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通报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2025-07-28 0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冯德莱恩刚踏出北京,就丢下了一句话,像是一记投向华盛顿的冷弹。
不来挑事,也没打算客气离开。
那句临别的表达,被不少人解读成了信号,问题是——这信号,到底传给谁的?
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同日访华,只待了一天。
很多人只盯着“中欧峰会”,这次会谈背后的时间点更值得琢磨。
中美关系刚经历一轮紧张,美国在对华芯片限制、跨国产业链转移等问题上不断加压。
就在这个档口,欧盟高层集体出现在北京,而且只谈中国,这就微妙了。
冯德莱恩在公开场合说:“欧盟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和我们与美国的关系没有关联”,翻译得非常克制,原意却一点不含糊。
她没说这话是给美国听的,也没否认有人在揣测她的立场。
我觉得这句乍听像在中美间骑墙,实则是刻意划界,欧盟不愿意被美国拽着走,却又不想正面对抗,只能靠这种模糊表达给自己腾挪的空间,这是欧洲的现实。
欧洲和中国的现实,是双边贸易年年攀高,即便有调查、有限制、有关税威胁,该合作的还在合作。
对中国,欧盟最关注的还是电动汽车、稀土和关税公平问题;
对美国,欧盟却不得不担心其制造业回流政策冲击自身。
那冯德莱恩临走前这句话,到底值几个钱?
中方并未批判,也未追问,保持克制,给足对方体面,等她回去自己解释。
但冯德莱恩这种立场表态,说白了就一句话:欧盟不想做中美角力的夹心饼干,可夹心这种位置,并不是你说不想就能不做的。
你真能做到“中立”吗?美国会信你?中国会信你?
从北京机场离开前,冯德莱恩又在记者会留下一段表态,这次,她没再讲“合作”了,而是点明“中欧到了一个转折点”。
什么叫转折?不是抱怨问题太多,而是话已经说不下去了。
她在记者会上抛出几件事:中国市场进入壁垒,欧洲对等竞争的机会少,绿色补贴政策不对称,以及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担忧。
说得句句在理,但都不是新话,真正新的是,她说这些问题已经到了“要变”的时候。
我认为这才是冯德莱恩此行的主旨——不是缓和,不是发难,而是告知:“我们准备转身了。”
你说这不是威胁?不,这是一种结构性调整的铺垫。
冯德莱恩一边否认脱钩,一边递出政策清单,一边暗示变化窗口即将关闭。
她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敲桌子,内容摆得很清楚:欧盟想要一个“更新的稀土供应机制”,要保障自身战略安全。
这话,中国怎么听?美国怎么听?
中国听出其中的“不信任”,但不急着反驳,反而回应说欢迎公平竞争、扩大双向开放,中欧“彼此是机遇,不是威胁”。
这话摆出来,很显然是在给台阶,也是在争夺话语权。
而美国呢?我猜,美国更关注的是冯德莱恩这次是否“越界”了。
你来中国谈合作、谈转折,可美国那边的通胀削减法案刚刚落地,正推新一轮制造业补贴,欧洲跟中国走得近了,美国当然不舒服。
冯德莱恩知道这一点,所以才说“与美国无关”,可这句否认,其实更像是一种故意的“挑明”:
她不是没想到美国会不高兴,而是想让美国知道,她想留有余地。
中欧关系的问题不在口头,真正的矛盾在于,欧洲想要产业安全,却又离不开中国制造。
中国想要市场通道,欧洲不断喊“产能过剩”,双方都清楚,矛盾长期存在,不可能一刀切。
那这次会谈的气氛怎样?
从图文报道来看,冯德莱恩在会场神情认真,没有外交微笑,更多是业务型态度。
中方同样并未刻意亲切,双方互动属于“实事求是型”。
我觉得,这种冷处理正好符合现实状态:该说的说,该谈的谈,不要抱幻想。
冯德莱恩这次没带大单,也没签新协定,却带回了中国的信号:愿意谈、愿意合作,要平等。
她留在北京的那句“与美无关”,看起来轻,听起来软,可放在中美欧三边结构里,却可能是一次方向提示。
不是拍桌子走人,是轻轻敲了敲门,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冯德莱恩刚走,中国外交部当天就发布会谈内容摘要,措辞谨慎、信息量大。
中方说了几点:欢迎合作、坚持互利、反对脱钩、推动公平,这些都是标准表达,没什么意外。
有一句话被单独拎出来强调:欧方应“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我注意到冯德莱恩这次没在公开场合提,也没讲人权,中方还是专门敲了下这个点,说明过去欧方在这方面踩线太多。
我们并不否认欧盟是重要伙伴,但它不愿再做“被审查”的对象。
会后发布的新闻稿明确强调:“欧方应反对单边主义、经济胁迫”,这两个词,翻译出来就是“你不要跟美国起哄”。
欧盟真能做到吗?
