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七夕消费助力非遗“活态创新”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18日 16:31 3 cc

本报讯 (记者 贾淘文) 曾几何时,七夕礼品市场被大量快消商品占据。鲜花、糖果、香水、首饰……这些商品虽能应景地传达爱意,却因缺乏深度与艺术价值,常常被挑剔的“公主”诟病为“流于表面”。

七夕消费助力非遗“活态创新”

  当下随着消费者审美提升和精神需求的升级,兼具艺术性与情感温度的工艺美术品强势崛起,促使七夕消费市场完成了从“量”到“质”的华丽转身。

  在北京某非遗文化街区,正在挑选缂丝香囊的李女士对记者说:“以前过七夕送礼物,主要考虑价格,选来选去都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但现在不一样了,我更看重礼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就像这个缂丝香囊,它的纹样是匠人参考宋代《蚕织图》设计的缠枝纹,丝线配色淡雅,摸起来手感细腻,而且背后还有传统缂丝‘通经断纬’的独特技艺,送给爱人特别有意义。”

  消费者王先生的选择很有代表性,他定制了一对以榫卯结构为灵感的情侣木梳。他说:“梳齿拼接运用了传统的‘燕尾榫’,不用胶水就能紧密契合,匠人说这象征着‘彼此契合、不离不弃’。这种藏在工艺细节里的浪漫,可比简单的文字刻字高级多了。”

  消费数据显示,今年七夕前两周,“非遗手作”“工艺定制”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370%。带有“大师设计”“传统工艺”标签的商品,虽然客单价较普通礼品高出2—3倍,销量却占据近6成份额。不难看出,如今的消费者在七夕礼物的选择上,已从单纯追求价格和“面子”,转变为注重礼物所承载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艺术感成为他们挑选礼物时的核心考量因素。

  面对市场需求的转变,各大工艺美术工作室与非遗聚集区纷纷深入挖掘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推出了一系列既保留艺术本真,又贴合现代情感需求的七夕主题产品。

  北京的景泰蓝非遗工坊推出“星河永固”系列胸针,以七夕“牛郎织女”传说为灵感,运用掐丝工艺勾勒出银河的轮廓,填色采用天然矿物釉料,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从深蓝到浅紫的奇妙渐变效果。一件胸针,匠人需历经7道工序、烧制3次才能完成,限量发售500套,上线仅3天就宣告售罄。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区,一家工作室推出创新的“双人共创”陶艺体验活动。情侣可以一起设计青瓷杯的釉色配方,最后由匠人将两人的指纹烧制在杯底,形成独一无二的“情感印记”。工作室负责人透露,七夕档期的体验名额提前一个月就已全部约满,参与者中“90后”占比超过七成。成都蜀绣非遗基地同样别出心裁,将传统针法与现代审美融合,推出“并蒂莲”情侣手帕。这款手帕打破蜀绣以往“重工满绣”的传统,采用“虚实针”来表现莲花的层次感,留白处还题有微型诗句,既有东方美学的含蓄韵味,又符合年轻人对“简约高级”的审美追求,订单量同比增长了210%。

  这些工作室和非遗区,凭借对传统技艺的深厚理解和创新设计,将七夕的浪漫与传统工艺完美融合,为消费者打造出极具艺术感和纪念意义的礼物选择。

  “七夕礼品市场的变化,本质上是消费升级背景下‘审美觉醒’的体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杭间分析道,“过去部分商品显得肤浅,是因为仅仅借用了节日符号的外壳,却剥离了文化内核。而如今的工艺美术品,以扎实的技艺为根基,将情感表达巧妙融入工艺细节,让‘传情’与‘传艺’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这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逻辑。”

  《2024传统工艺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年来,融合传统技艺的文创产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6% ,其中节日主题产品贡献了近三成份额。报告指出,当工艺美术品成为节日消费的主流,不仅意味着非遗技艺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舞台,也推动整个行业从单纯的“保护”向“创新发展”转变。越来越多的匠人开始主动研究现代生活方式与情感需求,在材料、造型、功能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让古老技艺真正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从曾经的鲜花和糖果到如今的缂丝香囊,从批量生产的香水到匠人智慧的定制工艺品,七夕礼物的更新换代,不仅体现了消费者对“有温度、有深度”情感表达的追求,也是工艺美术品在当代生活中价值重塑的生动写照。当传统技艺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化身承载爱意的“使者”,七夕这个古老节日,也因艺术的融入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