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试水“春秋假”学校不能“一放了之”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4日 17:10 1 cc


李 洋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前,江苏、佛山、杭州等地已推试点方案,从反响来看,家长群体中支持与反对的声音相互碰撞,既反映出教育需求的多元性,也暴露出政策落地需破解的现实难题。在讨论背后,如何让春秋假真正服务于中小学生成长,成为亟待厘清的关键。

试水“春秋假”学校不能“一放了之”

从各地反馈来看,家长对春秋假的态度鲜明对立。支持者认为,春秋假为孩子提供了“劳逸结合的成长窗口”。作为全国最早探索春秋假的城市,杭州自2004年起便坚持在5月、11月前后安排假期,2025年钱塘区“春假+劳动节”连休9天,西湖区“秋假+国庆”连休11天,让孩子得以走出课堂,在亲近自然、参与研学中拓宽视野;江苏提出将“五一”前3个工作日、“国庆”前3个工作日设为春秋假;佛山则明确2025-2026学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秋假3天、春假2天。这些安排被认为能避开寒暑假旅游高峰,让孩子在学期中获得休整。

反对者的顾虑则集中在“家庭看护困境”。有家长质疑,“双职工多孩家庭,孩子放假父母上班,安全问题谁来保障?”讲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有家长吐槽自己“两班倒”,孩子假期无人看管,只会“在家玩手机”;还有不少家长担忧,现行课时紧凑,增设春秋假可能影响教学进度,与“双减”政策初衷相悖。

化解争议达成共识,首先要明确春秋假核心定位:它并非寒暑假的替代,而是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不变”前提下的“时间优化”,本质是通过缩短寒暑假,将“集中长假”拆为“分散短假”,为学生创造更均衡的休息与实践机会。杭州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规划得当,3-7天的春秋假既能让孩子充分调整,又不打乱教学节奏;而与法定假期衔接形成“短假+长假”组合,更能兼顾休息或出行需求。

从深层看,春秋假推行还承载了三重含义:一是响应“双减”,减轻学业负担。佛山明确提出春秋假旨在“调整学习节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要求减少书面作业、增加社会实践。二是激活服务消费,助力经济活力。在试点春秋假后,杭州、恩施等地亲子旅游消费明显增长。三是完善假期体系,适配成长需求。这点是参考了日本“春假+黄金周”、韩国“春秋假10-15 天”模式,我国春秋假探索也是对“实践育人”理念的呼应。

春秋假也不意味着把孩子推给家长,学校也要尽到规划的责任,不能“一放了之”。一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地结合气候与教学实际制定方案,如杭州西湖区将秋假与国庆衔接,佛山延后秋假至11月;学段差异也应纳入考虑,小学初中春秋假3-5天,高中缩至3天,帮学生集中精神升学备考。二要做好配套服务。针对看护难,可参考杭州“免费校内托管”模式,学校开放场地组织文体活动;社区也可联动博物馆、少年宫等资源,如湖北恩施组织学生“当小小园艺师、学民俗”等。但学校组织研学等活动时要注意边界,注重活动的独特性与体验价值,不能把公益性的教学做成了生意,反而增加学生与家长的负担。三要加强家校协同联动。在春秋假时间上,学校应参考家长意见,动态调整假期;家长也应摒弃分秒必争、“假期必补课”的焦虑心态,调整工作安排,借假期开展亲子互动,让孩子在陪伴中感受生活、增长见识。

中小学春秋假的争议,本质是教育需求、家庭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平衡问题。随着配套措施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必将从 “争议焦点” 转变为 “民生利好”,既为孩子成长注入活力,也为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提供动力。(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