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总是来之不易,两场战争似乎即将在中国家门口爆发,打还是不打?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短短两天时间,南亚的紧张气氛像火药桶一样被点燃,先是巴基斯坦伊斯兰...
2025-11-17 0
不知不觉之间,今年双十一就这么结束了,不少网友都感觉氛围平淡,像什么都没发生,然而数据却显示出另一番景象……
事实上,从23年到24年,双十一大盘仍在持续增长,而且今年的涨幅更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所以,今年销售额到底达到了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2023年双十一全平台销售额1.13万亿元,2024年直接冲到1.44万亿元。
2025年的数据更让人惊讶,全网电商销售总额直接突破1.6万亿大关,同比还涨了14.2%。
连续三年稳步上涨的成绩单,按理说该是全民狂欢的架势,但一份调研显示,63%的网友都觉得“双十一已无存在感”。
今年双十一刚过,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直到11月中旬活动快结束了,才猛然想起“哦,今年双十一都快完了”。
放在以前,这根本不可想象。
早几年的双十一,办公室里从十月下旬就开始热闹,同事们扎堆讨论满减规则,互相分享凑单攻略,午休时间全在交流加购清单。
可现在走进办公室,很少有人再提双十一的话题,大家该工作工作,偶尔聊购物也是按需购买,再也没有那种集体“剁手”的兴奋劲。
快递站的变化更明显,往年双十一过后,小区快递站门口排满长队,货架上的包裹堆得像小山,取件要找半天,快递员忙得脚不沾地。
今年呢?快递站始终井然有序,货架上的包裹没有出现堆积,取件基本不用排队,甚至不少快递员说,今年的派件量和平日差别不大。
朋友圈里更是冷清,以前双十一过后,满屏都是晒快递、晒战绩的动态,现在刷半天也难看到几条相关内容。
反而常有人说“今年双十一啥也没买”,语气里满是平静。
那么,既然数据还在涨,可双十一的狂欢感却没了,到底是谁悄悄改变了这一切?
其实背后藏着四个关键变量,每一个都在慢慢瓦解曾经的购物节氛围。
首先是被无限拉长的时间战线,直接让大家的激情越耗越淡。
以前双十一就一天,零点抢购是必须有的仪式感,提前好几天列清单、算满减,到点守在屏幕前刷新付款,抢到心仪商品的那一刻,那种兴奋劲能记好几天。
可现在呢?2025年各大平台的促销从10月初就开始,预售、付定金、开门红、返场购一波接一波,整个大促周期横跨一个多月。
消费者不用再熬夜蹲点,随时都能下单,可这种便利反而让双十一失去了独特的期待感。
不少人吐槽,看着平台天天推优惠,从一开始的心动到后来的麻木,到真正11月11日当天,反而没了购物的兴致,“等得太累,买得也烦”成了很多人的心声。
其次是渠道混战,彻底分流了大家的注意力。
以前提到双十一,大家只盯着天猫、京东两家,全网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两个平台的优惠活动上。
现在不一样了,抖音电商强势崛起,短视频里随手就能刷到直播带货,价格看着也划算,很多人直接在直播间就完成了购物。
加上拼多多的低价冲击,还有线下商场、超市也跟着双十一同步搞促销,线上线下到处都是优惠。
消费者的注意力被拆得七零八落,不再是“全网盯一天”,自然也就没了以前那种集中狂欢的氛围。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觉醒,大家不再盲目跟风。
以前买东西,不少人看重品牌logo,觉得潮牌才有面子。
可现在,军大衣火遍全网,替代了动辄几千的潮牌外套,300元羽绒服的充绒量争议也让更多人明白,实用比品牌溢价更重要。
而且大家越来越反感平台的复杂套路,定金、尾款、跨店满减、会员券、凑单津贴,一堆规则绕来绕去,算半天还不一定真的便宜。
现在消费者更愿意为“真价值”买单,比如衣服的充绒量、商品的材质、售后保障这些实在的东西,遇到算不明白的优惠,干脆直接放弃。
最后是产业端的地震,让旧模式彻底行不通了。
曾经的“淘宝第一村”桑坡村,靠着低价仿UGG靴子火了好几年,巅峰时期村里到处都是电商店铺,靠着流量红利赚得盆满钵满。
可现在,流量越来越贵,消费者又不买低价仿品的账了,桑坡村80%的店铺都倒闭了,曾经的热闹场景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新的生态正在崛起,AI试衣让消费者不用出门就能体验试穿效果,柔性供应链让商家能根据需求快速调整生产,不再盲目备货。
这些技术驱动下,商家被迫从“拼低价”转向“拼品质”,曾经靠低价冲量的狂欢模式,自然也就难以为继。
这四个变量层层叠加,慢慢消解了双十一的狂欢属性。
那么,失去狂欢感的双十一,到底是真的没落了,还是换了一种方式进化?答案其实就藏在1.6万亿的销售额里,也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消费习惯里。
先说说数据背后的真相,1.6万亿这个数字不假,甚至比前两年还涨了不少,但消费逻辑已经完全变了。
以前的双十一,大家追求的是“秒杀”的心跳感,不管用不用得上,先抢到再说,凑单满减恨不得把一年的需求都提前囤了。
现在不一样了,打开购物软件的人依然很多,但没人再为了凑单硬买不需要的东西。
