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项目在澳门银河综艺馆结束了男团半决赛的争夺。马龙、王楚钦领衔的北京男乒以3比0战胜广东队,率先挺进决赛,将与樊振东、...
2025-11-19 0
群星闪耀的世界文学天空,莎士比亚是一颗巨星。然而,有一个作家却力排众议,站出来向莎士比亚挑战,他就是托尔斯泰,世界文学星图中的另一颗耀眼巨星。在75岁高龄写的一篇论文中,他直言莎士比亚是个糟糕的作家,其作品毫无是处,浅薄啰唆,东拉西扯,将与情节无关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塞进剧本。莎士比亚的剧情都是拼凑而成,不合逻辑,人物性格是不可信的,人物语言也不是实际生活中的语言。
总之,莎士比亚既没有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也没有写人物对白的能力。
最让托尔斯泰鄙夷的是,莎士比亚对人生采取的是看透一切的态度,没有值得一提的思想或信念,不讲道德和世界观,对社会和宗教问题不感兴趣,将不公正的社会等级视作天经地义。托尔斯泰搞不明白,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人喜欢莎士比亚?他得出的结论是,全世界人都被欺骗了!
托尔斯泰是个关心社会的人,所以他批评莎士比亚不关心社会公正。但是,他的此番言论却遭到英国作家奥威尔的反驳,他认为托尔斯泰的论文是从道德而不是从审美出发。写出《1984》的奥威尔是一个参与实际政治的作家,因此,他对文学与政治的界限,应当比托尔斯泰理解得更加真确。奥威尔承认,按照托尔斯泰自身的逻辑,他的批评是有道理的,莎士比亚的确不讲角色的一贯性,他也不是一个思想家,就像大多数英国人一样,“虽然有行为准则却没有世界观”。
奥威尔这句话说明了英国人的性格与政治的关系,他觉得没有世界观的英国人没有什么不好。正如英国学者赫斯勒特所言:“我们都是哈姆莱特。”但这种性格特点正是托尔斯泰最反感莎士比亚的地方,作为俄罗斯精神的代表,他强调世界观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莎士比亚却总是对一切事物都兴致盎然,正如托尔斯泰所指责的:“一种对实际生活过程感到谈不上愉快而只是兴趣的倾向。”
这里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伟大文学作品的标准?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英国戏剧之父,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著有《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等。
撰文 | 景凯旋
莎士比亚表现的是
“自然的真实”
托尔斯泰采用的文学标准是生活的真实,是通过痛苦得到灵魂的提升,这也是托尔斯泰那个时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道德标准。比如,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伊里奇这个人物就发现自己活得不真实,所以他感到懊悔和痛苦。而在英国人看来,自然就是真实。如诗人约翰生所说,莎士比亚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诗人,是共同人性的真正儿女,他认识到有节制的情欲会导致幸福,而过度的情欲会导致灾难,其人物都是受普遍的感情和原则影响的结果,这些感情和原则能够震动所有人的心灵。
就是说,托尔斯泰强调的是个性化的人物性格,每个人物各有各的个性。而莎士比亚的剧作表现的都是普遍的人性,如慷慨或贪婪、英勇或怯懦、诚实或狡狯、节制或野心。这是一种类型化的性格分类,由莎士比亚开始,一直到奥斯丁,都是如此。正如学者特里林所说,奥斯丁阐明了真诚和粗俗的含义,在乔伊斯、普鲁斯特、纪德等作家的小说中,其人物仍然分别具有这种基本的性格。
另一位气质接近盎格鲁-撒克逊的德国大诗人歌德也说,他只想和莎士比亚生活在一起,莎士比亚是个美妙的万花筒,没有比他的人物更自然的了,歌德在这里用的词语是“自然的真实”。的确,莎士比亚对生活多样化的同情,恰恰是出于自然的人性。正如奥威尔所说,莎士比亚的剧作并非没有中心主题,如《麦克白》写野心,《奥赛罗》写嫉妒,《李尔王》写权欲和背叛,《哈姆莱特》写思想与行动的关系,等等。
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莎士比亚的类型化人物不可能写出生活的本质。但是,即以托尔斯泰着重批评的《李尔王》为例,描写一个人放弃了权力,就必然会遭到佞臣的背叛,这完全符合人性的表现。因此,托尔斯泰评价莎士比亚的作品“不自然”是站不住脚的。恰恰相反,莎士比亚几乎写尽了人类的各种自然性格,就人类生活的伟大主题而言,如果托尔斯泰阐述的是历史的作用,那么莎士比亚表现的就是自然的真实。
描绘莎士比亚多部戏剧场景和人物的画作。
“行动还是不行动?”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拿《哈姆莱特》作为例证。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出现在宫廷露台上的鬼魂那里得知,他的父王死于一个阴谋,叔父在花园里将毒药灌进熟睡的国王耳中,杀死了国王,然后篡夺了丹麦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哈姆莱特陷入复仇与亲情的矛盾中,因为他爱母亲,爱弑父者亲信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利娅。他不禁哀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作为丹麦王子,他面临重大的人生抉择,按照情理,他必须报杀父之仇,可他同时又犹豫不决,担心这是鬼魂在引诱他沉沦,犯下罪恶的行为。
