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几天之内,台海局势变化太快了,特朗普明显感受到了危险的信号。于是,他在数小时前大谈与中国大陆发生直接冲突的事。之所以说台海局势变化快,是因...
2025-11-11 0
2024 年 10 月,约旦河西岸的秋风吹过焦黑的橄榄园时,又带着新的血腥味。
这一月,以色列定居者针对巴勒斯坦人的袭击创下 264 起的纪录,是 2006 年有统计以来最黑暗的一个月。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警告还在耳边回响,这里平均每天要发生 8 次袭击。
破碎的门窗、被焚毁的农田、受伤的平民,早已不是偶尔的新闻,而是 270 万巴勒斯坦人逃不开的 “日常噩梦”。
自 2006 年至今的 17 年里,9600 起袭击事件像一道血淋淋的伤疤,刻在这片土地上,而仅 2025 年至今的 1500 起暴力,就占了总数的 15%。
当以色列的国旗在约旦河西岸北部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升起,当 50 万定居者的家园不断吞噬着当地人的生存空间。
约旦河西岸的暴力绝非偶然,而是一场由制度性纵容编织的 “悲剧闭环”,从政治、执法到政策层面,层层失守为冲突埋下隐患。
以色列极右翼政党成为暴力的 “隐形推手”,受国际社会制裁的国家安全部长本 - 格维尔、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其所属党派是内塔尼亚胡执政联盟的核心支柱。
为维系政府存续,以当局对极右翼的强硬立场选择妥协,甚至默许其煽动定居者暴力,导致约束定居者行为的政策沦为 “一纸空文”。
执法层面的 “不作为” 更让暴力肆无忌惮,联合国数据显示,以色列安全部队对定居者袭击事件的立案率仅约 10%,最终定罪率不足 3%。
当巴勒斯坦平民遭遇棍棒殴打、家园被毁时,向警方求助往往换来 “石沉大海” 的结局。
62 岁的农民穆罕默德在橄榄园被焚后,即便提供了定居者施暴的证据。
案件仍未进入实质性调查阶段,这种 “有罪不罚” 的现状,让施暴者愈发嚣张,受害者陷入 “求助无门” 的绝望。
政策层面的非法倾斜,则为暴力提供了 “温床”。
以政府持续推进约旦河西岸定居点扩建,不仅为 50 万定居者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便利,更无视《日内瓦第四公约》中 “占领国不得转移本国人口至被占领土” 的规定。
这些非法定居点像 “楔子” 一样嵌入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割裂社区连续性的同时。
也让定居者产生 “土地归属权” 的错觉,进一步激化与巴勒斯坦平民的矛盾,成为暴力事件频发的制度性根源。
约旦河西岸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见证着人道灾难的蔓延,从稚嫩的孩童到年迈的农民,无人能逃离暴力的阴影。
2025 年以来,42 名巴勒斯坦儿童在冲突中丧生,占该地区死者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的悲剧撕开了冲突最残酷的一面。
6 岁的孩子在拉马拉附近的抗议活动中,被流弹击中时还握着未吃完的糖果。
14 岁的奥马尔只因 “靠近定居点”,就被以色列士兵开枪击伤腿部,如今只能在轮椅上度过青春期。
这些本应在校园里欢笑的孩子,却成了暴力最无辜的牺牲品,他们的伤亡并非 “意外”,而是对儿童生命权的漠视。
定居者的暴力不仅夺走生命,更摧毁了巴勒斯坦人的生计与文化根基。
橄榄树是巴勒斯坦人的 “精神图腾”,承载着数代人的记忆与收入来源,但定居者却频繁纵火焚烧橄榄园、破坏水井。
2025 年 8 月,希伯伦附近拜特乌勒村庄的穆罕默德,亲眼看着家族照料多年的 20 亩橄榄园在烈焰中化为灰烬。
那些需要生长十年才能结果的橄榄树,一夜之间变成焦黑的树干,这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巴勒斯坦人文化认同的重创。
除了橄榄园,水井被污染、农田被推平、车辆被砸毁的事件每月都会上演数十起,定居者试图通过摧毁生存资料,逼迫巴勒斯坦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土地。
暴力带来的难民危机,更让人道灾难雪上加霜。大量巴勒斯坦家庭在恐惧中被迫迁徙,纳布卢斯郊区、希伯伦附近等定居点扩张区域,成为难民集中产生地。
这些非自愿迁徙的难民,只能挤在资源紧张的安置点,面临缺水、缺粮的困境,而约旦河西岸的难民危机还与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灾难相互交织,让救援难度陡增。
曾经的家园变成战场,曾经的生计化为乌有,巴勒斯坦人在流离失所中,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创伤,人道灾难的阴影正不断扩大。
约旦河西岸的人道危机,早已突破地域界限,引发全球关注,然而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呈现出鲜明分歧,行动力度也参差不齐。
