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20日 00:43 1 cc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文|撒胡

编辑|撒胡


最近,由于高市早苗的不断拱火,使得中日两国的关系愈发恶劣,日本街头甚至出现了一些针对中国公民的犯罪案件。

面对这种不安形势,我国文旅部门公开建议大家不要去日本,可还是有一些游客不听劝阻,而且他们给出的解释都出奇的相同,实在令人费解。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这些人为什么执意要去日本呢?

国家的善意提醒

北京的反应,可以说是雷厉风行,当挑衅言论一出,中方一系列动作迅速跟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逻辑闭环,这不是简单的抗议,而是一套组合拳。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首先,外交部门立刻发布了一则针对日本的安全提醒,这可不是空话,提醒里明确提到,近期在日本发生了一些针对中国公民的犯罪案件,其中一些案子至今悬而未决。

这一下子就把宏观的政治风险,拉到了普通人能切身感受到的安全层面,言下之意很清楚:现在去,可能真的不安全。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紧接着,文旅部门在11月16日也发出了通知,措辞虽然是建议,但“近期避免前往”这六个字的分量,谁都掂量得出来,这已经是从官方层面,给这趟旅途打上了一个“高风险”的标签。

为了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航司也极为配合地推出了便利政策,什么免费退票、免费改签,基本上把“机票早就买了,不去浪费”这种最常见的理由给堵死了。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你看,从政治表态,到安全预警,再到实际的便利措施,国家把能做的都做了,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公民,更是希望大家能读懂信号,和国家站在一起,共同表达一种态度,维护我们的立场和尊严。

无知的言论

然而,这套苦心设计的逻辑闭环,似乎在很多人那里断开了,在机场、在景点,那些络绎不绝的身影,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为什么警告拦不住出行的脚步?那些游客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却又惊人地相似,像一个精心排练过的万花筒。

有人直言不讳:“我知道国家发了提醒,但我没理会。”这话听着刺耳,却是部分人的真实心态,最常见的借口,就是“机票老早就订好了,改不了”。尽管航司已经提供了免费通道,但这个理由依然被高频使用,成了一块方便的挡箭牌。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还有人计划得更“长远”,有位游客就说,自己打算以后长期在日本居住,所以这种短期的安全提醒,感觉和自己关系不大,这种心态,已经不是简单的旅行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规划眼前的风波彻底切割。

当然,更普遍的一种心态,是把政治和旅游彻底分开,很多人觉得,政府之间有矛盾,那是国家大事,和我一个普通人出来吃碗拉面、买点东西有什么关系?这种“政治归政治,生活归生活”的想法,在年轻人中尤其普遍。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不得不承认,日本的流行文化,像动漫、游戏,确实深度影响了一代人,对他们来说,日本是一个文化符号,而不是一个地缘政治的对手。

因此,他们对政治议题天生就不太敏感,官方的严肃警告,在他们眼里,可能跟手机里弹出的普通新闻推送没什么两样。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心态,源于对日本文化的一种崇拜感,觉得日本什么都好,干净、礼貌、发达。

在这种滤镜之下,他们对来自官方的警告,天然地带着一种怀疑,甚至觉得是小题大做,这种心态,往往伴随着一种被学者们称为“精致利己主义”的思维。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什么是精致利己主义?就是凡事以个人享乐和利益为最高准则,旅行计划泡汤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而国家尊严受损,则显得遥远而抽象。

在个人确定的损失和模糊的集体利益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还有人打出“个人自由”的大旗,认为去哪里旅游是自己的权利,不应该被所谓的“爱国”来道德绑架。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将金钱拱手送人

如果说,个人的选择仅仅影响自己,那或许还只是个价值观的问题,但当成千上万个这样的个体选择汇集在一起,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下,它的“外部效应”就会被急剧放大,最终形成一股意想不到的巨大反作用力。

首先是经济上的“输血”效应。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就在今年前三季度,赴日中国游客就为日本贡献了近7万亿日元的旅游收入,这笔巨款,被普遍认为是支撑日本在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关键力量之一。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钱花出去,听了个响,但这个响声,却可能变成未来的警报声,日本已经公开宣布,计划将其防卫预算提升到GDP的2%。这笔钱从哪里来?那近7万亿的旅游收入,很难说不会被挪用到军费扩张上。

这意味着,每一笔看似无害的消费,客观上都可能在为那个对我们虎视眈眈的邻居,添砖加瓦,磨刀擦枪。

比经济输血更麻烦的,是舆论上的“送弹药”,日本媒体对“中国游客无视警告赴日”的现象,进行了铺天盖地、甚至带着几分兴奋的报道。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他们乐于采访那些中国游客,比如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然后把他们的言论放大,用来构建一种叙事。

这种叙事的核心就是:“看,中国民众根本不认同他们政府的警告!”这成了日本右翼舆论场上的一场狂欢,被用来嘲讽中国官方的立场,营造出一种“民心与政府相悖”的假象。

这不仅仅是丢面子的问题,它在国际上严重削弱了我们外交警告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形象。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最终,这种现象会在政治上产生更深远的恶果,还记得当年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时,我们也曾发起过抵制,但后来怎么样了?外界和一些韩国媒体就曾讥讽我们的民间抵制是“三分钟热度”。

今天的场景,简直是历史的重演,这种民间反应,会让日本的右翼政客产生一种致命的误判,他们会得出结论:对中国采取强硬姿态,根本不会付出什么实质性的经济代价,因为总会有中国人来消费。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这种误判,会鼓励他们未来采取更冒险、更具挑衅性的策略,最终威胁到我们整个国家的战略安全环境。

每一个看似“自由”的个体选择,就这样汇聚起来,在客观上削弱了我们的外交立场,让国家在博弈中陷入被动。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给出的理由竟出奇一致

结语

这场赴日旅游的风波,与其说是一场外交事件的余波,不如说,它更像是对我们这个社会的一次深刻压力测试。

它赤裸裸地揭示出,在宏大的国家利益和具体的个人主义之间,一道清晰的裂痕已经出现,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天平,已经明显倾斜。

我们总说,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航母和高楼,更在于危机来临之时,国民所展现出的那种集体理性和立场自觉。

自由当然是宝贵的,但任何自由都不是没有边界的,当你的自由选择可能危及同胞的安全,可能损害国家的尊严时,这份自由就值得被重新审视。

很多人觉得,安稳的日子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我们能安心地刷手机、喝奶茶、规划假期,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为我们撑起的一片和平天空,这份安宁,来之不易。

公民的责任,不仅仅是遵纪守法、努力工作,更是在关键时刻,懂得不给对手“输血”,不给自己的国家“添乱”,个人安全,远比一次延迟的旅行更重要,民族的尊严,也远比一时的感官愉悦更值得珍视。

“没有国,哪有家”,这句话可能听起来有些老套,但它所揭示的,却是一个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真理。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