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孩子突然“好了”,难道是哄的?

抖音热门 2025年07月17日 14:01 1 admin

去年2025年4月北京,一个平平常常的春天。可对初中生小杰家来说,那阵子可真不算太平。小杰才14岁刚上初二,以前那可是个活蹦乱跳的小太阳,怎么突然就蔫儿了?沉默得像块石头,天天把自己关屋里,作业拖到最后一刻,成绩“咻”地往下掉。最吓人的是他嘴里老念叨“活着真累”、“我啥也干不好”,听得他爸妈心都揪紧了。

孩子突然“好了”,难道是哄的?

去医院一查中度抑郁症。开了药起初好像管点用,小杰安静了些。可没过多久,爸妈发现不对劲了:这药没让儿子变好,反而更“玻璃心”了,芝麻大点事儿能哭得稀里哗啦,遇到点坎儿比以前还躲得快。最要命的是药一断,情绪那叫一个“坐过山车”,忽高忽低吓人得很。

小杰爸妈心里那个急啊,像热锅上的蚂蚁。也是巧他们偶然听了一场心理讲座,主讲的是个有三十多年经验的老专家。专家没讲大道理,先讲了个挺有意思的实验:把跳蚤放在玻璃罐里没盖子,它噌噌几下就跳出来了。后来给罐口加个盖子,每次跳蚤往上跳都“砰”地撞到盖子。过段时间就算把盖子拿掉,这跳蚤也跳不出原来的高度了,习惯了失败把自己给框住了。

孩子突然“好了”,难道是哄的?

专家说:“抑郁症啊,就像那个无形的盖子,药物顶多帮你挡几下撞击,但跳蚤自己得重新相信自己能跳高啊!”

这话像一道光,照进了小杰爸妈心里。他们开始琢磨,是不是光靠药不行,得从“根儿”上帮孩子把这盖子掀了?于是他们决定试试,先从“话”开始变。

以前吧小杰一说不开心,他们可能就急:“想开点!”“这有啥难的!”现在可不一样了。看见儿子情绪低落,妈妈会轻轻拍拍他:“儿子我看你最近确实挺不容易的,心里肯定堵得慌吧?” 这话听着不像在说教倒像在问:“嘿,你还好吗?我看见你的难受了。”

孩子突然“好了”,难道是哄的?

要是小杰抱怨自己啥也干不好,爸爸会蹲下来,跟他对视着说:“这次没做好没关系。你看上次你搭的那个模型多酷!每个人都会遇到难搞的事儿,重要的是咱们没被它打倒对吧?” 这话里没指责,全是“你行的”信号。

他们还学着夸具体事儿。以前可能就是“你真棒”,现在会变成:“今天你主动跟同学说了话,虽然声音小,但那是进步啊!”“你画的那棵歪脖子树,虽然不像课本上的,但特别有想象力!” 这些话像小石子,扔进小杰心里,总能溅起点回应的涟漪。

孩子突然“好了”,难道是哄的?

他们还鼓励小杰画画听音乐,甚至只是发呆。反正就是让他找到点能让自己“活过来”的事儿,甭管画得像啥,唱得跑不跑调,只要他愿意动就成。这不就像专家说的,得让孩子自己找到重新“跳跃”的支点。

当然他们也没完全扔了药,还是遵医嘱吃着。但心态变了不再觉得药是万能的。他们还看了些书,比如那本《情绪自救》,里面教了不少实在管用的法子,像啥“观息法”,就是静静感受自己的呼吸,让心静下来;《战胜抑郁》那本,他们一家三口还讨论过,怎么把觉得自己“不行”的想法,变成“我正在努力变好”的动力。

孩子突然“好了”,难道是哄的?

就这么着小杰的情况真的慢慢好转了。不是一下子“豁然开朗”,而是像阴天里,云层一点点散开,能透进光来了。他开始愿意跟爸妈聊聊学校的事,偶尔还会咧嘴笑一下。他后来在日记里写了这么一句:“原来我不是‘坏掉了’,只是迷路了。爸妈的话,就像黑夜里晃动的手电光,不亮但能指个道儿。”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不就是多说两句好话吗?有这么神?嘿还真不一定“神”,但绝对“灵”。想想看孩子心里堵得慌的时候,你跟他硬碰硬,或者干脆无视,那不是火上浇油吗?可你要是蹲下来,用他能听进去的话,告诉他“我懂你”、“别怕”、“咱慢慢来”,那效果可能比啥都强。

孩子突然“好了”,难道是哄的?

养育一个正在经历心理阴霾的孩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咱当爹妈的,谁也不是天生就会这套。需要的是咱自己先别慌了神,愿意学愿意调整,愿意把那些温暖、肯定充满耐心的“废话”,当成每天的“必修课”。记住那句老话:“良言一句三冬暖”。你今天说的每一句带着温度的话,都可能是在孩子心里,悄悄埋下一颗走出阴霾的种子。

黑暗最浓那会儿,说不定恰恰就是黎明前最后的挣扎呢?别急多给孩子点时间,多给自己点信心。你今天播下的那点“光”,说不定哪天就“噌”地一下,照亮一大片呢!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