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吃:吃3样1、豆腐鲫鱼汤2、板栗鸡翅3、糖醋里脊肉二、不出:晚上不出门闲逛三、不坐:不坐石墩子四、要补:适当进补...
2025-10-21 0
很多人一提原始社会,脑子里默认就是男的扛大旗、女的靠边站。
但分子遗传学的研究里有个发现,欧亚大陆老早以前其实是母系社会的天下,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苗头了,到新石器时代(大概1万年前到7000年前)更是到了顶峰。
那时候的社会跟现在比,简直是另一种“自由画风”。
母系社会的核心逻辑特简单,就是“认妈不认爹”的血缘体系,孩子从妈肚子里出来,母子、母女关系一眼就能看明白。
顺着妈这边的血缘捋,谁是姐妹、谁是大姨小姨、谁是舅舅,都清清楚楚,这种明确的亲缘关系,直接成了部落职责分配的“天然规矩”。
年纪大的女性根据血缘远近安排谁带娃、谁管后勤,年轻女性长大后也知道该照顾哪些长辈。
有人负责采野果、做工具,有人负责搭草棚,整个部落就像个超大的“女人互助团”,秩序好得很。
那时候的男性呢?更像“流动的打工人”,不是他们不想固定待在一个部落,是基因演化出了个特点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没兴趣,这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
所以部落里的男孩一成年,就得离开家,跟其他男生组队去打猎。
他们不用争什么社会地位,也不用绑定固定伴侣,只要能带回足够的猎物,就能在不同部落换得跟异性交配的机会。
这种模式放现在看还挺合理的,“性资源”没那么多限制,女性不属于任何男性,男性也不用忠于谁,族群的基因多样性反而有了保障。
小娃娃也安全,女人们一起照顾,不用担心没人管。
部落里也没私有财产,更没权力斗争,大家靠分工过日子,就连男性的“体力优势”,也只是用来帮部落打猎,不是用来夺权的资本。
本来想,母系社会这么顺,应该能一直延续下去,但后来发现,一场关于“吃饭”的变革,悄悄埋下了变数。
这场变革就是农业的出现,很多人觉得农业是原始人主动选的,其实一开始是“没办法的选择”。
12000年前,冰河期结束了,地球地轴摆了摆,气候变得又暖又潮,有些地方的野生谷物开始扎堆长。
每年路过这些区域,原始人发现,简单除个草、护着幼苗,来年就能多收不少谷物。
于是有些部落开始不挪窝了,选择“定居”,女性本来就负责采集,守着谷物自然成了她们的活。
她们全年待在农田旁边,赶害虫、驱鸟,农业就这么从“采集的延伸”里慢慢发展起来。
这时候母系社会其实还在顶峰,农业带来了稳定的食物,部落人口也多了。
男性还是靠打猎补蛋白质,打猎小队依旧“流动”,女人们靠“组织优势”也就是明确的血缘分工压着男性的“体力优势”,看起来没什么变化,但谁能想到,气候再一变,这平衡就彻底破了。
9000年前,地球地轴摆到极限又往回调,气候开始变冷、变干,农作物收成一下就掉下来了。
可这时候部落人口已经涨了不少,“粮食不够吃”成了要命的问题。
要活下去,就得开新的耕地,可开荒需要重体力劳动,女性根本扛不住。
为啥女性扛不住?因为人类直立行走后,大脑变大,骨盆就变窄了,这是女性生育构造的限制,体力远不如男性。
母系社会第一次遇上了“劳动力危机”,必须让男性留下来帮忙。
但让谁留下来呢?外来的打猎小队不行,他们跟部落没血缘关系,融不进分工体系,一堆人聚在部落里反而像“定时炸弹”雄性动物常有杀婴的本能,风险太高,无奈之下,部落只能选自己养大的男孩。
这些男孩本来成年就得走,可那时候外面猎物少了,打猎竞争也激烈,失败了可能被其他猎手杀死,加上部落确实需要人,他们就留在了族群里。
这些人有血缘身份,是姐妹的兄弟、外甥的舅舅,大家叫他们“舅舅党”。
他们不会对近亲产生性欲,还对部落有感情,很快就成了开荒、保卫部落的主力。
“舅舅党”一留下,权力平衡就开始变了,气候越来越冷,野外的大型动物因为人类捕猎和环境变化,死了不少3万年内地球大型陆生动物经历过一次“人为浩劫”,打猎小队慢慢没了活路,更多男性留在部落种庄稼。
“舅舅党”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开荒、护部落,还开始参与部落决策,原本边缘的地位慢慢往核心靠。
更关键的变化藏在“性与传承”里,“舅舅党”虽然留在部落,但因为“近亲无性欲”,没法跟同部落女性交配,繁衍成了难题。
那时候母系社会也出现了“阶级固化”,底层女性没跟上“拼妈”的节奏,成了边缘人。
加上战乱,有些部落没了,流浪女性也多了起来,“舅舅党”就开始收留这些外来女性,作为自己的性对象。
这些外来女性没有部落血缘,没法从女人们的互助团里分到物资,只能完全靠“舅舅党”活,部落里第一次出现了“男性供养女性”的绑定关系。
