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江海交汇处的人文明珠:如皋历史文化全景解码

排行榜 2025年11月17日 08:01 1 cc

一、溯源:千年古邑的文明基因


如皋,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的千年古城,其名源于《左传》记载的"贾大夫射雉"典故。东晋义熙七年(411年)正式置县,1600余年的建县史中,先后隶属扬州、泰州、通州等行政区划。其地理格局堪称江海文明的缩影:北接黄海盐场,南临长江航运,西通扬州运河,东连沿海垦区,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古代淮南盐业基地与江海物资集散中心。

江海交汇处的人文明珠:如皋历史文化全景解码


江海交汇处的人文明珠:如皋历史文化全景解码


江海交汇处的人文明珠:如皋历史文化全景解码


江海交汇处的人文明珠:如皋历史文化全景解码


考古发现印证着这片土地的古老文明:徐家桥遗址出土的商周陶器、唐宋县衙甬道遗迹、集贤里广场的宋代石刻,共同勾勒出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文化演进脉络。特别是唐代海陵监每年60万石的产盐量,不仅滋养了运盐河沿线的集镇发展,更在《太平寰宇记》中留下"煮海为盐,邑民富庶"的记载。


二、鼎盛:民国第一大县的辉煌印记


1937年,如皋以148万人口、东西110公里、南北90公里的疆域,被中央政府认定为"全国最大县"。其行政架构之复杂堪称奇迹:15个区、241个乡、41镇、3078保、30891甲的层级管理,远超同期县域规模。这种超大规模的形成,既得益于明清时期"通扬运河经济带"的繁荣,也源于近代棉纺织业的兴起——19世纪末,如皋成为苏北最大的棉花集散地,年交易量达30万担。


战火淬炼出独特的行政变革: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以通扬运河为界分设如西县(今如皋市)与如皋县(今如东县)。这种"一县分两"的格局,不仅创造了抗战时期战略转移的典范,更深刻影响了南通地区的行政区划。如西县复名如皋县时,原县政府驻地马塘镇的交接仪式,成为苏中地区政权更迭的历史见证。


三、文脉:江海文化的立体呈现


(一)建筑遗产的时空对话


水绘园作为江南园林孤本,其"水环园、园抱水"的布局暗合道家哲学。冒辟疆与董小宛在此构筑的"洗钵池""月池"等景观,将文人雅趣与园林艺术完美融合。定慧寺的"碧水环寺"格局更是独树一帜:北依内城河、南临外城河、西接玉莲池、东连放生池,七层观音塔与宋代银杏构成立体宗教空间。


(二)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如皋盆景以"两弯半"造型独步天下,其"云头雨足美人腰"的审美范式,在1985年国际花卉博览会上斩获金奖。现存"六朝柏"等宋代遗存,见证着这门艺术千年的传承脉络。更令人惊叹的是,50万盆盆景远销欧美,使如皋成为华东最大出口基地,2023年更获授"中国盆景产业名城"称号。


(三)红色记忆的精神丰碑


作为东部沿海革命摇篮,如皋留下诸多红色地标:红十四军纪念馆陈列的1930年武装暴动文物,见证着江苏最早县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旧址的土炮与宣言书,诉说着"如皋西路军"的英勇斗争。这些遗址与32处新四军纪念设施,构成完整的革命文化链条。


四、新生: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乐章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皋创造性地构建起"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丁堰镇通过修复三国吕岱筑堰遗迹、明清盐运码头,重现千年盐镇风貌;白蒲镇以"一镇两治"历史为脉络,保护14处明清会馆与36条古巷;长江镇杨洲社区则通过复原清代渔村风貌,获评江苏省传统村落。


数字技术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历史文化名城公益保护数治地图"实现138处文保单位智能监测;无人机测绘与激光扫描技术,为东大街历史建筑建立三维档案;水绘讲堂通过"园校对接"项目,将园林文化植入中小学课程,年接待研学学生超5万人次。


这座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证的"世界长寿之乡",正以独特的文化密码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从民国第一大县的辉煌到当代文化名城的崛起,如皋的历史长卷中,始终跃动着江海文明的创新基因。当游人漫步在修复一新的集贤里,触摸着宋代石刻的纹路,仿佛能听见千年时光在青砖灰瓦间流淌的低语。


感谢您的阅读、关注、点赞[赞]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