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抖音热门 2025年07月27日 22:41 1 cc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冯德莱恩刚踏出北京,就丢下了一句话,像是一记投向华盛顿的冷弹。

不来挑事,也没打算客气离开。

那句临别的表达,被不少人解读成了信号,问题是——这信号,到底传给谁的?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一天到访”,来得快,话也说得硬

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同日访华,只待了一天。

很多人只盯着“中欧峰会”,这次会谈背后的时间点更值得琢磨。

中美关系刚经历一轮紧张,美国在对华芯片限制、跨国产业链转移等问题上不断加压。

就在这个档口,欧盟高层集体出现在北京,而且只谈中国,这就微妙了。

冯德莱恩在公开场合说:“欧盟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和我们与美国的关系没有关联”,翻译得非常克制,原意却一点不含糊。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她没说这话是给美国听的,也没否认有人在揣测她的立场。

我觉得这句乍听像在中美间骑墙,实则是刻意划界,欧盟不愿意被美国拽着走,却又不想正面对抗,只能靠这种模糊表达给自己腾挪的空间,这是欧洲的现实。

欧洲和中国的现实,是双边贸易年年攀高,即便有调查、有限制、有关税威胁,该合作的还在合作。

对中国,欧盟最关注的还是电动汽车、稀土和关税公平问题;

对美国,欧盟却不得不担心其制造业回流政策冲击自身。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那冯德莱恩临走前这句话,到底值几个钱?

中方并未批判,也未追问,保持克制,给足对方体面,等她回去自己解释。

但冯德莱恩这种立场表态,说白了就一句话:欧盟不想做中美角力的夹心饼干,可夹心这种位置,并不是你说不想就能不做的。

你真能做到“中立”吗?美国会信你?中国会信你?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临走一击,是试探,也是信号

从北京机场离开前,冯德莱恩又在记者会留下一段表态,这次,她没再讲“合作”了,而是点明“中欧到了一个转折点”。

什么叫转折?不是抱怨问题太多,而是话已经说不下去了。

她在记者会上抛出几件事:中国市场进入壁垒,欧洲对等竞争的机会少,绿色补贴政策不对称,以及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担忧。

说得句句在理,但都不是新话,真正新的是,她说这些问题已经到了“要变”的时候。

我认为这才是冯德莱恩此行的主旨——不是缓和,不是发难,而是告知:“我们准备转身了。”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你说这不是威胁?不,这是一种结构性调整的铺垫。

冯德莱恩一边否认脱钩,一边递出政策清单,一边暗示变化窗口即将关闭。

她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敲桌子,内容摆得很清楚:欧盟想要一个“更新的稀土供应机制”,要保障自身战略安全。

这话,中国怎么听?美国怎么听?

中国听出其中的“不信任”,但不急着反驳,反而回应说欢迎公平竞争、扩大双向开放,中欧“彼此是机遇,不是威胁”。

这话摆出来,很显然是在给台阶,也是在争夺话语权。

而美国呢?我猜,美国更关注的是冯德莱恩这次是否“越界”了。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你来中国谈合作、谈转折,可美国那边的通胀削减法案刚刚落地,正推新一轮制造业补贴,欧洲跟中国走得近了,美国当然不舒服。

冯德莱恩知道这一点,所以才说“与美国无关”,可这句否认,其实更像是一种故意的“挑明”:

她不是没想到美国会不高兴,而是想让美国知道,她想留有余地。

中欧关系的问题不在口头,真正的矛盾在于,欧洲想要产业安全,却又离不开中国制造。

中国想要市场通道,欧洲不断喊“产能过剩”,双方都清楚,矛盾长期存在,不可能一刀切。

那这次会谈的气氛怎样?