一开始还是“没固定对象”的状态,但时间长了,男性通过孩子的长相,慢慢能认出“可能是自己的娃”。
更何况,农业时代的孩子五六岁就能帮着干活,“劳动力”成了隐性的“财产”。
这些孩子慢慢成了“舅舅党”的“私有劳动力”,有了“财产”,就绕不开“传承”的问题,母系社会的传承很简单,妈传给女儿,血缘清楚。
可“舅舅党”有了权力和多余财产后,传给谁呢?连自己的孩子都认不全,肯定会引发内斗。
很显然,有权有势的男性开始“反本能”操作控制自己的性行为,只跟固定女性亲近,同时不让这些女性跟其他男性接触。
“贞洁”的概念,就这么诞生了,通过控制女性的性行为,男性终于能明确“自己的孩子”,权力和财产有了清晰的传承对象。
一开始可能传男也传女,但农业越来越重要,女性要嫁去其他部落联姻,离开后也不影响耕地,慢慢就没了继承权,“传子不传女”成了主流,后来还发展出了“嫡长子继承制”。
从“舅舅党”留下,到“绑定女性”,再到“贞洁概念”和“父系传承”,父权社会在6000年前到4000年前,一步步取代了母系社会。
搞不清你们发现没,这不是“男性夺权”的阴谋,是气候变冷、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凑在一起,逼出来的“生存选择”。
回头看这场转型,能发现一个挺残酷的真相:人类的道德、制度、文化,本质上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没有什么“天经地义”。
母系社会的“自由”,是适应“打猎采集+小规模农业”的结果;父权社会的“规矩”,是适应“大规模农业+财产传承”的结果。
就连男性的“父爱”,也不是天生的,是父权社会的“规训”让男性承担起育儿责任,再通过后天跟孩子的互动,慢慢有了亲情。
男性看似“掌权”,其实也被“丈夫”“父亲”的身份绑着,得没完没了地找资源,守着家,没了母系社会时“流动打猎”的自由。
如此看来,我们现在不用回到母系社会,因为时代变了,经济不再靠农业,女性也能参与所有生产活动,“体力优势”不再是权力的基础,“私有财产传承”也不用靠“控制女性”来保障。
所以父权社会催生的“贞洁枷锁”“性别分工”正在慢慢消失,我们正在走向更平等的社会形态。
当然,这些推测也未必全对,毕竟史前没有文字,我们只能靠碎片证据拼过往。
但它给我们一个启示:看任何社会制度,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没有“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只有“是否适应”。
而现在的我们,正在用自己的选择,写着人类社会的下一段历史。
相关文章
一、要吃:吃3样1、豆腐鲫鱼汤2、板栗鸡翅3、糖醋里脊肉二、不出:晚上不出门闲逛三、不坐:不坐石墩子四、要补:适当进补...
2025-10-21 0
又到了乌镇戏剧节,热闹上演的季节!这几天,古镇“含星量”极高,明星比隐藏在各处的NPC还多。一场热火朝天的长街宴,都能吃出颁奖礼晚宴的阵势。娱乐圈的饭...
2025-10-21 0
很多人一提原始社会,脑子里默认就是男的扛大旗、女的靠边站。但分子遗传学的研究里有个发现,欧亚大陆老早以前其实是母系社会的天下,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苗头了...
2025-10-21 2
10月18日,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物理学巨擘杨振宁先生去世了,享年103岁。消息传出后,令人心痛,各界人士纷纷发文悼念。杨振宁妻子翁帆的悼文...
2025-10-21 1
她突然把目标写在海报上了 三金全要。央媒同天齐声官宣。传了五个月的风声一夜散。你没看错 这是结果先给你看。这次复出不挑小场,全红婵直接把首站定在11月...
2025-10-21 1
103岁的诺奖得主杨振宁在北京辞世,翌日翁帆在《光明日报》悼文中翻译《九十抒怀》,一句“他走得欣慰”让人落泪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一楼设了缅怀室,...
2025-10-21 1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十四五”时期,...
2025-10-21 1
“十天瘦五斤? 我妈跳了二十年广场舞都没这速度! ” 北京协和医院刚把55岁李阿姨的减肥日记挂进门诊大屏:10天掉秤4.8斤,血压从150降到12...
2025-10-21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