霍拉旭、哈姆莱特和鬼魂。
他开始装疯卖傻,新国王派了亲信和哈姆莱特的朋友来窥探他,他对朋友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
这段台词可称是一篇人文主义的宣言:“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开始成为宇宙的中心。但是,哈姆莱特却对人类本身产生了怀疑。此时一群伶人要来宫里演出,哈姆莱特决定要让剧情来暴露叔父的内心。而新国王为了试探他,吩咐奥菲利娅和哈姆莱特见面,自己躲在旁边观察他的表现。在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出场,说出了那段举世闻名的台词: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莎士比亚的英文原文是:“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对于英语国家的受众,哈姆莱特的这句话很容易明白,但对于汉语受众,就可能难以理解了。朱生豪先生译成“生存还是毁灭”,是一个无奈的处理。在英语中,be既有系词“是”的作用,还有“在”和“有”的意思,而英语这三个意思都体现在being这个范畴里。可以说,英语判断句的系词to be一直是西方一个重要的存在论范畴。
to be的本义是“起作用”,中文常将to be及发展而来的being译成“存在”。例如,笛卡尔的名言“Cogito ergo sum”(英文“I think therefore I am”),按照汉语习惯,“我思故我是”很难理解,所以中文一般译成“我思故我在”(参见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附录《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实际上,准确的翻译应当是“我思,故我在起作用”。简言之,to be是一个比“存在”这一中文含义要丰富得多的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巴门尼德,这个问题在现代又被海德格尔重新提出,大谈存在者(是者)的本质是“去存在”(去是)。
中文当然可以将to be译成生存,不过我们应记住,“生”和“死”在英文中是有更加明确的词汇的。所以,我们别忽略了to be这个词包含的哲学含义。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是现代第一个意识到存在问题的作家,王后在此之前曾安慰儿子:“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活踏进永久的宁静。”而哈姆莱特这段台词可说是对王后的答复,是在宗教不朽的观念开始减退时,追问什么是存在?如何存在?
由于惧怕死亡,多少人一生含垢忍辱,委曲求全,活得十分窝囊,这难道就是生存?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就此而言,哈姆莱特的to be or not to be实则就是向自己提出的一个人生选择:“行动还是不行动?”
哈姆莱特无情的疯言疯语,使奥菲利娅伤心欲绝,他的叔父却察觉到他不是为了爱情,也不像是疯癫,于是打算在演出结束后派他去英国,借助英王之手加害他。与此同时,哈姆莱特告诉伶人,演戏切忌做作:“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这里,莎士比亚借着哈姆莱特,道出了他的自然文学观。
伶人遵照哈姆莱特的指示,在表演中演出了用毒药毒死国王一幕,引起新国王警觉,匆匆离去,他的慌乱行为暴露了他的阴谋。哈姆莱特不愿在叔父祈祷时动手,想要等待一个他彻底暴露恶行的机会。母后责备他得罪了新国王,波洛涅斯躲在帏幕后偷听,哈姆莱特以为躲在那里的是叔父,一剑将其刺死。
哈姆莱特误刺波洛涅斯。
悲伤而疯癫的奥菲利娅掉落进水里淹死了,哥哥雷欧提斯回来替父亲和妹妹报仇。墓地那一场戏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既是让哈姆莱特知道奥菲利娅的死讯,也促成了雷欧提斯跟哈姆莱特的决斗。哈姆莱特跟掘墓人之间的对话,阐述了关于死的世俗认识,人必须承受死亡如同承受其出生,唯有斗争意味着成熟,由此回答了To be or not to be的疑问。
哈姆莱特决心已下,答应与雷欧提斯决斗,却不知雷欧提斯的剑上已涂上了毒药。王后误服下新国王准备的毒酒,倒地死去。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互相刺中,后者临死前揭露了新国王的阴谋。哈姆莱特将叔父刺死,自己也中毒而亡。临终前,哈姆莱特对朋友霍拉旭说道:“我死了,你还活在世上;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解除他们的疑惑。”
他留给朋友的最后一句话是:“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溺亡的奥菲莉娅。
恶对于善的存在
是否不可或缺?
