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如果没有采访任务,我能好几天不开口说话丨记者手记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18日 17:10 2 cc
如果没有采访任务,我能好几天不开口说话丨记者手记

如果没有采访任务,我能好几天不开口说话。视觉中国图

采访结束,我关掉录音笔,心里却有点发凉。

保镖阿凯告诉我,老人雇他假扮儿子,不是为了真打架,而是为了在被欺负时,有个人能站在身边替他们说句话。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英才副教授于斌说,孤独和社会孤立的伤害往往悄无声息,它不像摔倒那样能立刻看到后果,而是长年累月地蚕食一个人的健康。冷冰冰的数据摆在那里:全球每年有超过87万人死于孤独。(详见相关报道《扮演临时儿女,“白社会”保镖为老人撑腰》《显著增加慢性病风险的隐秘“杀手”,竟是晚年孤独》)

让我心里真正一沉的,不只是冰冷的数字,还忽然意识到,那些故事里的老人,也可能是未来的我。

有时候,如果没有采访任务,我能好几天不开口说话,房间里所有的人声都来自电子屏幕。偶尔反应过来,我会故意张开嘴,对着空气蹦出几个音节,只是想确认自己还会说话。那种空荡和安静,跟阿凯描述的孤独老人,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也会想起春节回家的时候。有位年迈的邻居,无儿无女,白天骑着旧自行车到处晃悠,夜里,他把电视声音开得很大,屋子里养了好几只猫狗陪伴。以前我只是觉得心酸,并没有更多的联想。直到这次写稿,我才明白,那或许就是孤独最真实的样子:它不一定伴随哭喊,却会在无声中,慢慢消耗一个人。

必须承认,我害怕孤独。但矛盾的是,我一边害怕孤独,一边又习惯推开那些可能让自己“不孤独”的机会。

以前,我嫌父母唠叨,嫌聚会麻烦,嫌维系关系太累。但现在,我发现所谓的“麻烦”,正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连接。老人花钱雇保镖、雇临时亲戚,其实是花钱买陪伴。我在对抗孤独时,也会买张电影票或是点开好友对话框,好像这些就能替代有人在身边。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在“购买”孤独的替代品。

于斌说,真正的陪伴,不是有人坐在你身边和你说话,而是你能感受到心理上的连接。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慌张。我是不是已经习惯了隔着屏幕聊几句就算“联络感情”?如果是,那我和这些孤独的老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采访结束后,我反复问自己:我该如何准备我的老年生活?是现在就开始学会回应别人的孤独吗?是努力维系一些真实的、面对面的关系吗?还是干脆接受孤独,把它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我没有答案。但我隐约觉得,如果今天不学会回应别人的孤独,将来,可能就不会有人回应我的孤独。

以前,我对衰老的想象更多停留在身体层面:皱纹、白发、代谢降低。但于斌让我看到,衰老的另一层含义是社会关系的凋零。朋友一个个离开,家人渐渐不在,最后可能只剩下自己。人一生追逐了那么多目标,赚钱、升职、买房、生子,但终点处的考题也许只有一个:你如何和孤独相处?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老了,会不会同样坐在长椅上,希望有人能陪我聊一会儿?那时我的子女是否会像我现在一样,总是忙到没时间?我会不会也去“购买”陪伴?

这些想象让我有些不安。但同时,也让我暗暗下了决心。也许,面对老年孤独,我能做的准备是认真回应父母的电话,学着去维系那些让我感觉温暖的关系,学着偶尔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和朋友见个面。

因为我知道,我未来的老年生活,其实就是由当下这些点滴累积而成的。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孤独和解,但我知道,孤独不会自动消失,它需要我们一点点用行动去抵消。

南方周末记者 陈佳慧

责编 谭畅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