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八宝山送杨振宁:长队藏敬意,一生写尽 “归根” 与 “求真”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27日 01:20 1 cc

“杨先生走了,但他的光还在。”10 月 24 日清晨的北京,秋风裹着寒意掠过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梧桐叶,停车场延伸出的数十米长队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陈先生牵着 7 岁女儿的手,将一朵白菊轻轻别在黑衣领口。这一天,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此举行,自发前来的送别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学界泰斗,有背着双肩包的青年学生,更有素未谋面的普通市民,他们用沉默的伫立与含泪的目光,送别这位走过 103 载春秋的科学巨匠。

现场:白花与哽咽里的 “全民送别”

上午 8 时 50 分,距离告别仪式正式开始还有 10 分钟,公墓外的队伍已蜿蜒至街角。人们大多身着黑衣,神色肃穆,手中的白花在秋风中微微颤动。93 岁的张婆婆由家人搀扶着站在队伍中,说起杨振宁,老人声音瞬间哽咽:“当我真的看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我特别佩服他,敬佩他。” 她不懂复杂的物理公式,却记得新闻里那个 90 多岁还在清华讲台授课的老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来送一程”。

八宝山送杨振宁:长队藏敬意,一生写尽 “归根” 与 “求真”

队伍里的陈先生特意带着女儿提前一小时从家出发,他的公文包里装着一本《杨振宁传》,扉页写着先生的治学格言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先生说过‘科学的根在中国’,今天带孩子来,是想让她记住这张值得仰望的面孔。” 陈先生抚摸着女儿的头,目光望向公墓深处,“今天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中国科学院的代表捧着挽联缓步走过,上联 “规范立基物理千秋业”,下联 “赤心归国科教万代功”,寥寥数字道尽先生一生。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各界代表,还有不少外地群众连夜赶来,“有从合肥来的老乡,说要送先生回‘根’的方向”。

百年:从清华园到 “归根居” 的赤子路

这一天的送别,是对一段传奇人生的致敬。1922 年出生的杨振宁,少年时在清华园西院 11 号度过八年时光,父亲杨武之在照片背后写下 “振宁似有异禀” 的期许,早已埋下他与科学、与祖国的羁绊。西南联大的油灯下,他在战乱中苦读;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里,他师从泰勒教授深耕物理;普林斯顿的书桌前,他与米尔斯提出 “非阿贝尔规范场论”—— 这一被视作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1957 年,35 岁的他在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在获奖致辞中,他直言 “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骄傲”,这份赤诚在 1971 年化作实际行动 —— 中美关系刚解冻,他便冲破阻碍回国,见到挚友邓稼先时,得知中国原子弹自力更生研制成功,当场激动涕零。返美后,他在百余所大学演讲,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称作 “中美学术交流第一人”。

“我一生走了一个大圈。”2003 年,81 岁的杨振宁搬回北京,将住所命名 “归根居”。此后二十余年,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清华园:90 多岁高龄仍为大一新生讲授 “普通物理”,课间和学生挤在走廊讨论问题;募集 1500 万美元创立高等研究院,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2021 年,他将 2000 余件珍贵手稿、图书捐赠给清华,设立 “杨振宁资料室”。2015 年,他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用行动践行 “归根” 誓言。

回响:科学星空与人间烟火的共鸣

“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 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的评价,道出了他在学术史上的分量。但在送别现场,更多人记住的是他 “大先生” 的温度: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记得,他总在中餐馆 “满庭芳” 招待中国学者,让异乡人尝到家的味道;潘建伟院士坦言,“杨先生的成就让我们相信,中国人能做顶尖科学”。

这种温度,早已融入寻常岁月。退休教师李女士带来一本泛黄的《物理世界》,上面刊登着杨振宁 2004 年给中学生的回信:“兴趣是科学探索的第一动力。”“我当年就是受这封信鼓舞学了物理,今天一定要来送送他。” 李女士的眼泪滴在书页上,晕开了墨迹。

上午 10 时许,告别仪式结束,送别人群缓缓散去,不少人在公墓门口驻足回望。阳光穿透云层,洒在 “杨振宁资料室” 的捐赠证书复刻版上 —— 那上面的字迹遒劲有力,正如他一生坚守的信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先生虽逝,规范场理论仍在解释宇宙规律,他种下的科教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八宝山的秋风里,白发老者与垂髫孩童的身影重叠,恰是对 “薪火相传” 最好的注解:科学的星空永远有他的位置,人间的赤诚永远有人接续。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