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北大女生遭男友长期虐待身亡,男方多次追问性经历细节反复辱骂,无视女方割腕自残、吞药......最高法点名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26日 14:03 1 cc

精神暴力的阴影从不因亲密关系而消散,无形的伤害往往比肉体创伤更具摧毁力。北京大学女生陈某的悲剧,便是这一残酷现实的深刻注解。2025 年 11 月 21 日,最高人民法院将此案纳入 8 起典型家暴案例通报,以司法判决明确精神虐待的刑责边界,为 “看不见的暴力” 划出法律红线。这起跨越四年的案件,不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更推动了中国反家暴司法实践的重要突破。

象牙塔下的相遇,看似圆满的亲密关系

北大女生遭男友长期虐待身亡,男方多次追问性经历细节反复辱骂,无视女方割腕自残、吞药......最高法点名

2018 年 8 月,在北京的盛夏里,陈某与牟某相识相恋。彼时的陈某正值青春年华,作为北大在校生,她兼具学识与朝气,对未来的感情生活满怀憧憬。牟某的出现,曾让她以为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伴侣。两人感情进展迅速,同年 9 月便开始了共同生活,先后居住于北京市某学生公寓、牟某家中及陈某老家,生活轨迹深度交织。

2019 年初,这段关系迈入新阶段。二人分别前往广东、山东拜访对方父母,双方家庭均默认了这段恋情的稳定性,事实上的家庭共同生活状态已然形成。陈某沉浸在对未来的规划中,她或许未曾预料,这份看似圆满的亲密关系,即将成为吞噬她的深渊。彼时的牟某,尚未显露偏执本性,两人的相处在外人看来和谐融洽,没人能察觉隐藏在日常之下的危机。

执念催生的暴力,持续升级的精神摧残

2019 年 1 月,一切开始急转直下。牟某对陈某过往的性经历产生了近乎病态的执念,这份执念迅速转化为无休止的追问与指责。他不再顾及恋人的尊严,频繁要求陈某复述过往细节,言语中充满审视与苛责,原本亲密的对话沦为单方面的精神施压。

随着时间推移,追问逐渐升级为高频次、长时间的持续性辱骂。牟某的言语粗俗恶劣,充斥着人格贬损与尊严践踏,甚至抛出 “通过人工流产换取心理平衡” 的极端言论,将亲密关系扭曲为精神凌辱的战场。法院审理查明,这种精神攻击并非偶然爆发,而是贯穿近一年的系统性摧残,陈某的心理防线在日复一日的辱骂中逐渐崩塌。

北大女生遭男友长期虐待身亡,男方多次追问性经历细节反复辱骂,无视女方割腕自残、吞药......最高法点名

共同生活的空间,成了陈某难以逃离的牢笼。无论是学生公寓的书桌前,还是老家的卧室里,牟某的辱骂如影随形。他精准捕捉陈某的心理弱点,利用亲密关系带来的精神依赖,不断强化其 “亏欠感”,让陈某在自我怀疑与痛苦中越陷越深。这种精神控制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没有伤痕,却能逐渐瓦解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将自信的北大女生推向绝望边缘。

绝望中的求救,被无视的生命信号

2019 年 6 月 13 日,一场激烈争吵后,陈某选择割腕自残。锋利的刀刃划过手腕,鲜血渗出的瞬间,是她对这段关系的绝望控诉,也是向牟某发出的最后求救信号。然而,这极端的行为并未唤醒牟某的良知,他没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反而将其视为情绪失控的无理取闹。

伤口愈合的痕迹还未消退,精神虐待仍在继续。仅仅两个多月后,2019 年 8 月 30 日,不堪重负的陈某再次选择极端方式 —— 吞服药物自杀。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经过洗胃等抢救措施,她虽侥幸存活,却收到了医院下达的病危通知书。医生明确告知,陈某的精神状态已濒临崩溃,亟需心理干预与保护。

牟某作为共同生活的伴侣,全程见证了这两次生死危机,却始终无动于衷。他既未采取任何安抚措施,也未寻求专业帮助,反而变本加厉地继续辱骂贬损,将陈某的自杀行为当作 “威胁” 与 “矫情”。法院判决书指出,此时的牟某已明知陈某处于极高的生命风险中,却刻意忽视其求助信号,甚至通过持续施压不断提升风险等级。

生命的终结,无法挽回的悲剧

2019 年 10 月 9 日中午,牟某家中再次爆发争吵,辱骂声如同往常一样刺耳。身心俱疲的陈某在争吵后独自离开,她没有回家,也没有联系亲友,而是带着绝望走向了最终的终点。当日 15 时 17 分,陈某独自入住北京市一家宾馆,两个多小时后,她通过网络订购了药物并服下。

北大女生遭男友长期虐待身亡,男方多次追问性经历细节反复辱骂,无视女方割腕自残、吞药......最高法点名

被发现时,陈某已陷入昏迷,紧急送医后虽经全力救治,却始终未能苏醒。2020 年 4 月 11 日,在与病魔抗争近半年后,陈某因服药中毒抢救无效死亡,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最美的年华。她的离去,留给家人无尽的悲痛,也让这起隐藏在亲密关系中的精神虐待案浮出水面。

法院审理认为,牟某的持续辱骂行为是 “制造并不断强化陈某自杀风险的决定性因素”。从割腕自残到吞药自杀,陈某的每一次极端行为都是精神状态恶化的明确信号,而牟某的漠视与持续施暴,最终将她推向了死亡边缘。二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刑法因果关系,这一认定成为案件定罪量刑的关键依据。

司法的突破,为精神虐待划定红线

2025 年 11 月 21 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范围内通报此案,明确其三大司法突破,为同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指引。其一,首次将婚前稳定同居关系认定为虐待罪中的 “家庭成员” 关系,突破了传统家庭结构的法律定义,将同居伴侣纳入家庭暴力保护范畴,填补了此前的法律空白。

其二,明确持续性贬损人格、精神摧残属于 “虐待” 行为,改变了以往家庭暴力仅局限于身体伤害的认知。法院认定,牟某的高频次辱骂、人格羞辱已构成系统性精神虐待,达到 “情节恶劣” 的定罪标准,这一认定提升了司法对精神暴力的识别与处置能力。

其三,确立精神虐待与受害人自杀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标准。本案中,法院综合考量施暴行为的持续性、受害人的精神状态变化、施暴者的救助义务等因素,明确牟某的虐待行为与陈某死亡结果之间的刑法关联,为类似案件的刑责认定提供了清晰参照。

最终,法院以虐待罪判处牟某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这一判决向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精神虐待不是 “家务事”,更不是 “情感纠纷”,而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即便没有直接身体伤害,也需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案件的通报引发广泛社会讨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亲密关系并非安全的避风港,精神暴力的杀伤力往往隐藏在日常言语之中。陈某的悲剧令人痛惜,但此案推动的司法进步,正在为更多人筑起法律屏障。当 “口出恶言” 被纳入法律制裁的范畴,当精神虐待不再处于法律真空地带,每一个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人,都将获得更坚实的权利保障。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