从图文报道来看,冯德莱恩在会场神情认真,没有外交微笑,更多是业务型态度。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中方同样并未刻意亲切,双方互动属于“实事求是型”。

我觉得,这种冷处理正好符合现实状态:该说的说,该谈的谈,不要抱幻想。

冯德莱恩这次没带大单,也没签新协定,却带回了中国的信号:愿意谈、愿意合作,要平等。

她留在北京的那句“与美无关”,看起来轻,听起来软,可放在中美欧三边结构里,却可能是一次方向提示。

不是拍桌子走人,是轻轻敲了敲门,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北京听懂了,布鲁塞尔却不统一

冯德莱恩刚走,中国外交部当天就发布会谈内容摘要,措辞谨慎、信息量大。

中方说了几点:欢迎合作、坚持互利、反对脱钩、推动公平,这些都是标准表达,没什么意外。

有一句话被单独拎出来强调:欧方应“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我注意到冯德莱恩这次没在公开场合提,也没讲人权,中方还是专门敲了下这个点,说明过去欧方在这方面踩线太多。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我们并不否认欧盟是重要伙伴,但它不愿再做“被审查”的对象。

会后发布的新闻稿明确强调:“欧方应反对单边主义、经济胁迫”,这两个词,翻译出来就是“你不要跟美国起哄”。

欧盟真能做到吗?

冯德莱恩在北京说得稳,可她的发言在布鲁塞尔并不总能代表全体欧盟成员的声音。

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表态一直相对温和;而立陶宛、捷克、荷兰等国强硬,不断搞小动作。

欧盟不是一个声音,更不是一张嘴,冯德莱恩回去以后,面临的将是欧盟自己的内部撕扯。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这就是欧洲问题的复杂性。

冯德莱恩现在推进的贸易调查、电动车反补贴审查,背后其实不是全体欧盟一致支持的行动。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多次明确反对调查,因为如果调查导致关税,中国反制第一个打的就是奔驰、宝马和大众。

谁担得起这个代价?没有人。

欧洲表面上强调“战略自主”,实际却陷入了“政策分裂”状态。

中国当然看得懂这一点,我相信,中国这次之所以不做过激反应,恰恰是清楚:欧盟不是美国,也没法被简单归类为“西方阵营”。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不回应,不等于不在乎,中国已明确表示,希望欧方慎重处理贸易摩擦,“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这句话讲得柔,背景火药味十足。

冯德莱恩访华之后,德国媒体纷纷刊文分析,认为此次中欧峰会并未“解决结构性问题”,而是“试探性质强、实际进展有限”。

这话虽然听着失望,也说明一件事:欧洲舆论并未因冯德莱恩此行感到鼓舞。

这趟北京之行,像是向美中之间扔出的一张模糊通行证,可问题是——这证谁会认?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不是转折,是推门的一只手

冯德莱恩说中欧到了“转折点”,这话到底管不管用?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经把门把手碰了一下。

门开不开,在中方;门后要不要进去,是欧盟自己得决定。

这场会谈背后,更深的矛盾是:欧盟想让中国“像他们那样开放”,中国对这套标准根本没认同感。

比如,中国在电动汽车出口方面的成功,在欧洲被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

而欧盟自己的农业补贴、清洁能源国家干预,却又被称作“支持可持续发展”。

逻辑双标,谁都看得出。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中国外交部也好,商务部也好,这两年在应对欧盟调查时的姿态都不再回避,而是正面回应、数据说话、该申诉就申诉、该反制就反制。

我认为,中国对待欧盟的态度已经从“交朋友”变成了“谈规则”。以前靠情感沟通,现在拼的是利益算账。

那美国怎么看冯德莱恩这次访华?没有大规模报道,简要提及。

意思很明确:美国在观察,但不高兴。

这就对了,冯德莱恩那句“与美无关”,最刺激的,其实是美国。

冯德莱恩不是想挑衅,只是给美国看一眼:欧盟也有自己的算盘,也得顾自己的饭碗。

访华结束,冯德莱恩离开北京,从中国临走之前,她送给美方一句话

可这一眼,够不够让美方重新评估欧盟的立场?这就要看之后的行动了。

中欧之间,从来就不是温情脉脉的关系,这场交往,是一盘棋。

冯德莱恩这次访华,是在大棋局里落下的一子,轻飘飘的一句话,也许没掀起波澜,但它的震荡,不会止于此。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