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排行榜 2025年10月27日 01:20 1 admin

天刚亮,北京的天还有点灰,八宝山门口已排起长龙,大家不说话,只把领口又拉紧一点儿,怕冷,更怕错过最后一面。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九点整,哀乐像冷风一样钻进耳朵,刹那让人后脊发紧。旗帜覆着棺木,被托得很稳,可我还是担心那面国旗抖一抖,会惊着杨老的安睡。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最刺眼的,是队伍左边第一位——翁帆。一袭黑衣,人像被风吹皱的纸,瘦得几乎撑不起那件呢子大衣。眼眶又红又肿,仿佛前一晚根本没合眼。


她身后半步,是母亲,拄着拐,却一直伸手护着女儿的胳膊。那一幕,比任何悼词都教人心酸。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可人群里翻来覆去地嘀咕:大儿子杨光诺呢?上回清华校庆还看见他和父亲合影,这回却连影子都没见。


有人猜,他在美国动了手术;有人猜,他心里有疙瘩;更多人摇头:七十四的人,再远的机票也该飞到啊。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我抬头数了数花圈,三层,绕了大厅一整圈。清华物理系那排花牌特别显眼,白字黑底,写着“风骨常在”。风吹过来,绸带啪嗒拍在棺盖上,像轻轻敲门。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排队鞠躬时,几个年轻学生悄悄把手里的笔记本递给彼此看。封面是《对称与守恒》,书角卷起,说明真有人啃过,不是摆拍。


队尾混进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大褂里露出工装。他说自己不懂物理,但想着“国家的骄傲走了”,就想来送送。简单一句话,听着比学术论文还沉。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到我扣手鞠躬,耳边只听到钟声,心里却在打鼓:那对“差四十岁”的婚姻被议论了二十年,如今只剩她一个人挡在风口浪尖。她难不难?肯定难。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放眼望去,灯光把会场照得白亮,却照不进她的眼神。她垂着头,像挂了一串碎玻璃灯,亮闪闪又摇摇欲坠。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我忽然记起去年她陪杨老过一百零三岁生日的照片。那时候她笑得腼腆,说“他还想看学生拿诺奖”,谁料一年不到,人走茶却凉。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有人在角落里给外地亲友直播,被志愿者轻声提醒:放下手机,别打扰别人安静告别。可镜头还是扫到那块家属名单牌,最前面写着“遗孀 翁帆”,后面空出一行。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现场没看到三妹,大家自发把原因归到“身体不适”。其实谁心里都明白,亲情里有时也有暗礁,世家子弟也难免大小算计。只是今天没有人敢戳破。


哀乐一遍又一遍,像在提醒:博学如他,也终要回尘。可镜头外的风言风语却像永动机,停不下来。



杨振宁追悼会很隆重,大儿子未现身,翁帆站家属首位,样子很憔悴



我听到几位老教授在低声说,“他走了,可他那一代人守的学术信仰,别跟着走了。”话说得急,嗓子发颤,像怕被时代落下。


队伍散去,我在门口看见年轻人捧着那本文集,嘴里念着“规范场”“对称破缺”,眼神亮得像冬天的星。那一刻,觉得杨老没白忙一辈子。



再说回大儿子缺席的事。有人已经在网上掐起架:不孝!另有人说,别急,也许人家视频送别了。两边吵得面红耳赤,忘了这是灵堂,不是擂台。


我倒想起一句古话:至亲不在形,心在就好。可转念一想,如果真有“心在”,人应该抛下机票钱都得赶回来吧?谁知道呢。



夜幕降下来,音响早撤了,院子里只剩残香。几位学生自觉把地上的纸钱扫成一堆,又怕打扫得太干净,留下一撮,小声说:“给杨老指路。”



风一吹,灰白纸屑旋上天,我看见翁帆快步出来,扶着扶手,每一步都像在泥里走。旁边有志愿者要搀扶,她摇头谢了。骨子里的倔强,比围巾还紧。


有人追上去问她:“您还好吧?”她没回头,只说句“谢谢大家”,声音小得像门缝漏风,却带着决口不提苦的平静。



这几年,我常在新闻里看到他们的合影:小城日落,两人并肩,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网友嘲她“图名图利”,可她还是推着轮椅去了又一趟实验室。



如今故事到这里,像书签夹在中间。后面还有没有番外?也许有。有人传言,她会继续整理先生的手稿,或许还要接手公益基金。她还年轻,才四十多岁呢。


落笔前,我在想:当初说“最浪漫的老少恋”的人,此刻在哪?当初骂她“灰姑娘”的人,又在做什么?潮水退去,海滩只剩脚印,一边深一边浅。



我们普通人也不妨照照镜子:为亲人拼命奔波的样子,和她今天的眼神,有什么差别?都一样瘦,都一样倔,都一样怕一转身就再也见不到。



灯光全灭,八宝山的夜安静得可怕。远处的高架车流像脉搏,一闪一闪。谁也挡不住时间的洪水,但总有人愿意站在浪头,举着一盏小灯,告诉后来人:路还长。


下一个清晨,北京还是雾冷,人们继续奔公交挤地铁。可想起那位老先生,我心里生出一句碎碎念:愿有人接过粉笔,也愿有人陪那盏孤灯。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