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为什么有的国家越富越稳,有的昙花一现?底层逻辑终于被说透

排行榜 2025年11月26日 08:06 1 cc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足安康,有的国家却深陷贫困?

有些国家的年消费总额,甚至不及美国人年均消费的零头;津巴布韦在无战乱的和平环境中,人均寿命仅三十五岁;马达加斯加全国的双行车道,总长不过八公里。这些触目惊心的差异背后,藏着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唯有找到根源,我们才能判断哪些国家的富裕能够长久,哪些国家会从巅峰跌落,重归贫困。

为什么有的国家越富越稳,有的昙花一现?底层逻辑终于被说透

这样的“昙花一现”并非个例。1913年的阿根廷,曾是全球十大富裕国家之一,人均GDP达到美国的百分之八十,如今却沦为发展中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非,已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而现在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些案例反复提醒我们,贫富并非一成不变,表面的繁荣之下,可能暗藏致命隐患。

为什么有的国家越富越稳,有的昙花一现?底层逻辑终于被说透

最初,人们将贫富差距归咎于地理因素。从分布上看,非洲、南美洲和南亚的贫困国家确实相对集中,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便提出,赤道两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炎热气候,或许是贫困的根源。

但这个假说经不起推敲:同处回归线范围内的日本和新加坡,都是公认的富裕经济体;更关键的是,欧洲殖民者抵达前,南美洲的经济、人口与文明程度均优于北美,如今却呈现“北美富、南美穷”的反转格局。

随后,文化差异论登场。

有人称尼泊尔民众信仰佛教,对财富缺乏追求;非洲和印度民众则满足于歌舞,淡化物质欲望。可现实同样反驳了这种观点:东德与西德、朝鲜与韩国,在分离前拥有相同的民族、文化与信仰,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尼泊尔民众的游行抗议,核心诉求并非宗教自由,而是改善生计、增加收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更具说服力的是“无知假说”,即贫困源于技术与政策的双重无知。从技术层面看,部分非洲农民至今仍依赖锄头、镰刀耕作,巴基斯坦的制造业多靠手工完成,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但学者发现,欧洲殖民者曾将犁耕技术传入非洲,南非、刚果等地区的农民一度掌握了这种高效耕作方式,可殖民者撤离后,他们又退回了原始耕作模式。

为什么有的国家越富越稳,有的昙花一现?底层逻辑终于被说透

赤道几内亚1968年独立后,关闭图书馆、焚烧书籍、取消所有学校,如今成为全球唯一无电力供应的国家——要知道,除高精尖技术外,九成九的生产技术都可公开获取,不愿使用才是关键。

为什么有的国家越富越稳,有的昙花一现?底层逻辑终于被说透

政策层面的“无知”同样被推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阿瑟·刘易斯曾担任加纳总理经济顾问,为其设计了系统的产业升级方案,却未被采纳;加纳元首恩克鲁玛明知部分政策有害经济,仍强制推行,最终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一蹶不振。显然,技术与政策的“无知”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藏在制度之中。

第一个核心问题,是缺乏严格的产权保护。创业本就充满风险,成功概率不足百分之八,若付出与回报无法匹配——越赚钱的企业越容易被侵占、兼并甚至没收,谁还愿意冒险投入?产权得不到保障,创新与生产的动力便会彻底枯竭。

第二个关键障碍,是拒绝“创造性破坏”。新技术、新模式的诞生,必然会冲击传统产业与既得利益者。若这些既得利益者掌握权力,便会阻碍变革。土库曼斯坦至今没有电商发展,根源就是为保护银行利益,限制了网上支付业务——放弃效率提升,实则是牺牲整体发展换取局部利益。

为什么有的国家越富越稳,有的昙花一现?底层逻辑终于被说透

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封建授权”带来的垄断。封建制度的核心是“谁打天下,谁坐天下”,权力持有者通过特许授权,将行业利益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中世纪的威尼斯曾因开放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人口从1050年的4.5万增至1330年的11万,成为全球商业中心;可当政府将远洋贸易权限特许给特定家族后,竞争消失,创新停滞,威尼斯最终沦为靠渔业和旅游业维生的普通地区。

如今,伊朗电信业被马赫斯拉夫家族垄断,墨西哥电信业被卡洛斯·斯利姆家族掌控,这些垄断者未必是行业精英,却凭借权力独占市场,最终拖累整个产业。

而产权虚设、拒绝变革、封建授权的共同根源,是权力不受约束。缺乏制衡的权力,必然会沦为利益交换的工具,即便以“国家利益”为名,本质仍是损害长远发展。

为什么有的国家越富越稳,有的昙花一现?底层逻辑终于被说透

历史早已证明,权力不受约束的国家,即便出现短期经济增长,也终将如南非、阿根廷般昙花一现。国家富裕的密码,从来不在气候或文化里,而在“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智慧与决心之中。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