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那一夜的大雨已经过去数天。转移到安置点的老人们每天都在问,“二华回来了吗?”二华是尹春燕的小名,虽已51岁,但村里的老人们依然习惯这样叫她。数天前...
2025-08-07 0
驻扎上海20年、员工规模近10万的昌硕科技代工厂宣布整体迁离,这引发网友热议,“难道是第二个富士康”?
事实上,近年来,受美企制造业回流、中美关税大战影响,苹果、惠普、索尼等外企科技巨头接连被爆生产线迁离,国内不少代工工厂因此遭遇订单缩减,面临经营压力。
对此,有悲观观点认为“世界工厂将易主”、“数十万人养家糊口的饭碗没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二十年前,上海浦东,正是全球化春风吹拂下的一片热土。
昌硕科技带着上百亿的投资和最先进的流水线落地生根,很快,它就与苹果、惠普等国际巨头深度绑定。
凭借中国土地与劳动力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这座工厂飞速成长,年产值一度突破千亿大关,巅峰时期员工数量接近十万人,盈利能力在上海的企业榜单上常年位居前列。
那时候,从浦东的生产线上,几乎能闻到新手机出厂的味道,它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心脏之一,昼夜不息地跳动着,驱动着全球电子产品的脉搏。
然而,商业世界里哪有什么永恒的蜜月期?
当美国开始喊着“制造业回流”,舞动“脱钩断链”的大棒,苹果这位昔日最大的“金主”率先感知到风向转变。供应链的天平,开始悄无声息地向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倾斜。
据说,苹果在印度的产能已冲上15%,甚至规划在未来五年内与中国平分秋色。
对昌硕而言,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作为苹果最重要的组装伙伴之一,它最先感受到了透骨的寒意。
昔日八条日夜不休的生产线,如今被砍掉一半。过去,熟练的工人每天拧上千部手机的螺丝,工作超过十小时是常态,月薪轻松过万。
而今,许多工人每天工作不足五小时,到手的薪水常常只剩三千元。
工厂接不到订单,生产线大量闲置,招工更是早已停滞。最终,搬迁到成本更低的苏州昆山,成了一个无可奈何,却又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昌硕的离场,只是冰山一角。近年来,三星、戴尔这些外资巨头,也陆续把部分产能撤出中国。
这股风潮让很多人心头一紧: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难道要拱手让人?那些曾经靠一双手在流水线上养家糊口的千万劳动者,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有人悲观地指出,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散。2022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月薪已经逼近七千元,而东南亚工人,可能只有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
曾经吸引外资的廉价劳动力磁石,似乎正在失去魔力,外媒也忙不迭地把印度和越南捧上新晋“淘金热土”的宝座。
但换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一次被时代推着走的迭代?
低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代工业,本就是国家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当一个经济体发展到某个阶段,产业升级,就成了绕不过去的坎儿。
如同官方反复提及的那样,只有把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培育出本土的龙头企业,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大潮中稳如磐石。
就在代工厂订单外流的喧嚣背后,另一股力量正悄然崛起。当富士康追随苹果的脚步在东南亚设厂时,华为、小米、荣耀等国产品牌迅速填补了国内市场空隙。
它们的代工订单,大量流向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比亚迪。如今的比亚迪,早已不仅是汽车制造商。
它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超越特斯拉,产品更是远销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它的电池和汽车配件业务,正逐步在新的产业链中,占据当年苹果供应链那样的核心地位。
更有意思的是,在富士康撤离郑州后,比亚迪迅速进驻,接盘了部分厂房和工人,开始了新的布局。这仿佛在低语:旧的齿轮停转了,但更强劲的新引擎,已然轰鸣。
改变不止步于此。中国正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这“新三样”上持续发力,仅仅四个月,这三项产品的出口额就超过了3500亿元。
除了这些重工业和高新制造,一些更尖端的领域也在突破壁垒。比如生物科技,过去某种用于延缓衰老的高科技成品,在国际市场动辄数万元一克,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
而今,凭借本土科研力量的突破,类似成果的生产成本骤降九成,不仅品质毫不逊色,甚至实现了技术反超。
这些曾被视为“小众奢侈品”的科技,借助电商平台迅速打开了巨大的市场,成了新中年群体餐桌上的常客,甚至在商业交流场合成了新式伴手礼。这背后,是全新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产业附加值。
从昌硕的无奈离场,到比亚迪的乘势进场,从流水线上重复拧动的螺丝钉,到实验室里不断迭代的分子式,一条清晰的产业转型路径正铺陈开来。
市场规律本就如此,没有什么是永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传统制造业外迁的阵痛无可避免,一批工人将面临职业生涯的严峻考验。
但长远看,这或许是中国制造摆脱路径依赖、攀登更高价值链的必由之路。
只是,这种宏大的叙事,对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而言,感受可能截然不同。
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了十年,青春全部献给工厂的工人,很难在一夜之间就转型为新能源电池工程师,或是生物科技研究员。产业的升级换代,必然伴随着对劳动力技能的重新洗牌。
当我们为华为、比亚迪、C919大飞机这些“国货之光”喝彩时,也必须正视转型期带来的结构性阵痛。美欧的围堵和限制,或许确实源于它们对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焦虑,但这并不能抚平所有转型的褶皱。
中国制造无疑将跨上新的台阶,可这条通往未来的路,究竟会如何抵达?那些被时代列车甩下的旧乘客,又该如何在风雨中找到新的渡口?
这,恐怕是比庆祝胜利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苹果上海最大代工厂生变 立讯精密或进驻昌硕科技部分厂房
2022年11月18日 19:51 财联社
相关文章
距离那一夜的大雨已经过去数天。转移到安置点的老人们每天都在问,“二华回来了吗?”二华是尹春燕的小名,虽已51岁,但村里的老人们依然习惯这样叫她。数天前...
2025-08-07 0
巴基斯坦陆军元帅穆尼尔前脚刚离开北京,后脚就收到中国大礼!8月2日,他在木尔坦基地亲手掀开直-10ME武装直升机的红盖头,现场实弹演示炮火轰鸣。这距离...
2025-08-07 0
2025年9月3日的阅兵式,是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80周年的大事儿,地点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官方早早宣布要办大型纪念活动,包括军...
2025-08-07 0
法图麦·李:星二代的成长与争议 身份背景与成长历程 法图麦·李作为已故央视名嘴李咏与导演哈文的独女,自出生起就备受关注。这位拥有回族名字(意为"真主...
2025-08-07 0
据和讯网报道,2025年上半年,长和集团如同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宣布要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在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2025-08-07 0
驻扎上海20年、员工规模近10万的昌硕科技代工厂宣布整体迁离,这引发网友热议,“难道是第二个富士康”?事实上,近年来,受美企制造业回流、中美关税大战影...
2025-08-07 1
美国和印度一场能源的博弈,最终变成了政治格局的改变,这次特朗普不再犹豫了,莫迪也终于翻脸了。就在八月初的时候美国关税铁拳落在印度头上,莫迪不再隐忍,反...
2025-08-07 1
8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教育部财务司司长刘玉光、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长许留庆介绍逐步推行免费学前...
2025-08-07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