了家烤肉店,味道好还总给穷人送吃的,街坊邻居都认他们的招牌。
可餐馆早就关了,因为连最基本的肉类都进不来。马哈茂德生前跟朋友念叨,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会天天怀念当年烤串的味道。
2025年9月20日拂晓,他们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马哈茂德和三个孩子当场没了,他弟弟哈立德失去了妻子和所有孩子,成了孤家寡人。
他们没做过任何坏事,唯一的“错”就是不想再逃了。
在这样的地狱里,加沙的记者们还在扛着相机死磕。不是他们不怕死,是他们知道,自己的镜头就是最后的防线。
以色列早就把外国记者挡在加沙外面了。2024年初,国际媒体组织上诉要求允许记者进入,以色列最高法院驳回了,理由居然是“可能危及以军士兵安全”。
说白了,就是怕外界看到他们的真实行径,只想让自己的官方说法传遍世界。
本土记者成了记录真相的唯一希望,可他们的日子比谁都难。办公室被炸毁了,新相机、电池、镜头这些耗材全被封锁在外面,只能用手机拍;
每天停电十几个小时,得四处找信号才能把素材传出去。
有个叫萨拉赫的记者,冲突初期逃到了外面,却天天跟加沙里的同事远程协作剪辑影片,
他们的作品《加沙往事》拿了戛纳电影节的奖,可领奖的时候,主创团队里有人还在加沙排队领水,有人刚埋完亲人。
《加沙往事》剧照
突尼斯导演考瑟・本・哈尼亚拍的纪录片《欣德・拉贾布之声》更让人揪心,片子记录了6岁女孩欣德在逃亡路上被以军射杀的全过程。
这部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拿了银狮奖,首映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23分钟,可在加沙,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真实上演。
记者们也有家有口,他们每天都在做最残酷的选择:是举着相机留下来,让家人随时可能失去自己?还是带着孩子逃亡,任凭真相被掩埋?
有记者说,邻居们都不敢收留他们,怕因为“窝藏记者”被轰炸,可越是危险,越觉得不能停——要是连他们都沉默了,那就只剩下压迫者的声音了。
他们拍的东西其实不用怎么剪辑,因为真相本身就足够有力量。
被炸毁的房屋、裹着破毯子的孩子、排队领水时焦灼的面孔,这些画面不用加特效,不用配旁白,就能让人感受到加沙的痛。
有记者在日记里写:“我们保留原始素材,因为故事自会诉说,稍加修饰都显得多余。”
国际社会的反应却透着股无力感。2025年9月美国提了个“20点停火计划”,看着像回事,其实全是偏帮以色列——要求哈马斯单方面缴枪,却不提以色列什么时候撤军。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大演讲时,好多国家的代表直接起身离席,可这也拦不住以军在加沙城继续推进,把南北切成了“无人区”,连国际人道主义船队都敢拦。
联合国特别报告员艾琳・汗说得一针见血:“以色列的目标不仅是摧毁加沙,更是摧毁其记忆。”可他们还是低估了加沙人的韧性。
那些记者扛着带血的相机,在轰炸间隙奔跑;老百姓就算饿着肚子,也会帮记者藏设备。
在加沙的废墟上,有人写了行血字:“我们见证,我们在。”
这或许就是支撑他们熬下去的理由。
有记者跟同事说:“如果世界阻止不了这场屠杀,至少要让世界记住我们的故事。
我们守不住生命,但能守住真相。要是我们死了,幸存者就得把故事传下去。”
加沙从来不是新闻里的一串数字,不是地图上的一片废墟,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挣扎、在坚守。
那些镜头里的眼睛,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那些用生命留住的画面,都是加沙人没有向命运低头的证明。
只要还有人在拍,还有人在记,真相就不会被抹去。
这大概就是对那些逝去的记者最好的告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故事,终将穿透封锁,让世界听见加沙的声音。
相关文章
据央视新闻报道,9月中旬,全球科技圈再度掀起波澜——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公开表示,他对中国市场的局势感到“失望”,并强调美方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政策不仅...
2025-10-06 0
国乒男队现状:王楚钦守护最后防线!林诗栋陷瓶颈,三号人物难定WTT北京大满贯赛打完了,国乒男队这边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王楚钦扛住压力拿了冠军,...
2025-10-06 0
在吗?最近手头有点紧,能不能借我点钱周转一下嘛?我相信每个人看到微信弹出这条消息的时候,你心头都是一紧,手指头喜欢在键盘上,借吧, 又怕钱打水漂,不借...
2025-10-06 0
2025年8月25日,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外,巴勒斯坦摄影记者玛丽亚姆・达加的葬礼正在进行。巴勒斯坦记者穆罕默德·阿布·哈塔的葬礼上的送葬者人...
2025-10-06 1
文/历史勘探社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肯定都偷偷摸摸地拿过爷爷的烟袋锅来点烟玩,那烟辣得嗓子眼儿直冒火...
2025-10-06 0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5年10月5日 10月5日,冠军组合埃拉尼/保利尼(左)在颁奖仪式上。 当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双打决赛中...
2025-10-06 0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5年10月5日 10月5日,阿尼西莫娃在比赛中庆祝得分。 当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美国选手阿尼...
2025-10-06 0
北京的比赛结束,孙颖莎和王楚钦把冠军拿走了。比分是3比0,对面的陈熠和黄友政一点机会都没留下。球落地的声音一遍一遍响着,看的人也没眨眼。赛场上,没有拖...
2025-10-06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