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隧道藏尸11年!哈马斯突然认怂移交遗体,2014巴以伏击案真相揭晓

十大品牌 2025年11月11日 16:26 1 admin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谁能想到一具年轻军官的遗体,会在加沙地带的地下隧道里被藏匿11年,2025年11月9日,哈马斯下属卡桑旅的一则声明,让这场横跨十余年的“遗体博弈”突然迎来转折。

他们宣布将要移交2014年加沙战争中阵亡的以色列军官哈达尔·戈尔丁中尉的遗体,要知道过去十年里,哈马斯对持有这具遗体的说法始终讳莫如深,哪怕多次战俘交换谈判陷入僵局,也从来没有松口承认。

如今突然认怂移交,是停火协议的压力所迫,还是背后另有交易?2014年那场72小时停火后的伏击事件,到底藏着哪些没被揭开的真相?这具迟来11年的遗体,又会给巴以和平带来怎样的影响?

隧道藏尸11年!哈马斯突然认怂移交遗体,2014巴以伏击案真相揭晓

把时间拉回2014年的加沙战场,为期六周的战火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时年23岁的戈尔丁,作为以色列特种部队的精锐,肩负着摧毁哈马斯地下隧道的关键任务,这些纵横交错的隧道,是哈马斯储存武器、转移人员的“地下生命线”,也是巴以冲突中最棘手的战场。

8月1日,就在双方刚刚达成72小时人道主义停火协议后不久,和平的假象还没持续半天,戈尔丁所在的部队就遭遇了武装分子的突然伏击,在混乱的交火中,年轻的中尉不幸阵亡,他的遗体被对方迅速带走,从此消失在加沙的茫茫夜色中。

这一藏就是11年,在之后的十年里,以色列无数次要求归还遗体,巴以双方围绕战俘交换展开了多轮谈判,但哈马斯始终对外宣称未持有戈尔丁遗体,让谈判一次次陷入死胡同。

对于戈尔丁的家人来说,这十年更是煎熬,他们既没有得到亲人“安息”的慰藉,也无法完成完整的告别,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反复被希望与失望拉扯,而与戈尔丁同期在伏击事件中阵亡的另一名以色列士兵奥伦·绍尔,其遗体在2025年被发现并移交。

隧道藏尸11年!哈马斯突然认怂移交遗体,2014巴以伏击案真相揭晓

这也让外界对戈尔丁遗体的下落更加关注,有人猜测哈马斯是在刻意保留“筹码”,也有人认为遗体早已在后续的空袭中被掩埋,连哈马斯自己都找不到,但无论真相如何,这具遗体始终是横在巴以之间的一道鸿沟,见证着双方难以化解的敌意。

哈马斯之所以能将遗体藏匿如此之久,核心原因是加沙复杂的地下隧道网络,这些隧道深度可达数十米,分支众多,还经过精心加固,哪怕是以色列的空袭和地面搜查,也难以全面覆盖。

十年来,以色列多次对加沙地带发动军事打击,试图摧毁隧道网络,却始终没能找到戈尔丁的遗体,这起事件也逐渐变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哈马斯这次突然松口,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背后是2025年巴以停火协议的强力推动,这场在2025年10月10日生效的协议,最初目标很明确,终结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阿克萨洪水”军事行动引发的新一轮大规模冲突,让持续动荡的中东地区迎来喘息之机。

隧道藏尸11年!哈马斯突然认怂移交遗体,2014巴以伏击案真相揭晓

协议生效之初,双方的筹码清单很清晰,哈马斯扣押着20名以色列活体人质和28具遇难者遗体,以色列则关押着数千名巴勒斯坦囚犯,对于巴以双方来说,这些人质和囚犯,以及遇难者的遗体,都是关乎民族情感和民众期待的重要议题,也是协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依照协议条款,双方开启了“对等交换”的进程,哈马斯需要释放全部活体人质,并逐步归还遇难者遗体,作为回报,以色列则要释放巴勒斯坦囚犯,并归还数百具巴勒斯坦人的遗体,这一交换逻辑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博弈。

每一次遗体的移交,每一名囚犯的释放,都牵动着双方的敏感神经,也考验着彼此的信任底线,截至2025年11月,哈马斯已经完成了全部20名活体人质的释放,并陆续归还了23具遇难者遗体。

隧道藏尸11年!哈马斯突然认怂移交遗体,2014巴以伏击案真相揭晓

以色列方面也兑现承诺,释放了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同时归还了数百具巴勒斯坦人遗体,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换,虽然带着浓厚的利益博弈色彩,却实实在在为地区局势降温创造了条件。

戈尔丁的遗体,正是这一交换进程中的第24具遇难者遗体,2025年11月8日,在特拉维夫政府的批准下,哈马斯工作人员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代表一起,在以色列控制的拉法地区开展了专项搜查行动。

