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热点资讯 2025年08月15日 19:14 1 cc

大亚湾的风,吹着核电站高耸的冷却塔,也吹动了一个人的命运。有人说,老王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到手的省委书记变成了别人;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拓荒牛,生来就是干开天辟地的大事的。可一转身,窗外已是新天地,他却屡屡被命运“拐弯抹角”地带到苏醒中的中国每个关键节点,走过一遭。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他是谁?他怎么半路被“换人”?广东的电,是怎么和这个湖北老头扯上关系的?

1919年,湖北襄阳北边,有个叫上王集的小村落。泥路蜿蜒,秋风带着水汽和稻草味道。老王——那时候还没什么名号,只是王家的儿子——被生在这里。那年代,兵荒马乱,不分南北,就是“哪儿都不太太平”一回事儿。日子咸涩得像等雨的秋麦。可鬼使神差,这地方出了不少硬骨头,王全国,是其中之一。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据说他十一岁时,村里大人点着旧煤油灯,把他从床上喊起来,“娃,你当咱儿童团团长,带一帮小的,给红军送信包吧。”搁别人,十一岁的孩子,最多会干点给家里赶鸭、拾柴草。可那年代的“儿童团”,哪是儿戏?敌人进村抓人扒屋的时候,送个小纸条,就能决定一家人生死。王全国也不知有没有怕过,但硬咬牙就答应了。不怕死的人不一定是天生胆大,可能只是没得选择。

再往后,十九岁,血气方刚,还没成年呢,便卷进了抗战洪流。那时湖北是“前线中的前线”,隔三岔五就有飞机轰炸,地面忙着打游击。王全国却没拿枪上阵,而是和《鄂北日报》那帮人凑在一起,跑报社,写文章,搞宣传。按说,这听着清闲,其实也不。宣传一旦做到要害处,说动了谁上战场参军,惹火了日伪或者土顽,血霉就容易落到自己头上。可就是这样,他写下的一纸文,燃得整个鄂北热火朝天,不少热心肠的乡亲,就是看着报纸才递上了命——“国家有难,不能躲。”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抗战一过,新仗接着打。王全国被调去东北。风刮得脸疼,雪像刀片,日子艰难是常态。他历过土地改革,支前,抗美援朝前线保障那一摊子的烂事,心里明白:革命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每一份“新中国”的土地,都是一锄一镐,一步一血。说来也奇怪,这些年,他仗没怎么上“枪口”,却总能遇到要命的关头。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像棵老柳树,扎根不动。

新中国一成立,他就像颗棋,落到广东去了。那时的广东,工厂机器都“咳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能干的厂长也无米下锅——电没了、材料没了、订单也没了。王全国“基层出身”,比啥都明白缺啥。虽说官渡得不大,但他是那种不怎么会搞关系、只会琢磨事儿的老干部。广东需要他这种人。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到了1978年,风来了。谷牧副总理带着他,去西欧考察。法国的马拉松大工厂,英国热气腾腾的核电站,让他一时间眼都花了。回来路上,王全国不声不响,心里却打定了主意:中国缺电,这是短板,更是“机会”,广东要蹚出一条新路子就得有胆。

可广东电力短缺得厉害,没电,啥经济特区都搞不动。于是他想了个新法子——核电。别说七八十年代,就是现在,这都是“高精尖”。那时候,广东的装机容量少得可怜,工厂停产,街坊点煤油灯。至于造核电站?合资?引进国际贷款?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有人背后说他疯了,还起外号叫“王疯子”。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其实王全国不是一拍脑袋就“疯狂上马”。他心里有个更大算盘。核电,短期能解广东的“吃电荒”,长远能培养一批技术队伍,中国的核电事业才能“站起来”。钱呢?没有嘛。那就跟香港中华电力公司谈,引点外资,和国外大银行贷款。事成之后,广东卖电还钱。想起来简单,背后多少黑夜没合眼,谁知道。

怪就怪在命运总爱开些玩笑。正当大亚湾核电站刚开始谋划,1979年,王全国被突然“调回老家”湖北。上级文件已经来了,说让他出任省委常务书记。走南闯北几十年,他这回大概也起了当“一把手”的念头——省委书记,谁不想?没想到唱了一半,调令又撤了,换成了更年轻的关广富。那年,提拔年轻干部成了新风潮,像王全国这样的老将,只能回头看热闹了。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话说回来,也许是他和广东的缘分没完。1984年,他又被请回来,直接担任了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说白了,整个大亚湾核电站那个滩头阵地,又由他来“扛大梁”。千头万绪:技术从哪来?钱怎么筹?外行发牢骚:“核电那玩意一炸,香港都没了!”内行更焦虑,怕成本失控、怕安全出事。

有一回,他和英法公司谈判合作。六个半月,吃住在宾馆,天天对着文件啃细节。外方开价死咬,压都压不下来。王全国就俩字:不怕。“不让利、就停掉,咱不要。”硬是一步一点,把大合同压下好几个亿。最后签字时候,他眼圈都有点红了——不是激动,是太累。这口气,得撑住。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可工程中最难不是钱,是安全。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炸,全世界都吓破胆。香港媒体几天三夜报道,说大亚湾要“毁灭香港”。街头都贴上了反核的传单。公司里,合伙人、技术员,都有点动摇。王全国一个个做工作,跟中央、跟香港、跟老百姓掰手指头算安全账——“我们上的,是最先进的压水堆,层层把关,绝不敢有一点马虎。”

说起来,他抓质量真是出了名。混凝土不合格?全砸了,哪怕损失几个项目经费。有人劝:“老王,差不多得了,反正谁也看不见。”他昂头来了句:“核电,马虎不得。”这事儿后来被传成“段子”,可谁都知道他是对的——舒舒服服、平平安安,才是给广东也是给国家交的最大底气。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事情水到渠成,到1994年5月6日,2号机组带电那天,中午的大亚湾艳阳高照。没人敲锣打鼓,王全国站在厂房边,嘴里叼根烟,看着冷却塔腾起白雾。心里想什么,没人知道——大概乱七八糟,难有答案。所有人都说厉害,他倒干脆一句话没留。

有人跟我念叨过,老王收山时,不盖章、不领车马、走得悄无声息。他究竟是否遗憾没能当上省委书记?我觉得,他大约不是那种为头衔活着的人,心里真的挂念的,是那些还没能点上的灯,那些还在加班没电的年轻人吧。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王全国的命,像是总被命运拽着,不能完全自己主宰。可他又有点像旧戏里那种主角,不是什么光环全开的英雄,更多是韧劲子,一路隧道地挖到亮处。活到七十几岁,换过多少“帽子”,有多少年轻人后来居上。可江山千里长,他走过的路,留下的灯光,总有人会记住。

有时候我在想:人这一辈子,到底算什么才叫成功?是坐多高的椅子,还是点多少盏灯?老王的故事还没讲完,大亚湾的夜晚还在通明。这个世界,总会有人远走他乡,却把光留在身后。

他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调任湖北省委书记时,却被年轻人代替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