部分国家选择以实际行动施压,英、澳、加、新、挪五国率先联合出手,对以色列两名极右翼部长实施制裁。
冻结其海外资产、禁止入境,直指二人煽动定居者暴力、破坏 “两国方案” 的行径 —— 斯莫特里赫曾公开授意扩建定居点,甚至扬言封锁加沙物资通道。
本 - 格维尔则突袭阿克萨清真寺,激化宗教与领土矛盾,这些行为都成为制裁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更多国家停留在口头谴责层面。
德国政府多次公开表态,称以色列定居点扩建 “严重阻碍巴以和平进程”,违背国际共识。
欧盟、俄罗斯等也纷纷认同联合国对定居点 “非法性” 的定性,将其视为破坏地区稳定的 “核心隐患”。
但这些批评多停留在外交声明中,未转化为针对性的约束措施,难以对以色列政府形成实质性压力。
更引人关注的是国际社会的分裂态势。美国作为以色列的重要盟友,不仅未加入批评阵营,反而公开谴责五国的制裁行动。
宣称将与以色列 “并肩应对外部压力”;以色列政要更是态度强硬,称制裁 “无法容忍”,甚至召开特别会议商议反制措施。
而澳大利亚、英国等制裁发起国则坚持立场,强调制裁目的是推动以色列停止极端行为。
而非激化矛盾。这种分歧让国际社会难以形成统一干预力量,也让约旦河西岸的危机陷入 “谴责多、行动少” 的尴尬境地。
面对约旦河西岸愈演愈烈的危机,破局不能仅停留在口头呼吁,需从紧急人道干预到长期和平谈判,构建多层次解决方案。
儿童作为最脆弱的群体,其权益保护应成为紧急干预的重中之重。联合国及人道组织已明确呼吁,以色列需立即停止针对儿童的暴力,明确划定儿童活动安全区,杜绝 “靠近定居点” 这类模糊理由导致的无辜伤害。
同时,需投入专项资金,为幸存儿童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通过专业干预抚平战争留下的心理创伤,阻断 “暴力代际传递” 的恶性循环,让孩子不再成为仇恨的继承者。
难民安置与物资保障是另一项紧急任务。国际社会需加大对约旦河西岸难民安置点的援助力度,缓解缺水、缺粮的困境。
同时,要推动以色列保障加沙地带物资援助通道畅通,避免约旦河西岸难民危机与加沙人道主义灾难相互叠加。
此外,需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确保援助物资精准送达难民手中,杜绝挪用、截留等问题,让救援真正发挥作用。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危机,重启巴以和平谈判是唯一出路。
人道协调厅多次呼吁,国际社会需形成合力,施压以色列停止定居者暴力与定居点扩建,同时推动巴勒斯坦方面参与谈判,回到 “两国方案” 的框架下。
只有正视历史分歧、尊重双方合法权益,才能打破 “越暴力越分裂” 的恶性循环,让约旦河西岸不再被战火笼罩,让巴以两国人民都能在和平中生活。
约旦河西岸的土地上,制度性纵容催生暴力,生命在冲突中凋零,国际分歧让危机难破。
从 42 名遇害儿童的悲剧,到穆罕默德被焚毁的橄榄园,每一个故事都是对人类良知的叩问。
若国际社会仍陷在分歧中,若正义始终迟到,这片土地的苦难将无尽延续。
唯有以行动代替谴责,以对话化解仇恨,才能为约旦河西岸带来和平曙光,让 “日均 8 次袭击” 的黑暗,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文章
在刚刚过去的几天之内,台海局势变化太快了,特朗普明显感受到了危险的信号。于是,他在数小时前大谈与中国大陆发生直接冲突的事。之所以说台海局势变化快,是因...
2025-11-11 0
近日,一则“女子网暴‘大衣哥’朱之文被判刑,本人视频道歉”的帖子在网络热传。11月10日,“大衣哥”朱之文告诉记者,网传的道歉视频本人不认识,不是该案...
2025-11-11 0
11月7日立冬,北京“老饭骨”视频一上线,300万人围观“低温鸡腿”,弹幕齐刷“厨房卷王”。 核心就一句:家常做法不升级,冬天白补。 带鱼泡醋5分...
2025-11-11 2
2024 年 10 月,约旦河西岸的秋风吹过焦黑的橄榄园时,又带着新的血腥味。这一月,以色列定居者针对巴勒斯坦人的袭击创下 264 起的纪录,是 20...
2025-11-11 2
11月6-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这一科技界的盛会吸引了全球关注。从“AI辅助诊疗”到“AI拟人老师”,从“大模型安全护栏”到“A...
2025-11-11 1
北约这次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一夜之间,整个乌克兰陷入黑暗,不等泽连斯基反应,俄军火速翻开底牌,在整个乌克兰降下火雨,直打乌克兰软肋,誓要趁人之危,可更让...
2025-11-11 1
一块炽热、重达数吨的铝合金锭,被送入一台房子般大小的机器。90秒后,机器轰鸣渐息,张开的“巨口”中,吐出的不再是零件,而是——一整个Model Y的车...
2025-11-11 1
全红婵的启蒙教练是何威仪,之后又和奥运冠军陈若琳是师徒关系,陈若琳曾在不同阶段对其训练和成长给予支持,直到今年全红婵上大学,目前张雁全是全红婵的主要教...
2025-11-11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