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他曾担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后出任海南省委书记,敢为人先成绩不凡

热点资讯 2025年07月13日 19:10 1 admin

滨海度假的标准答案,总有人会第一个想到海南三亚。其实,许多人没认真想过,要是在三四十年前,三亚不过是一片人迹稀少的沙滩和荒地。没人会认为,这个角落会突然一天成了中国“名片”。怎么会变成这样?真的只靠阳光和海滩吗?

他曾担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后出任海南省委书记,敢为人先成绩不凡


讲到三亚崛起,绕不开一个人:邓鸿勋。网络资料铺天盖地,旧报纸、老照片层层堆叠。他那张年轻时的黑白照,不甚清晰,眉宇之间带着一点压抑的紧张气息。真正让人注意到他的,是他在过去几十年里几次起落,但又偏偏一次也没真正倒下。看了档案才知道,他进党的年月比大多数同龄人早许多。再往后翻,能发现他最先干的是情报和地下工作,那时候正是解放战争后期。你要说这算啥大事?也许还真不能说有多传奇,毕竟当时的“老革命”比现在的人还要年轻一大截。

他曾担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后出任海南省委书记,敢为人先成绩不凡


战争结束,日子变得相对平静。1949年,他入大学深造,毕业后,又被派去了东北支援工业。东北当年可真不是一般的荒凉,工地寒风吹破脸,夜晚宿舍没有暖气。谁都能体会到,他在那样的环境里待几年,会变出怎样的工作能力。那些年的经验不是挂在嘴上的资历,而是日后干部体系里说一不二的硬通货。你懂技术你懂人情,谁都得让你三分。

他曾担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后出任海南省委书记,敢为人先成绩不凡


可世道说变就变,哪怕当了干部,也一点都不能保证什么事都顺利。1957年前后,运动忽然开始,紧接着就是漫长的“落难”生涯。资料显示,1967年,他被划成“右派”,批斗、劳改、下放,样样都赶上。随便问问那一代人,没有不觉得那会儿的苦,说起来都要咬牙。

他曾担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后出任海南省委书记,敢为人先成绩不凡


事情到了1972年才有转机,平反,复工。那些当年被踢下台的人,大部分都怨气满满,可邓鸿勋好像不是这样。他回去不声不响干活,很快在江苏的工厂升到高管岗位。据说,他那人就是喜欢自己问情况,从来不等别人拿材料,而是跑车间、下班组挨个问。这么一来,跟工人关系特别好,和上面有时反倒别扭,理由居然是“不走程序”。

他曾担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后出任海南省委书记,敢为人先成绩不凡


后来呢?从档案里看得出,80年代后,他俨然成了“地方大员”,省委里面一把手的位置。人到了那个岁数,按规矩可以退居二线了。可偏偏,1990年,他59岁,上面本来批准他退休,却硬被留了下来。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你说,现在的经济改革正是用人的时候,谁舍得让这样一个人轻轻松松离开呢?


中间有个细节,谷牧亲自与他谈过话,说海南缺个“带头人”。这事其实资料里很多渠道都说过,只不过,有些小道消息说,他其实开始不太想去,海南太远太苦,其实谁都不愿意临老漂洋过海。经历过“大风浪”的人,性子未必都洒脱。


到海南之后,琼岛各地经济差得离谱。海口资源吸纳了九成,其他市县守着蓝天大海,却人烟稀少。高楼盖得密,文昌、三亚荒芜一片。邓鸿勋到三亚一看,连出租车都没几辆,本地的官僚气极重,大家只等指示,没有自主跃动的劲头。他不打官腔,直接把一批反应慢、求稳守旧的领导干部调了下来,换了大批年轻人。提拔的标准很简单,谁敢干就让谁上。


从那时候起,三亚开始有了像样的动作。他下令重分资源,要求海口让利,用来发展其它城市。三亚的基建拨款直线上涨,新官刚上任,大家一天到晚地跑现场。你说这是不是破格做法?也许有点,不按部就班会被批评,但现实里并不那么重要。曾经有个干部跟他说“花钱要省着点”,邓鸿勋却直言,“钱不是省出来的,是用来挣回来的”。如果只会算小账,这一摊子事从头到尾都不会有进展。


