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2025诺奖揭榜:创新如何驱动增长?还有个74%的秘密藏不住了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15日 20:03 1 cc

前言

当地时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一则公告让全球经济学界目光都聚过来,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三位学者拿下了。

一位是美籍以色列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另外两位是法国的菲利普・阿吉翁和加拿大的彼得・豪伊特,都是经济学家。

他们靠“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斩获奖项,1100万瑞典克朗(折合成820多万元人民币)奖金分成两半,莫基尔独得一半,阿吉翁和豪伊特一起分另一半。

2025诺奖揭榜:创新如何驱动增长?还有个74%的秘密藏不住了

诺奖解锁全球经济“慢增长”困局

这届诺奖的选择,其实是给当下全球经济的"慢增长"困境开了剂药方。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就点透了关键:现在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放缓都是通病,大家都在愁怎么避免"失速"。

而这三位学者恰好说清了答案,增长的核心不是砸更多资源、堆更多资本,而是持续创新。

先看独得半壁奖金的莫基尔,这位1946年生于荷兰莱顿的学者,从耶鲁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就扎根美国西北大学,一教就是四十多年。

他最擅长从历史里找答案,研究的核心问题特接地气:为啥18世纪的欧洲能搞出工业革命,实现持续增长?

他给出的“增长的文化”理论,把这个谜给解开了。

在他看来,关键不是资源多寡,而是18世纪欧洲的文化变了,大家开始崇尚科学、爱做实验,坚信搞懂自然规律能改善生活,这就是他说的"工业启蒙"。

更重要的是,当时形成了"有用知识"的正反馈:搞科研的懂"为什么"(命题知识),搞技术的懂"怎么做"(指令知识),科学指导技术,技术又反过来帮科学进步,这下技术进步就停不下来了。

诺奖委员会恰是相中他找出了“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

2025诺奖揭榜:创新如何驱动增长?还有个74%的秘密藏不住了

经济实力奠定基础

另一半奖金得主的研究更贴近当下的市场逻辑。

阿吉翁和豪伊特这对搭档,把经济学家熊彼特百年前的"创造性破坏"概念,变成了能落地的数学模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熊彼特增长模型"。

巴黎时尚世家出身的阿吉翁透着传奇色彩,母亲是奢侈品牌蔻依创始人,他却一头钻进了经济学公式里。

1946年出生的豪伊特,从美国西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眼下在布朗大学任教。

两人合作几十年,搞出的理论把创新讲透了:经济增长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个行业的垄断企业随时可能被搞出新技术的竞争者取代,旧技术被淘汰,新技术上位,这一连串"微型革命"堆出了增长。

他们还发现了个关键规律:竞争和创新的关系是条"倒U型曲线",完全垄断没动力创新,竞争太激烈也没人敢长期投入,政府得在中间找平衡。

现在咱们聊AI监管、平台治理,其实都能在他们的理论里找到影子。

2025诺奖揭榜:创新如何驱动增长?还有个74%的秘密藏不住了

诺奖委员会主席约翰・哈斯勒话说得实在:经济增长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得护好"创造性破坏"的机制,不然反倒容易陷入停滞。

有意思的是,这届诺奖虽然有法国和加拿大学者,但细看还是没绕开"美国印记":莫基尔在美国任教四十多年,豪伊特是美国大学教授,阿吉翁的博士学位也来自哈佛大学。

这恰好印证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现象:诺贝尔经济学奖简直快成美国学者的"主场"了。

从1969年到2025年,诺奖发了57次,99位获奖者里73位是美国人,占比近74%。

更离谱的是,2000年以来除2014年法国人让・梯若尔独揽奖项,每届都少不了美国人,每年的热门人选也多半是美国学者。

为啥美国人能"垄断"这个奖项?首先得承认美国的经济地位打底。

2025诺奖揭榜:创新如何驱动增长?还有个74%的秘密藏不住了

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真实的经济波动、市场变革就在眼前,学者们不愁没研究素材,自然容易出成果。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学术生态。

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哈佛这些顶尖名校,不仅有完善的经济学教育体系,还能把理论和金融、政策实操紧密结合。

很多获奖者要么在这些学校拿学位,要么在这里做出了关键研究。

已故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桑德森早就点破:在经济学领域,美国人或在美国院校工作的学者,优势不是一般的明显。

不过这届诺奖的意义远不止于学术排名。

对普通人来说,这些理论解释了为啥AI会让一些岗位消失,却又催生出新职业;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它证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抓技术,更要建创新文化、平衡竞争政策。

2025诺奖揭榜:创新如何驱动增长?还有个74%的秘密藏不住了

结语

正如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说的,转型难免有阵痛,但坚持创新升级,才能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业。

从18世纪的工业启蒙到今天的AI革命,三位诺奖得主的研究串起了同一个道理:真正的经济增长,永远来自对旧模式的突破和对新知识的追求。

而美国学者的优势地位,与其说是"垄断",不如说是经济实力、学术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或许就是诺奖背后,更值得琢磨的增长密码。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