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13% 关税压垮利润空间,中国企业暂停美国大豆采购,巴西豆成更优选择?

排行榜 2025年11月17日 00:40 1 admin

十月底的“釜山会晤”给紧绷的中美经贸关系吹去一阵暖风,双方暂停了部分领域的加征关税措施,美国农业界更是迫不及待派代表访华,希望打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大门。白宫甚至单方面高调宣布,中方承诺在2025年底前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但热闹的表象背后,冰冷的商业逻辑始终占据上风——尽管政治氛围缓和,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却迟迟没有启动新一批美国大豆的采购。数据显示,自十月底中粮集团象征性买入18万吨美豆后,中国企业再未下新的订单。这背后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高达13%的进口关税(含3%基础关税)让美豆到岸成本比巴西大豆每吨高出近50美元,彻底压垮了压榨厂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

13% 关税压垮利润空间,中国企业暂停美国大豆采购,巴西豆成更优选择?

关税壁垒像一堵墙,把市场规律和地缘政治隔在了两边。美国大豆不是没有优势,其自然干燥的品质和覆盖95%产区的可持续认证(ESG)在高端市场和环保议题下颇具吸引力。可面对真金白银的差价,这些“软实力”显得苍白。巴西大豆凭借3%的基础关税,在价格上形成碾压性优势。今年九月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激增,已经说明市场的选择。有贸易商算过一笔账:除非美豆价格比南美大豆每吨低45到50美元,否则中国企业根本不会考虑采购。眼下这个价差显然不存在。美国农民或许期待政治解冻能带来订单汹涌,但中国买家掏钱的前提永远是“划算”二字。

国内大豆市场的基本面也在发出矛盾信号。一边是关内产区减产、东北豆农惜售推高国产豆价,另一边却是港口大豆库存创下三年新高。油厂的储罐已经快装不来了,下游养殖业却还在亏损中挣扎,豆粕需求持续低迷。这种情况下,即便美豆恢复进口的预期都能引发市场恐慌——更多供应涌入,只会让本已脆弱的供需平衡进一步倾斜。有意思的是,连美豆期货价格的近期上涨,都成了“劝退”中国买家的因素之一:它推高了进口成本,让本就高昂的美豆更显“遥不可及”。

13% 关税压垮利润空间,中国企业暂停美国大豆采购,巴西豆成更优选择?

难道美国大豆就彻底没机会了吗?倒也未必。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南美大豆的供应淡季,这为美豆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时间窗口。如果巴西的运输或天气出现波动,或者中国储备系统出于战略考虑进行采购,美豆仍有翻盘可能。但问题在于,这种采购往往由中粮、中储粮等国企主导,带有明显的政策色彩,难以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而眼下中美关系的微妙之处就在于,中方虽然暂停了部分农产品关税反制,却始终保留着“暂停”而非“取消”的表述——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预留,一把可以随时收回的“钥匙”。

白宫急于向国内农业州展示“对华贸易成果”,但北京的回应却相当谨慎。中方从未公开确认过所谓的“干杯式采购承诺”,反而在通报中强调企业可“自主决策、择优采购”。这“择优”二字,分明是留给巴西大豆的后门。中国市场的逻辑很清晰:你要卖豆,我得看价。政治氛围可以暖场,但最终登台唱戏的还得是性价比。美国如果真想稳住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大豆买家,就得在降低关税壁垒、提供稳定贸易预期上拿出诚意,而非指望通过一两次高层会晤就能“签单了事”。

回过头看,这场大豆贸易的拉锯战折射出中美经贸关系的深层困境。美方总希望用政治协议撬动市场订单,中方却坚持用市场规则消化政治波动。美国农业界有人呼吁“贸易去政治化”,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可现实是,华盛顿的对华战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可能回归的阴影,让任何长期采购协议都显得脆弱。中国企业吃过亏,学乖了——在没有看到稳定、可预期的贸易环境前,谁愿意把巨额采购合同押注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关系上?

13% 关税压垮利润空间,中国企业暂停美国大豆采购,巴西豆成更优选择?

眼下,巴西大豆正凭借价格优势牢牢占据中国市场的主舞台。美国大豆要想重回竞争,要么等待南美供应出现意外断层,要么白宫真正拿出勇气拆除关税高墙。但这两条路,一条靠天,一条靠人,都不是容易的事。这场大豆贸易的博弈,早已超出农业本身,成了中美两国谁能更好驾驭市场规律与政治意志的试金石。而对于中国的压榨企业来说,选择从来都很简单:不是不买美豆,是暂时不买“这么贵”的美豆。生意就是生意,在商言商,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来得真实。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