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马云的预言要应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26年房价要迎来三大转变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27日 04:40 1 admin

66亿元在香港铜锣湾收下一整栋“港岛壹号中心”的同一年,三四线城市房价中位数在前三季度跌了18%

有人在黑龙江鹤岗用几万块拿下一套房,拎包就能把灯打开;

另一头,大公司对核心地段整栋资产的出手干脆利落,眼神里只有长期持有的笃定

马云的预言要应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26年房价要迎来三大转变

同一片天空下,两个市场的温度差,已经热到能烫手,也冷到能结冰

看清差异得先看资金往哪儿去

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顶级住宅价格上涨3.2%,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年化租金回报稳在2.5%到3%

这些数字并不炫目,却像一块压舱石提醒人们,顶级资产的逻辑不是暴涨,而是对抗通胀与时间的能力

阿里和蚂蚁集团联手的这笔66亿元买卖,像一次公开的投票,投给了“稀缺地段与现金流”的组合

视角转向三四线城市,另一幅画面跳出来

2025年上半年,人口净流出312万,前面提到的房价中位数下跌18%,库存越垒越高

交房日,售楼处的气球不再扎堆,物业经理递上钥匙,走廊里回声空空

空房子不是没有房主,是没有住进来的生活

城市里也在做减法

远郊通勤的账越来越难算,图纸上的学校和医院抵不过眼前的路程与作息

人们把需求往更成熟的片区收,地铁口、好学校、医疗配套,成了改善的关键字

从2019年起,重点30城120平方米以上的房源供应占比一路抬头,2025年的政策更明确地提出因城施策,增加这类供给

保障房的形象也被重写

十四五期间,全国筹建了1100多万套保障性住房等,惠及超过3000万人

马云的预言要应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26年房价要迎来三大转变

住建部部长倪虹表态,十四五期间将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等1100多万套,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这意味着“低成本”不等于“低品质”,体面与可负担可以同时被追求

当保障房托住底座,商品房自然要靠品质和服务说话

政策层面的风向,肉眼可见地从“压热”转向“托底”

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约200个省市县推出了超过470条与楼市有关的政策,首付比例、限购规则、贷款利率等环节出现松动

鞍山把商业贷款首付降至15%,西安也跟进下调商贷首付比例,这类“有针对性”的调整,在更多城市蔓延只是时间问题

不仅托底,还在动存量

2025年5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强调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建筑再利用、城中村整治等任务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等”,这是把存量资产的价值从尘土里擦出来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盘活同步推进,闲置资源被一点点唤醒

交易端也在修制度

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试点现房销售,买房不再赌交付节点,焦虑值被拉低

行业层面,整合在加速,中小房企陆续退场,头部企业用市场化的并购与破产工具,去阻隔债务风险的扩散

当预期稳定,现金流可见,决策就能回到理性

马云在2018年说过“房价如葱”,当时话很硬,如今回看不必逐字逐句较真

真正被提早指出的方向,是泡沫回落与价值回归,楼市普涨普跌的年代关上门,分化成为常态

马云的预言要应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26年房价要迎来三大转变

买房已不是押注一栋楼,而是押注位置、产品力与未来的确定性

如果不出意外,2026年的三场变化会更清楚

第一,分化会加深,而且会固化

顶层资产依旧稳,数据已经给出注脚:香港顶级住宅前三季度上涨3.2%,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写字楼的2.5%-3%年化回报维持韧性

三四线城市并不会整体塌陷,但人口净流出与产业失速的地方,价格回调会拖得更久

市场在用价格把城市力、区位与产业的差距刻进墙面

第二,居住供给将转向“改善+保障”的双轨结构

重点30城120平方米以上的产品供应自2019年起持续抬升,政策端明确因城施策增配此类房源;

同时,保障性住房在规模与品质上都在补位

专家李宇嘉判断,新市民和年轻人对居住环境要求抬升,低成本而体面的保障,能促进其扎根城市并释放消费潜力

当保障房托住底部、改善盘抬升中位,市场价格的锚就不再是“能不能买到”,而是“值不值得长期持有”

这不是口号,是交易结构的变化

第三,政策工具将从“限购限贷”转到“精准托底与制度完善”

存量盘活的力度会更大,城市更新进入可落地、可量化的施工阶段;

现房销售试点的范围预期扩大,交付与金融的闭环更紧;

马云的预言要应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026年房价要迎来三大转变

首付比例与贷款条件在更多城市细化分层,避免一刀切影响刚需与改善

交易税费优化、增值税免征年限是否缩短仍在讨论,不宜超前押注

关键词不再是刺激,而是把路面铺平

这里有两道绕不开的真问题

第一,边缘板块的大量空置,谁来为基础设施与运维的沉没成本买单,怎么不让“拉闸断供”的风险传导到金融端

第二,保障房扩容同时,如何避免对商品房形成价格压制,怎样通过准入、流转与配套,留住青年与新市民的生活力

答案不会一夜出现,但问题问清楚,比答案更重要

可以落回到具体的人

早高峰里,地铁门打开,背包挤成一面墙;

新交付的小区,电梯里贴着装修告示,却难得遇见邻居;

老城区的楼下,老槐树被修剪,路面重新铺平,物业把新灯柱一盏盏点亮

一座城市的居住质量,最终被这些琐碎的时刻定义

也许有人仍期待“抄底神话”,有人还在“学区房执念”里打转

更稳妥的判断是:房产正在从投机品转回耐用品,从短线变成长持,谁能提供确定性,谁就被溢价

这就是2026年最值得把握的线索

楼市的剧本翻篇了,下一页写的是位置的含金量、产品的真实力和城市基本面的持续性

买的不是砖与钢筋,买的是时间、现金流和一座城市的未来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