有人也许会质疑,这么拼命的姿态会不会有风险?那几年,涉及土地性质变化、银行贷款、外部资本引入,哪件事不是有麻烦?有个旧政府人员私下吐槽,说“政令来得太快,手忙脚乱”,但这些反倒没有影响到根本的决策。邓鸿勋亲自跑了三亚无数次,每次都在现场一条条梳理流程,能砍掉的手续直接删掉。有段时间,光是基建审批流程就少了一半,有媒体后来发文统计,1991-1993年间,三亚财政支出和回报成倍增长。数据来看,1992年底三亚旅游收入首次达到了4亿,直接翻了整个海南的旅游盘子。


而广告推广开始全面覆盖,大巴士广告、旅游节、国际会议一窝蜂地扎向三亚。游客涌入,三亚彻底火了。新的酒店、高速公路、机场接连建成,从天涯海角到亚龙湾全都成了热土。那些原本在三亚本地做小本生意的人,转眼就找到新机会。有没有人后悔过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三亚?这个问题,档案里没人说出口,但事实上没人会怀疑。收益摆在那里,每年都有新纪录。你要是亲历那些年,看着马路边一辆辆新出租车和搬进新房的农户,才晓得什么叫“变样”。


其实,经济体制改革最难的不是谁不同意搞市场经济,最难的是在体制内如何说服更多人敢于问责、搭班子、敢当第一个试水的人。邓鸿勋就是这样的人,他甚至不太在意自个的升迁。他认为,必须有人顶在最前,不然永远做不成任何突破。


有人觉得这样的人太理想主义,还有人反对他说得容易做得难。但这样的矛盾,历史上一直存在。说实话,如果问到底是“制度优先”还是“个人魅力”推动了三亚的飞跃,答案也许根本没法统一。也有人说,三亚如果没邓鸿勋,换作别的干部或许也能一样飞起来。这点,未必。


临近退休时,他主动要求退下来,但中央就是不同意。表面看上去是压力,实际上未必不是种信任和无形的肯定。后来他调任国务院,最后一任在1998年正式退休。2019年去世,没有几个人记得他早年的悲欢离合,可三亚的发展还记得,地标立在那里,改不了。


有趣的是,当初那些支持逐步改革、强调稳健的人,现在看来也有一定道理。三亚的扩张催生了后来的地产泡沫与城市压力问题,快节奏布局和资源向南倾斜,不见得每一环节都考虑周全。也许如果慢一点,能避免后来的风险?但真要慢下来,谁知道三亚会不会还是落寞小城?


资料显示,三亚开放之初,外籍游客激增、海南全省旅游总收入连续刷新。三年累计投资超30亿元,涌入了大量外地资本,也带来不少社会管理新难题。这种激进方式,的确需要承担相应后果,有得有失。抛开这些不谈,目前三亚已经是全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之一,旅游相关行业带动了几百万本地居民就业。参考2023年旅游大数据显示,全国春节旅游人气排名三亚常年位居三甲,旅客量突破千万级。不光吸引了游客,直接带动房地产、金融、会展、文化娱乐等多个板块全盘腾飞。


从细节看,经济激增也带来矛盾。比如近年来因人口激增、房价水涨船高,部分本地人生活成本严重上升。甚至之前三亚部分老港口、村镇被开发后,原住民出现利益分配争议。这些小插曲,实际上也是三亚突飞猛进背后的“另一面”。发展光鲜,背后也许还有未解的烦恼,但这并未影响整体向前的趋势。


海南的故事,三亚的嬗变,邓鸿勋的经历,看似只是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注脚,实则为整个中国现代化变迁提供了最直接的注脚。推动改革的人,打破旧有壁垒,形成新的活力与集体记忆。或者说,不是任何人都记得具体名字,但每个亲身经历过的海南人,聊起那十年,都会有一肚子想说的故事。


总归一件事,敢于试错,赶上潮头的人,并不一定保证一步到位,也许还会跌跟头。但无论如何,如今的三亚,不是靠等来的名气,而是拼出来的命运。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