更多是“找到对的那一件”的笃定,缺什么买什么,买完就收手,没有多余的冲动消费。
这1.6万亿,不再是集中狂欢的泡沫,而是日常消费需求的自然释放,双十一慢慢从“特殊购物日”变成了“普通优惠期”。
这种变化的核心,是新消费哲学的崛起。
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盲目跟风买爆款了,算法推荐越来越精准,打开APP刷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真正需要的东西,消费变得特别个性化。
喜欢户外的会直接搜露营装备,痴迷手作的会关注小众工作室,大家只为兴趣和实际需求买单,不再被“全网都在买”的氛围绑架。
而且线上线下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很多人会去商场试穿衣服、体验家电,觉得合适了再回到线上对比价格下单。
既能摸到实物放心,又能享受到线上的优惠,这种融合购物的方式,正在成为新主流。
这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启示。
对商家而言,靠流量赌博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以前有些商家靠低价冲量、刷单造爆款,趁着双十一赚一笔就走,现在根本行不通。
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力,衣服的面料、家电的性能、售后的保障,这些实在的东西才是留住人的关键。
只有靠真本事做出好产品、提供好服务,才能换来消费者的复购,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对平台来说,也该从“造节营销”转向“常态化服务”了。
没必要再搞长达一个多月的拉锯战,也不用设计复杂的优惠套路,把日常价格和服务做好,让消费者随时想买都能享受到实惠,比单纯造节更有意义。
而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种变化更是好事,理性消费不是抠门,而是把钱花得更明白。
以前算满减算到头疼,最后可能还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现在不用费脑子,不用熬夜蹲点,按需购买、明明白白消费,既省钱又省心。
大家慢慢发现,购物的本质是满足需求,而不是追求狂欢的氛围,双十一的热闹少了,但买到的东西更实在,花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
说到底,双十一没有没落,只是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进化。
它脱下了狂欢的外衣,穿上了一件更懂普通人的衬衫,去掉了花哨的噱头,留下了更真实的价值。
未来的双十一,可能不会再有全民刷屏的热闹,但会成为更贴近生活的存在,满足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你觉得这种进化是好事吗?未来的双十一,你还会继续参与吗?
相关文章
和平总是来之不易,两场战争似乎即将在中国家门口爆发,打还是不打?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短短两天时间,南亚的紧张气氛像火药桶一样被点燃,先是巴基斯坦伊斯兰...
2025-11-17 0
那天风浪不小,110多米长的1307舰还是稳稳地切开海面,犁出一道笔直的白线。这可不是普通的出航,是11月16日,中国海警编队又一次驶入钓鱼岛领海。很...
2025-11-17 0
据新华社援引韩联社16日报道,韩国总统府相关人士当天表示,李在明政府决定将东北亚三国官方表述顺序统一为“韩中日”这一最常用的表述。报道说,尹锡悦政府时...
2025-11-17 0
河北的退休老朋友们注意了!11月养老金按时到账,可1240元、1480元或1560元的过冬取暖补贴却没踪影,不少人心里犯嘀咕:这补贴为啥总比养老金“慢...
2025-11-17 0
不知不觉之间,今年双十一就这么结束了,不少网友都感觉氛围平淡,像什么都没发生,然而数据却显示出另一番景象……事实上,从23年到24年,双十一大盘仍在持...
2025-11-17 1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编辑 图图“这应该是我的最后一舞了。”2025年11月10日晚,粤港澳全...
2025-11-17 1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杨春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两份数据差异较大的报告,将影石创新(688775,下称“影石”)和大疆的暗战摆到了台面上,也呈现...
2025-11-17 1
[熊猫]高市早苗真的是狼子野心!竟然在面对记者的采访中,妄议台海问题,还直接扬言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她的这些话遭到了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事薛剑的反击,薛...
2025-11-17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