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文章正文

给美国也不给中国?中企刚提出接盘,巴拿马突然出手,要给长和定罪!港口也要收回了?

热点资讯 2025年08月07日 21:11 1 cc

据和讯网报道,2025年上半年,长和集团如同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宣布要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在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这其中,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巴尔港,那可是重中之重。这两个港口,就像两颗闪耀的战略明珠,扼守着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咽喉要道。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6%的海运贸易都要从这儿经过,而中国商船的通行量更是占到了21%,是中国与拉美贸易往来的核心枢纽。如此关键的地理位置,就像兵家必争之地,中美两国自然都对其给予了高度关注。

给美国也不给中国?中企刚提出接盘,巴拿马突然出手,要给长和定罪!港口也要收回了?


李嘉诚(资料图)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事儿要陷入僵局的时候,剧情却出现了反转。2025年7月28日,长和集团宣布了一个新消息,终止与贝莱德的独家磋商,并且公开向中国内地战略投资者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加入财团。而这个邀请,主要就是冲着中远海运集团去的。中远海运集团作为央企,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持股不能低于30%,并且对巴拿马港口的运营决策要有否决权。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就在大家以为交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巴拿马政府却突然来了个“急转弯”。7月30日,巴拿马总审计长办公室像个不速之客,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矛头直指长和子公司巴拿马港口公司(PPC)。他们指控PPC在2021年续签25年特许经营合同时,没有遵循法定程序,要求判定这份合约违宪无效。这就好比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8月1日,巴拿马总统穆利诺也公开表态,如果法院支持诉讼,政府将通过“公私合营模式”接管港口,还强调新方案要确保运河的“中立性与安全性”。这表态来得太突然了,要知道,长和宣布引入中资才过去72小时,这时间点实在是太“巧合”了,很难不让人怀疑背后有其他势力在推动。

面对巴拿马政府的这一指控,长和旗下的PPC也没坐以待毙。他们发表声明,详细列出了自1997年运营以来为巴拿马做出的贡献。创造了2.5万个就业岗位,累计投资超过17亿美元,远超合约要求,而且2020年的审计也确认了合规性。从这些数据来看,长和集团确实为巴拿马的发展出了不少力。但现在,巴拿马政府抓住“程序正义”这一点不放,让长和陷入了困境。从法律层面看,可能会失去特许经营权;商业层面,要向贝莱德支付巨额违约金;政治层面,还得同时满足中美双方的监管要求。这三重压力,就像三座大山,压得长和喘不过气来,谈判空间也被大大压缩。

那么,巴拿马政府为啥要在这个时候出手呢?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美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通过外交渠道,像个幕后黑手一样,向巴拿马政府施压,暗示中资入股可能会威胁到运河的“西半球安全”。之前贝莱德财团就曾提议把巴拿马港口单独售予意大利企业,但实际上还是由美资通过股权链控制。不过这一招被中国监管层识破,没能成功。这次,美方就转而支持巴拿马政府直接介入。巴拿马作为一个依赖运河收入的小国,长期以来都受到美国地缘政治的影响。2025年以来,巴拿马已经终止了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这次在港口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也被外界视为是向美国送上的“投名状”,试图通过收回港口经营权,重新和美国的利益绑定,换取美国在安全和经济方面的支持。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中美之间的一场战略博弈。中方坚持中资必须拥有实质话语权,要求获取航道数据访问权和费率协商权,这是为了防止美国借港口控制中国的航运命脉。而美方则通过各种手段,试图通过“盟友国家主权行动”来间接达成控制目标,避免和中国发生正面冲突。在这场博弈中,双方在伦敦经贸会谈、稀土出口配额调整等议题上的互动,都能反映出巴拿马港口交易的重要性。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笔商业交易,更是一个“非传统安全战场”。

给美国也不给中国?中企刚提出接盘,巴拿马突然出手,要给长和定罪!港口也要收回了?


巴拿马运河(资料图)

这场围绕巴拿马运河港口的争斗,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国来说,如果巴拿马成功收回港口,可能会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的投资信心。像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关键节点,都可能面临类似的审查风险。不过,中国也早有准备,已经启动了备选方案。比如和巴西签署的“两洋铁路”备忘录,未来可以通过钱凯港打通美洲贸易新通道,降低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

对于长和集团来说,如果失去巴拿马港口,那228亿美元的全球交易计划很可能就会泡汤。不仅要承担高额违约金,还可能被贴上“政治风险企业”的标签,这对其在欧洲、东南亚港口的运营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巴拿马政府呢,这种做法也可能损害自身的商业信誉。其“公私合营”模式因为没有明确中资的参与空间,被指责是“变相向美资让渡利益”,这对其长期吸引外资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从全球层面看,这次事件也暴露了“关键航道主权”与“商业运营权”之间的深层矛盾。这也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跨国基础设施交易中的安全审查标准。未来,可能会催生一种“多方共治”的投资范式,就是东道国、母国和运营方通过合理的股权分配、否决权设计等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这也能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风险防控的参考。

面对目前的困境,破局之路又在哪里呢?从司法程序来看,巴拿马最高法院的诉讼预计会持续数月,这期间长和集团可以通过提交合规证据、引入国际仲裁机构等方式,争取一线生机。同时,如果中远海运能和贝莱德、地中海航运形成“45%-30%-25%”这样的三方持股结构,或许能满足巴拿马政府对“中立性”的诉求,为事情的解决提供一个转机。

在中美战略层面,随着两国在经贸、气候等领域合作的回暖,双方也有可能在港口交易上达成“有限共识”。中资获得运营监督权,美资保留部分经济权益,巴拿马以“主权国家”身份主导合营框架,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为全面对抗。

给美国也不给中国?中企刚提出接盘,巴拿马突然出手,要给长和定罪!港口也要收回了?


巴拿马运河(资料图)

此外,这次事件也给全球港口投资带来了新的启示。中企在海外基建投资中,必须强化“风险对冲”机制。比如要求东道国政府出具合规承诺,在合同中嵌入争端解决条款,同时联合多国资本来分散政治风险,把商业利益和地缘安全纳入统一的评估体系。

总之,巴拿马运河港口之争,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中美海权竞争以及小国在地缘政治中的艰难权衡。当商业合同被政治因素干扰,当市场规则遭遇主权博弈,如何在“安全”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成了全球产业链重构时代必须面对的难题。长和的困境、巴拿马的摇摆、中美的角力,共同描绘出一幅复杂的跨国投资图景。而最终的破局之道,或许就藏在对“多方共赢”的不断探索之中。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场“港口风云”最终会走向何方。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