哈姆莱特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是一个怯于行动的典型。复仇的剧情本身并不具有复杂的含义,哈姆莱特的价值在于他的选择,对于言语还是行动,他最终选择了行动。在第四幕第四章,哈姆莱特有一段独白:“一个人要是把生活的幸福和目的,只看作吃吃睡睡,他还算是个什么东西?”这一质问正是基于人文主义的观念,此时的哈姆莱特已经解决了生存的意义,随着剧情推进,越来越表现出行动的勇气。
在现代西方,“行动”的概念具有重要的哲学含义,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指出人的三种生存状态:劳动、工作和行动。她认为,前两者都是单纯地生存,只有“行动”才能使人获得生命意义。现代人赞赏的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行动,歌德的浮士德是行动,加缪的西西弗是行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在经历一番犹豫后,最终同样采取了行动,这使得现代人至今仍喜欢阅读他们的故事。
《哈姆莱特》中掘墓人场景。
托尔斯泰反感的是莎士比亚的世俗性,可是他没有察觉自己作品的复杂与他的独断文学观是不一致的,也没有看到莎士比亚正处于现代的黎明时分,上帝的观念虽然尚未消失,但已经开始动摇,人发现自己面对一个没有彼岸的世界,必须依靠自身来解答存在的意义,解答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换句话说,哈姆莱特的时代已经开始了“精神的世俗化”(黑格尔语)进程。
这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然而,人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仍然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此后几百年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实际上都是在这个前提下思考问题。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选择,向我们揭示的真理延续至今,此后的文学大抵都是在针对哈姆莱特的问题,描写世俗化的人生,展现人的高尚、卑劣、喜悦和痛苦。
今天,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早已被人遗忘,但他的文学观点以及奥威尔的反驳,其实也显示了时代的嬗变。莎士比亚时代所珍视的幸福、美德、力量、智慧等价值,随着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潮流的兴起,变成了动机、真诚和心灵纯洁,以及具有鲜明的个性,由此造成了文学观念的变化。如果说,莎士比亚还是通过轻松幽默来告诉世人什么是真善美,那么,托尔斯泰则是俄罗斯的弥赛亚情结与西欧浪漫主义的结合,要通过痛苦来告诫世人什么是真善美。
自从席勒提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之后,文学家就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按照以赛亚·伯林的说法,一种文学家是刺猬,只对一个中心思想感兴趣的;另一种文学家是狐狸,对所有事物都感兴趣。托尔斯泰是前者,莎士比亚则是后者。用歌德的话说,莎士比亚告诉人们:“我们称之为恶的东西,只是善的另外一个面,对善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与之构成一个整体,如同热带要炎热,拉伯兰要上冻,以致产生了一个温暖的地带一样。”(歌德《莎士比亚纪念日的讲话》,《西方文论选》,457页)
波兰哲学家科拉科夫斯基有一个更加明晰的划分,他认为欧洲观念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维模式,一种是牧师思维,认为事物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原因;另一种是弄臣思维,对一切终极原因都表示怀疑。托尔斯泰是牧师,莎士比亚则是弄臣。在经历了二十世纪牧师的绝对思维统治之后,弄臣的怀疑与反讽一度成为前东欧国家的文学主潮。而在西欧,后现代作品表现出的同样是终极价值彻底崩塌后的自我嘲讽。
由此看来,哈姆莱特的犹豫就不完全是性格上的弱点了,既不是歌德所说,“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也不是柯勒律治所说,过多的“精力全花费在作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而是哈姆莱特对现代人的生存境况提出质问:恶对于善的存在是不是不可或缺?必须袪除恶,还是承认恶的永久存在?
时间是检验文学作品的最高标准,在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中,包含了世俗化社会对于生命的根本疑问和选择。身处现代,我们当然不会再像莎士比亚那样去看待社会与政治,对待托尔斯泰也是一样。但是,他们都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刻理解,同时对人类抱有希望。如果不是表现了永恒的人类处境,他们的作品不可能长存于世。
为此,我们应当既向托尔斯泰致敬,更要向莎士比亚致敬。
莎士比亚墓碑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景凯旋;编辑:张进;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相关文章
18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项目在澳门银河综艺馆结束了男团半决赛的争夺。马龙、王楚钦领衔的北京男乒以3比0战胜广东队,率先挺进决赛,将与樊振东、...
2025-11-19 0
文|清扬编辑|清扬11月13日,“狗咬人引发反杀案”一审正式开庭,这起春节期间发生的邻里血案,迎来最新进展,原本只是宠物纠纷的小事,最后竟变成1人死亡...
2025-11-19 0
11月17日,北京初冬的寒风中,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走下飞机。记者蜂拥而上。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此次访华的主要议题是什么?""是否会就...
2025-11-19 0
周一,One River Asset Management分析师Eric Peters在最新专栏中引述对冲基金经理的观点指出,投资者正在押注2026年...
2025-11-19 0
在中日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言论攻防之际,美国从日本岩国基地撤走了“堤丰”陆基导弹系统(Typhon)。日本共同社消息称,日本防卫省于11月17日通知...
2025-11-19 0
群星闪耀的世界文学天空,莎士比亚是一颗巨星。然而,有一个作家却力排众议,站出来向莎士比亚挑战,他就是托尔斯泰,世界文学星图中的另一颗耀眼巨星。在75岁...
2025-11-19 1
衣柜里挂着去年买的黑风衣,今年再穿,同事直接问:你昨晚没睡好吗? 显老、显闷、显疲惫,就是秋天一身黑的副作用。 我上周穿了一件浅燕麦立领外套,配深棕...
2025-11-19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