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转眼间明天就是立冬了。立冬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立冬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2025-11-07 0
半导体行业现在是全球焦点,芯片制造离不开光刻机这种关键设备,它负责在硅片上刻画电路图案。
一纸禁令,一场围堵,美荷两国以为能将中国半导体产业扼杀在摇篮中,这两个国家可以说是步步紧逼,不仅禁运先进设备,甚至妄图让已售设备沦为“废铁”。
当所有人都以为咱们将被困住时,一场绝地反击悄然上演!
首先得明白,这场针对中国半导体的限制,绝不是荷兰一时兴起的单方面行动,背后藏着的是美国。
而荷兰,正是被推到台前的重要角色。

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官员们反复强调这关乎“国家安全”,将技术竞争上升到了战略对抗的高度。
这种论调之下,美国与荷兰的步调显得异常一致,一场精密的协同行动就此展开。
整个封锁体系的设计,堪称层层加码,动态升级。
第一步,就是硬件。
2023年3月,荷兰首次对外宣布了新的出口管制意向,没过几个月,同年6月30日,详细规则出台,并于9月1日正式生效。
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生产的先进深紫外(DUV)浸没式光刻系统。
这些机器,正是制造中高端芯片的关键。
与此同时,美国的实体清单也在同步加长,把更多的中国供应商圈了进去。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除了禁运新设备,他们还将目标放在了那些已经在中国产线里运转的机器。
2023年10月,美国将管制范围扩大到了相关的软件和技术服务。
到了2024年4月,压力进一步给到荷兰,要求其停止为已经在中国境内的敏感设备提供维修服务。
这招非常狠,意图就是让这些价值不菲的设备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成一堆无法运转的“废铁”。
荷兰政府甚至一度撤销了部分已经发放的对华出口许可证。

西方智库的报告和官员的言论,开始巧妙地质疑中国技术突破的“自主性”,频频暗示可能存在“逆向工程”,或是拿知识产权和专利体系说事。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在规则和道义上,将封锁行为彻底合法化。

面对这种极限施压,中国内部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被硬生生“逼”出来的。
外部的压力越大,内部自力更生的呼声就越高。
这种应激反应,成了一剂强效催化剂,迫使中国从一个单纯的“世界工厂”和“最大买家”,转向构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半导体生态。
标志性的成果,就是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SMEE)的亮相。

这家公司,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光刻机研发的希望所在。
早在2010年代,国家层面的巨额资金就已经开始涌入,推动本土企业去攻克那些被“卡脖子”的技术难关。
经过数十年磨一剑,SMEE的研发团队投入了数十亿元人民币,规模达到数百人,并与顶尖高校紧密合作。
终于在2023年初,他们成功推出了一款名为SSA600系列的深紫外光刻机。
这款设备,虽然还无法与ASML最顶尖的产品媲美,但其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它支持28纳米制程工艺,采用了193纳米波长的激光源和数值孔径为1.35的浸没式镜头。
这些参数意味着,中国在中端芯片制造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关键跨越。
它的性能指标也相当扎实,处理晶圆的效率超过每小时100片,并且通过了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对于满足国内绝大部分中端芯片的需求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像中芯国际这样的国内芯片制造大厂,也已经对它进行了产线兼容性测试。
这一突破,让中国在应对技术围堵时,手里第一次有了实质性的底牌。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雄心不止于一台光刻机。
视野放得更宽,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从光刻胶到掩膜版,这些过去严重依赖进口的配套材料和环节,也都在加速国产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超过300家中国企业,还在积极探索如纳米压印等其他可能绕开现有技术路径的先进光刻技术。
这几乎是一场“全民总动员”式的冲刺。

甚至有计划利用现有的DUV设备,通过多重曝光等技术手段,去尝试冲击更先进的7纳米节点。
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去依附”的决心有多么坚定。
今年年初,还有消息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光刻机的核心部件研发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地缘政治的算盘打得再精,也绕不开一个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市场。
而这,恰恰是封锁策略最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
旨在维护技术霸权的围堵,因为它忽视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巨大引力,最终触发了对发起者自身的经济反噬。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这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而荷兰的ASML,作为全球光刻机领域的绝对霸主,其DUV市场份额超过70%,在整个高端市场的总份额更是高达90%左右。这样两方,本是天作之合。
当政治凌驾于商业之上,后果立竿见影。
出口管制直接导致了ASML对华销售额的显著下降,有数据显示其年销售量一度因此滑落了20%。
这种真金白银的损失,让夹在中间的荷兰倍感煎熬。
阿姆斯特丹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一边是盟友美国的政治高压,另一边是无法割舍的巨大商业利益。
这种两难,生动地体现在一些传闻中。
有消息推测,荷兰曾试图摆脱美国的影响,私下表达了希望自主决策的意愿,甚至邀请中方进行谈判。
这场传闻中的谈判,其背后的逻辑更是耐人寻味。
据说,荷方提出的条件是,可以讨论恢复供应部分设备,但前提是中国必须承诺停止自主研发光刻机。
不过,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决心。
在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围堵,尤其是在1990年代就已经尝过被封锁的滋味后,技术自主权在中国看来,早已是不可交易的核心利益。
这一回合的交锋,恰恰印证了封锁悖论的核心:外部压力越大,内部自研的决心就越不可动摇。
当中国自己的光刻机开始进入市场,即便技术尚有差距,但其低于进口产品的定价,已经吸引了不少国内中小型芯片代工厂的目光。
封锁方手中最重要的谈判筹码“技术垄断”,正在慢慢失效。
相关文章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转眼间明天就是立冬了。立冬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立冬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2025-11-07 0
“你今天走了一万步吗?”这句话,像是一种全民默契,每天傍晚许多人都会打开手机看看自己的步数。不少朋友甚至把它当成健康的“硬指标”,仿佛每天少走一步,身...
2025-11-07 0
当全球还在为石油资源博弈、为能源安全焦虑时,中国在甘肃戈壁滩的一个动作,悄悄改写了人类能源竞争的底层逻辑。中科院官宣的钍基熔盐实验堆突破,不是孤立的技...
2025-11-07 0
石景山工地那一铲子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渣土,是一口憋了三百年的闷气。 2006年5月,民工先看见乌漆棺木,再看见棺里那位“黄拙吾”——官服当工作服,里头...
2025-11-06 0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前言·】——»五个月之前,“赵薇因胃癌去世” 的消息在网上突然传开,一下搅动了舆论,大家没多想就开始悼念,社交媒体上全是她...
2025-11-06 0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1349天,就在俄军对红军城发起总攻之际,俄军中部军区某部的一台T-80BVM型主战坦克,突然成为了战场上小小的“网红”,变成了各路吃...
2025-11-06 1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 |功夫鱼前 言美国UPS货机刚起飞就炸了,34岁的...
2025-11-06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