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定向能武器升温,英国军方使用巨型激光攻击无人机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28日 10:32 1 admin
定向能武器升温,英国军方使用巨型激光攻击无人机

英国国防部在苏格兰赫布里底群岛测试场成功完成龙火激光武器系统的最新验证后,随即向欧洲防务巨头MBDA授予了价值3.16亿英镑的生产合同。这套定向能武器系统在测试中成功拦截了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650公里的高速无人机,其单次拦截成本仅为10英镑。

这一消息在防务界引发的震动远超技术突破本身——它标志着一个困扰现代海军多年的战略难题正在迎来转机。英国计划于2027年在两艘45型驱逐舰上部署该系统,比原定计划提前五年,这种罕见的提速反映出军方对激光武器战略价值的迫切认知。

这种紧迫感源于一个日益严峻的现实。在红海水域,美国海军及其盟友正在经历一场令人尴尬的消耗战。面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射的低成本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西方舰队不得不动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标准导弹和海麻雀导弹进行拦截。美国国防部披露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10月至2024年初,美军在红海地区就消耗了价值近10亿美元的拦截弹药。相比之下,胡塞武装使用的伊朗制"见证者-136"自杀式无人机单价不过2万美元左右,而更简易的攻击型无人机成本甚至低至数千美元。这种成本不对称性正在从根本上挑战传统海军防空体系的可持续性。

龙火系统的成功测试恰在此时显得意义非凡。该系统的精确度达到能在一公里距离上击中一枚英镑硬币的水平,这种精准性得益于先进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和实时大气补偿算法。更关键的是,激光武器的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次发射仅消耗相当于10英镑的电能,而传统的海蝰蛇导弹单枚成本高达100万英镑。这种10万倍的成本差异不仅是数字上的对比,更代表着一种战略范式的转变:从稀缺资源的谨慎使用,到近乎无限弹药的持续压制。

技术成熟度的跨越与实战化部署

龙火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经历了从概念验证到工程化的完整历程。该系统核心是一套50千瓦级的高能激光器,采用光纤激光技术路线,相比早期的化学激光器具有更高的电光转换效率和更紧凑的结构。系统配备的跟踪雷达能够在数十公里外探测目标,随后由红外传感器接手进行精密跟踪。激光束在大气中传播时会受到湍流、水汽和气溶胶的干扰,为此龙火系统集成了波前传感器和可变形镜面,能够实时校正光束畸变,确保能量集中在目标表面。

在今年11月的测试中,龙火系统展现了对不同类型目标的拦截能力。测试场景包括模拟快速掠海飞行的巡航导弹、高速机动的固定翼无人机以及小型多旋翼无人机。系统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包括中等海况下的盐雾环境和变化的大气能见度。测试数据显示,对于典型的中型无人机目标,激光器需要持续照射3至5秒即可造成结构性损伤,使其失去飞行能力。这一时间窗口虽然看似短暂,但在高速接战环境中仍是一个需要克服的挑战,特别是当面对多目标饱和攻击时。

定向能武器升温,英国军方使用巨型激光攻击无人机

约翰·基布尔/盖蒂图片社

英国皇家海军选择在45型驱逐舰上首先部署龙火系统,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这类驱逐舰配备了强大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其燃气轮机发电总功率达20兆瓦,完全能够满足激光武器的持续运行需求。相比之下,许多老式军舰的电力系统难以支撑高能激光器的能量消耗,这也是限制定向能武器广泛部署的瓶颈之一。45型驱逐舰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先进的桑普森相控阵雷达和作战管理系统,可以与龙火系统无缝集成,实现快速的目标分配和交战决策。

从技术路线对比来看,美国海军的激光武器项目走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早期部署在两栖船坞运输舰上的LaWS系统功率仅30千瓦,主要用于对付小型无人机和快艇。后续发展的高能激光与一体化光学眩目与监视系统功率提升到60千瓦,但在实战测试中暴露出可靠性问题。美国海军目前正在推进的舰载激光武器计划目标功率达到150千瓦甚至更高,希望获得对抗反舰导弹的能力。相比之下,英国选择了一个更为平衡的功率级别,优先确保系统的工程成熟度和作战可用性。

战术经济学重构与未来战争形态

龙火系统的部署将从根本上改变海军编队的防空作战模式。传统防空体系采用分层拦截架构:远程由标准导弹担负区域防空,中程使用海麻雀等点防御导弹,近程依靠密集阵近防系统。这种体系的核心问题在于弹药的有限性——即使是大型驱逐舰也只能携带数十到上百枚导弹,在面对蜂群无人机攻击时很快就会耗尽。激光武器的引入创造了一个新的拦截层级:只要舰载发电系统能够持续供电,理论上可以应对无限次攻击。

这种能力对于应对饱和攻击战术具有革命性意义。在乌克兰战场上,双方都频繁使用大规模无人机蜂群对防空系统进行压制。俄军一次性出动超过100架次"沙希德"无人机的战术已成常态,目的就是消耗乌克兰有限的防空导弹库存。在这种作战模式下,拥有激光武器的一方将获得巨大的战术优势——可以用激光系统优先拦截廉价的无人机,将珍贵的导弹留给更高价值的威胁。

然而,定向能武器并非万能解决方案。激光束的传播严重依赖大气条件,在浓雾、暴雨或沙尘天气下效能会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军舰仍需保留传统动能武器作为备份。另一个限制因素是拦截速度——虽然光速传播本身几乎瞬时,但每个目标需要数秒的照射时间才能摧毁,这限制了系统同时应对多目标的能力。目前龙火系统采用单束激光设计,理论上每分钟只能拦截10至15个目标。未来可能需要发展多束激光阵列或更高功率的系统来应对更复杂的威胁环境。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定向能武器的成熟正在推动一场攻防博弈的重新平衡。过去十年间,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和自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进攻方能够以极低成本实施大规模攻击,这一度被认为可能颠覆现有的军事力量对比。激光武器的出现重新赋予了防御方某种优势——至少在成本效益方面,防御不再是一场必然亏本的买卖。这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军事战略选择和武器采购决策,促使各国在无人机攻击战术之外寻找新的非对称手段。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在加速推进类似项目。美国、以色列、法国、德国和中国都有各自的舰载激光武器研发计划。以色列的"铁束"系统已经进入部署阶段,主要用于拦截火箭弹和迫击炮。中国在陆基高能激光系统上投入巨大,公开报道显示已测试过功率达数十千瓦的车载反无人机激光武器。这种全球性的技术竞赛预示着定向能武器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主要军事力量的标准配置。

技术扩散也带来了新的担忧。当激光武器变得足够成熟和经济时,它们可能会被用于非传统场景——比如对卫星的致盲攻击或对民用基础设施的破坏。国际军控体系目前还没有针对定向能武器的专门框架,现有的某些条约(如《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的第四议定书)虽然禁止致盲激光武器,但主要针对反人员使用。如何在鼓励防御性应用的同时限制潜在的破坏性使用,将成为国际社会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龙火系统的成功测试和快速部署决策,实质上反映了技术成熟度曲线上的一个临界点——定向能武器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战场。这一转变的速度之快,很大程度上源于红海危机所暴露的传统防空体系的脆弱性。当经济压力足够大时,技术创新的步伐就会显著加快。从这个意义上说,龙火项目不仅是一个武器系统的成功,更是一次被现实需求驱动的军事技术革新的范例。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