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太疯狂了!德国翻译竟要改写古希腊悲剧?“纠正”索福克勒斯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0日 16:33 1 admin

最狂的翻译能有多狂?

一个德国诗人,居然敢说两千多年前的戏剧大师索福克勒斯“写错了”。

不仅如此,还要亲手“纠正”他!

这不是在开玩笑,他所译出的结果却让整个西方学界都为之惊叹。

太疯狂了!德国翻译竟要改写古希腊悲剧?“纠正”索福克勒斯

200多年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做了一件震惊学界的事!

他不仅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还公然宣称要“纠正”这位古希腊戏剧大师的“艺术舛误”。这不是狂妄自大,而是一种前无古人的翻译理念:让古老经典在新时代重生。

如今他的译本被两位德国古典学巨擘盛赞为“最高等级的诗歌”,认为其对原作穿透力的理解让其他所有译本相形见绌。

古典学者们翻译时往往小心翼翼,我们经常看到学术著作中有这样的声明:“译文纯粹为了实用,不自称具备文学价值”。

太疯狂了!德国翻译竟要改写古希腊悲剧?“纠正”索福克勒斯

这等于说:我把原文的意思给你,但文字的美感我就顾不上了。

他们把文学性像脱外套一样从原作身上剥下来,留下所谓“赤裸的真理”。

学术翻译追求的是准确复述,而不是艺术再现。

诗人翻译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对诗人来说,母语不是中性的工具,而是充满文化传统和文学色彩的活语言。

诗人译诗,尤其是伟大诗人翻译另一位伟大诗人,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荷尔德林与索福克勒斯的相遇堪称传奇。

太疯狂了!德国翻译竟要改写古希腊悲剧?“纠正”索福克勒斯

这位德国诗人在放弃自己未完成的悲剧《恩培多克勒》后,全身心投入索福克勒斯悲剧的翻译中。

他的翻译方法令人吃惊:采用陌生化的直译,尽量让德语句结构与希腊语保持一致。

看看这个例子:《安提戈涅》开场第一行,安提戈涅称呼妹妹:“共同的、姊妹的,啊伊斯墨涅的头颅!”

这种译法完全保留了原文奇崛的表达方式。

相比之下,英译文简化成“Ismene, my sister, mine own dear sister”,中译文也变成“啊,伊斯墨涅,我的亲妹妹”。

这些常规翻译都失去了原文的悲怆力量和奇特效果。

太疯狂了!德国翻译竟要改写古希腊悲剧?“纠正”索福克勒斯

荷尔德林不仅直译,还要“纠正”索福克勒斯的“艺术舛误”。

这听起来狂妄,实则蕴含着深刻洞见。

他认为原作中潜在的某些真理,可能连作者都未能完全实现,而译者要秉持原作精神,借助译入语让其显现出来。​​

译者也是作者,与原作者站在同一层次。

荷尔德林要通过翻译让德意志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直接碰撞。

太疯狂了!德国翻译竟要改写古希腊悲剧?“纠正”索福克勒斯

他意识到,德意志民族的本己之物是“表现的清晰性”,而古希腊的“天火”则是陌生之物。

民族就像个人,需要认清自己的本质,同时学习陌生之物,最终回归并自由运用本己之物。

荷尔德林在希腊艺术中看到了被刻意隐藏的“东方元素”。

他认为必须暴露这些“对原作诗人禁止之物”,才能展现古希腊人如何将陌生之物化为己有。

这不是否定希腊经典,而是比希腊人更忠实于他们自己。

他为德意志文化指明方向:将古希腊的陌生之物化为本己所有,在希腊人的本己之物上超越希腊人。

只有这样,西方文化才会实现从古希腊到德意志的历史性转折。

太疯狂了!德国翻译竟要改写古希腊悲剧?“纠正”索福克勒斯

荷尔德林的翻译距离学术性翻译最远,却是创造性翻译的极致。

学术翻译努力“忠实地复述”原作,结果往往是用简化易懂的方式消弭了原作特质。

荷尔德林的创造性翻译却让古典文本与当下相遇,让两种文化发出洪钟般的碰撞之声。这种翻译是真正意义上的“转渡”,译作使原作获得新生,成为本雅明所说的“原作的来世”​​。

这样的译作与原作并立,足以对译者所属的文化及其未来发挥作用,甚至比原作影响更大。

太疯狂了!德国翻译竟要改写古希腊悲剧?“纠正”索福克勒斯

荷尔德林的译本对德语读者来说都十分艰涩,不是阅读索福克勒斯的最佳选择。但它在无数德译本中超群绝伦,正是因为荷尔德林不是在复制文字,而是在进行文化的创造与转化​​。

蒂宾根内卡河畔的荷尔德林塔依然矗立,那位曾在其中译介古希腊悲剧的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翻译不是屈从于古人,而是让古代与当代平等对话,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这或许正是我们对待经典应有的态度。

不是顶礼膜拜,而是创造性对话。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