冯德莱恩在北京说得稳,可她的发言在布鲁塞尔并不总能代表全体欧盟成员的声音。
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表态一直相对温和;而立陶宛、捷克、荷兰等国强硬,不断搞小动作。
欧盟不是一个声音,更不是一张嘴,冯德莱恩回去以后,面临的将是欧盟自己的内部撕扯。
这就是欧洲问题的复杂性。
冯德莱恩现在推进的贸易调查、电动车反补贴审查,背后其实不是全体欧盟一致支持的行动。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多次明确反对调查,因为如果调查导致关税,中国反制第一个打的就是奔驰、宝马和大众。
谁担得起这个代价?没有人。
欧洲表面上强调“战略自主”,实际却陷入了“政策分裂”状态。
中国当然看得懂这一点,我相信,中国这次之所以不做过激反应,恰恰是清楚:欧盟不是美国,也没法被简单归类为“西方阵营”。
不回应,不等于不在乎,中国已明确表示,希望欧方慎重处理贸易摩擦,“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这句话讲得柔,背景火药味十足。
冯德莱恩访华之后,德国媒体纷纷刊文分析,认为此次中欧峰会并未“解决结构性问题”,而是“试探性质强、实际进展有限”。
这话虽然听着失望,也说明一件事:欧洲舆论并未因冯德莱恩此行感到鼓舞。
这趟北京之行,像是向美中之间扔出的一张模糊通行证,可问题是——这证谁会认?
冯德莱恩说中欧到了“转折点”,这话到底管不管用?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已经把门把手碰了一下。
门开不开,在中方;门后要不要进去,是欧盟自己得决定。
这场会谈背后,更深的矛盾是:欧盟想让中国“像他们那样开放”,中国对这套标准根本没认同感。
比如,中国在电动汽车出口方面的成功,在欧洲被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
而欧盟自己的农业补贴、清洁能源国家干预,却又被称作“支持可持续发展”。
逻辑双标,谁都看得出。
中国外交部也好,商务部也好,这两年在应对欧盟调查时的姿态都不再回避,而是正面回应、数据说话、该申诉就申诉、该反制就反制。
我认为,中国对待欧盟的态度已经从“交朋友”变成了“谈规则”。以前靠情感沟通,现在拼的是利益算账。
那美国怎么看冯德莱恩这次访华?没有大规模报道,简要提及。
意思很明确:美国在观察,但不高兴。
这就对了,冯德莱恩那句“与美无关”,最刺激的,其实是美国。
冯德莱恩不是想挑衅,只是给美国看一眼:欧盟也有自己的算盘,也得顾自己的饭碗。
可这一眼,够不够让美方重新评估欧盟的立场?这就要看之后的行动了。
中欧之间,从来就不是温情脉脉的关系,这场交往,是一盘棋。
冯德莱恩这次访华,是在大棋局里落下的一子,轻飘飘的一句话,也许没掀起波澜,但它的震荡,不会止于此。
相关文章
情况通报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2025-07-28 0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7月27日19时13分在渤海海域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4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8.49度,东经119.39度,距海岸线最近...
2025-07-28 0
特朗普那张总能搅动风云的嘴,又开始对中国吹暖风,一会儿暗示要带着科技巨头访华,一会儿又摆出“非常友善”的姿态,仿佛中美关系的冰河期一夜之间就要过去。当...
2025-07-28 0
巴拉圭总统培尼亚高调宣布“正为赖清德窜访铺红毯”,还扬言要捍卫与台湾地区68年的所谓“邦交”。这剧本像极了三年前立陶宛的作死操作。可惜培尼亚没想明白:...
2025-07-27 0
据澎湃新闻报道,美日那边又整出大动静了。前几天,两国高调宣布达成了个“历史性协议”,那叫一个欢天喜地。可谁能想到,这高兴劲儿还没持续3小时呢,坏消息就...
2025-07-27 0
港口静了。三个小时的时间,一切都停住了。水面有点动。三艘船就那样停着,不往前,也不往后。青岛港,没有平时那些响声。风从海上吹来。码头空了。原本这里会很...
2025-07-27 0
最近,泰国和柬埔寨之间的军事冲突愈演愈烈,在中方公开强调绝不会出一兵一枪后,特朗普突然出手了。26日,解放军代表与泰国外交官会晤时表明了中方立场:自泰...
2025-07-27 1
文|徐 来编辑|徐 来冯德莱恩刚踏出北京,就丢下了一句话,像是一记投向华盛顿的冷弹。不来挑事,也没打算客气离开。那句临别的表达,被不少人解读成了信号,...
2025-07-27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