经过细致排查,他们最终在一处早已废弃的地下隧道深处,找到了戈尔丁的遗体,第二天,哈马斯便发布声明,宣布将要正式移交遗体,这也成为停火协议生效以来,双方合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对于以色列来说,这一进展意义重大,以色列军方总司令埃亚尔·扎米尔中将第一时间探望了戈尔丁的家人,向他们传递了遗体即将归还的消息,并明确承诺会继续全力推动所有被扣押人质遗体的回家之路。

隧道藏尸11年!哈马斯突然认怂移交遗体,2014巴以伏击案真相揭晓

以色列国防军在后续的声明中更是强调,总参谋长重申了他本人以及以色列国防军的承诺,确保哈达尔和所有遇难人质平安回家,这份承诺的背后,是以色列民众对“亲人归乡”的迫切期待,也是对停火协议的认可与支持。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停火协议已经生效,戈尔丁的遗体为什么直到11月才被发现,其实人质遗体的搜寻与移交,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多重阻碍,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哈马斯此前曾公开表示,部分遇难者遗体之所以难以找到,核心原因是以色列多次空袭造成大量地道坍塌,建筑损毁,遗体被深埋在废墟之下,加沙地带的地下隧道本就结构复杂,再加上空袭造成的二次破坏,想要精准定位遗体位置难度极大。

而且挖掘工作需要重型设备支持,此前以色列对加沙地区的物资进出、人员流动限制严格,这些设备很难进入搜查区域,导致搜寻工作一度陷入停滞,此次戈尔丁遗体能够成功被发现,关键转折点出现在以色列方面放宽搜查限制之后。

隧道藏尸11年!哈马斯突然认怂移交遗体,2014巴以伏击案真相揭晓

随着停火协议的推进,双方的信任度逐渐提升,以色列不再像以往那样对加沙地区的搜查行动设置过多障碍,允许哈马斯工作人员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联合开展排查,还为必要的设备进入提供了便利,正是这一“松绑”,让隐藏在隧道深处11年的遗体终于重见天日。

不过当前的和平进程依然存在未完成的考验,截至目前,仍有三名以色列人和一名泰国人人质的遗体尚未从加沙运回,这四人都是在2023年10月的袭击事件中被绑架的,他们的遗体能否顺利遣返,将直接影响停火协议的可持续性。

毕竟对于任何一方来说,“让每一位遇难者回家”都是关乎民众情感的底线问题,只要还有一具遗体未能归乡,和平的根基就不算稳固,从实际情况来看,剩余遗体的搜寻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隧道藏尸11年!哈马斯突然认怂移交遗体,2014巴以伏击案真相揭晓

部分可能藏匿遗体的区域仍存在安全风险,搜查人员需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一些隧道坍塌情况严重,遗体可能被埋在更深的废墟之下,需要更专业的设备和更长的时间进行挖掘。

但无论如何,戈尔丁遗体的成功移交,已经为后续的搜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双方的合作、限制的放宽、第三方机构的参与,都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关键。

随着戈尔丁遗体的移交,2014年那场伏击事件的真相也逐渐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当时哈马斯武装分子之所以在停火协议生效后发动伏击,核心目的是破坏以色列的隧道摧毁计划,扣押戈尔丁的遗体则是为了在后续的谈判中争取更多筹码。

隧道藏尸11年!哈马斯突然认怂移交遗体,2014巴以伏击案真相揭晓

这一行为在当时引发了以色列的强烈报复,也让巴以冲突进一步升级,双方陷入了长达数年的“以牙还牙”,如今哈马斯从拒不承认到主动移交,态度的转变背后,既受停火协议的约束,也有自身利益的考量。

对于哈马斯来说,履行协议中的遗体移交义务,能够换取以色列释放更多巴勒斯坦囚犯,这符合巴勒斯坦民众的期待,也能提升自身在地区内的声誉,对于以色列来说,遗体的归还不仅能慰藉遇难者家属,也能向民众证明停火协议的价值,为后续的和平谈判积累民意基础。

此次遗体移交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巴以双方积累了互信基础,自2014年以来,巴以围绕战俘遗体交换的谈判多次因分歧破裂,双方的信任几乎消耗殆尽,而这次在停火协议框架下的成功合作,让彼此看到了“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为后续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隧道藏尸11年!哈马斯突然认怂移交遗体,2014巴以伏击案真相揭晓

不过巴以长期和平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历史积怨、领土争端、宗教矛盾等深层次问题,不可能仅凭几次遗体交换就彻底解决,而且2025年停火协议的推进,离不开美国、卡塔尔、埃及等多方的持续调解,一旦外部调解力量减弱,双方很可能再次陷入分歧。

但无论如何,这具迟到11年的遗体,已经为巴以和平带来了一丝微光,国际社会期待双方能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加沙地带战后治理与重建议题的谈判,毕竟经历了多年的冲突,巴以民众最渴望的是稳定的生活、安全的环境,以及不再有“遗体滞留”的遗憾。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