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已有传言,但人们仍怀希望。“大家都很难过,都以为杨先生能挺过去。我觉得是很突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0月18日中午,消...
2025-10-21 1
——北京陈炜律师致每一位正在黑暗中前行的朋友
亲爱的冤友们: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冤假错案的律师,我深知你们经历的不仅是法律上的不公,更是对自我价值、社会信任乃至生存意义的摧毁。你们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世界如此不公?”这些质问背后,是深深的无力感与自我怀疑。但我想告诉你们:冤屈不会定义你,如何回应冤屈才会。以下我结合多年的观察和实践,给大家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体会。
一、正视创伤:走出“受害者心态”的牢笼
当灾难降临,人本能会陷入“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的思维循环。这种“受害者心态”虽能短暂换取同情,但长期会侵蚀行动力,让人困在自怜中无法前行。
行动建议:
1. 觉察并命名情绪承认自己的愤怒、委屈是合理的,但不要与之认同。例如,每天用10分钟写下“我现在感到,是因为”,通过客观记录剥离情绪与自我身份。
2. 转换叙事视角将“我是受害者”改为“我是幸存者”。比如,从“他们毁了我的人生”转变为“我经历了不公,但我仍在寻找出路”。语言的重构能悄然改变心态。
3. 设定“情绪窗口期”允许自己每天有固定时间(如20分钟)宣泄情绪,时间一到立即转移注意力去做具体的事(如散步、整理房间),避免陷入无休止的反刍。
二、重建内心力量:从自我负责到认知升级
法律维权之路漫长,若内心无力,即使胜诉也难以重启人生。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脆弱,而是在脆弱中依然选择行动。
行动建议:
1. 从小事开始负责每天完成一件可控的事(如做一顿饭、读完一章书),逐步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自我负责是摆脱受害者心态的核心。
2. 批判性审视过去问自己:“如果我的朋友遭遇同样的事,我会如何帮他分析?”通过跳脱自身视角,更理性地看待案件漏洞与资源缺口。
3. 学习“课题分离”原则区分“我能控制的事”(如收集新证据)和“他人/环境的事”(如司法效率)。集中精力于前者,而非为后者焦虑。
三、法律行动指南:用策略性维权替代被动等待
冤假错案的平反需法律手段,但策略比盲目申诉更重要。许多当事人因急于翻案而忽视程序规则,反而错失良机。
行动建议:
1. 系统整理证据链
- 调取原始案卷:通过律师或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查阅、复制全部案卷材料。
- 寻找新证据:如时间证人或技术鉴定(如笔迹、DNA),注意申诉时效(通常为裁判生效后2年内)。
2. 善用监督机制
- 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若发现侦查阶段存在刑讯逼供、伪造证据等线索,可要求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 申请公开听证:通过司法公开制度(如裁判文书网、庭审直播)推动案件关注度。
3. 构建专业支持网络
- 联合关注冤错案的律师协会、高校法律诊所;
- 参考类似平反案例(如张氏叔侄案)的策略,避免重复错误。
四、社会支持系统:让孤独者找到同盟
法律斗争需要资源,心理重建需要共鸣。孤立无援是许多受害者难以坚持的主因。
行动建议:
1. 有选择地倾诉向信任的亲友明确需求:“我需要你听我说10分钟,不用建议,只需点头”。避免反复向无效人群倾诉而消耗能量。
2. 加入正向社群参与冤错案受害者支持团体(如“星星港”心理互助小组),或线上社区(如法律论坛)。帮助他人维权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3. 主动链接专业心理资源通过公益组织申请免费心理咨询,尝试认知行为疗法(CBT)或眼动脱敏(EMDR)处理创伤后应激反应。
五、长期成长:从幸存者到强者
冤屈可能永远改变人生轨迹,但未必是向下坠落。历史上许多实现逆袭者,恰恰将创伤转化为重生的契机。
行动建议:
1. 打造“反脆弱”能力学习法律、心理学等知识,成为民间“专家”;或培养写作、自媒体等技能,将经历转化为助人资源。
2. 经济独立奠基尊严即使案件未结,也要尝试兼职、远程工作(如数据标注、文案撰写),减少生存焦虑对维权决策的干扰。
3. 定义新的人生意义如福建念斌案当事人后投身公益律师队伍。当个人痛苦与更大社会价值连接,绝望感会转化为使命感。
战友们,法律上的清白固然重要,但生命的尊严不止于一份无罪判决。当你从祈求公正变为捍卫公正,从等待拯救成为自己的灯塔,强者人格便已诞生。这条路不易,但你看:那些曾以为无法逾越的黑暗,终会在你一步步前行中褪色。
北京陈律师
2025年10月20日
相关文章
前一天已有传言,但人们仍怀希望。“大家都很难过,都以为杨先生能挺过去。我觉得是很突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0月18日中午,消...
2025-10-21 1
众鑫股份公告,加拿大边境服务署与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于当地时间10月15日对原产于或出口自中国的热成型模制纤维餐具涉嫌倾销和补贴的行为启动调查。该案件的...
2025-10-21 1
103岁杨振宁走了!清华园"归根居"藏深情,与中大缘牵半世纪太动人刚刷到新闻,10月18号那天,103岁的杨振宁先生在北京没了。这位拿过诺贝尔奖的大科...
2025-10-21 1
最近有一篇报纸上的采访,大家又看到了郭晶晶。她以前是跳水最厉害的冠军,被称为“跳水女皇”。在整个采访里,她一个字也没提全红婵的名字,可说出来的话,一句...
2025-10-21 0
她一句“你跟别人不一样”,背后藏着多少没说完的喜欢? 很多哥们听见这句话,只觉得被夸得轻飘飘,转头就忘。其实人家已经把底牌亮了一半:在她眼里,你不是路...
2025-10-21 1
与杨振宁在一起二十多年的翁帆在10月19日,发布了一篇文章悼念自己的丈夫,令无数人感叹!在翁帆发布的文章里,从字里面都能感觉到面对丈夫去世的伤心和悲痛...
2025-10-21 1
——北京陈炜律师致每一位正在黑暗中前行的朋友亲爱的冤友们: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冤假错案的律师,我深知你们经历的不仅是法律上的不公,更是对自我价值、社会信任...
2025-10-21 1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编辑|小娄之前提到央视主持人李梓萌,很多人...
2025-10-21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