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孩不是不努力,而是“习得性无助”正在悄悄毁掉他

排行榜 2025年10月27日 00:04 2 admin

北师大心理导师深度解析:为什么越骂越躺平?


大家好,我是林小禾,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深耕家庭教育一线8年,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


明明很聪明,成绩却一塌糊涂;

老师说他“懒”“不上心”,家长急得团团转;

叫他写作业像在渡劫,考试前装病逃避;

问他怎么了,只回一句:“反正我也学不会。”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


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

“这孩子就是不想努力!”

“吃不了苦,抗压能力差!”


但作为一名专业的儿童心理工作者,我想告诉你一个扎心的事实:


他不是不努力,

是他已经“学会放弃”了。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有个名字——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今天,我们就来深挖这个被90%家长误解的心理黑洞,

看看它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吞噬孩子的动力、自信和未来。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一个经典实验揭开真相


1967年,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实验:


他把狗关在笼子里,每次铃声响起就电击。

起初,狗会狂叫、挣扎、试图逃跑。

但几天后,即使打开笼门,它们也不再逃了——

只是趴着,呜咽,等待痛苦降临。


更可怕的是:

当这些狗被移到新环境,脚下有安全区可以跳过去避电时,

它们依然不动,哪怕自由就在一步之遥。


它们已经“学”会了一件事:

“无论我做什么,都没用。”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核心逻辑:

反复失败 + 无法控制 → 放弃尝试


后来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更为普遍,尤其是在孩子身上。


而最常制造这种心理的“推手”,不是别人——

正是我们最疼爱他们的父母和老师。


二、“我不是不想赢,是我早就认输了”


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小宇,初一男生,小学时成绩中等偏上,不算拔尖但挺努力。

升初中后难度加大,一次数学考了58分。

爸爸看了试卷,当场发火: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上课听了吗!”

“别人能考90,你就不能努努力?”

“我看你是越来越懒了!”


从那以后,每次数学课他都紧张出汗,

作业拖到凌晨也不敢动笔,

月考前直接发烧请假。


妈妈带他来咨询时问我:“他以前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变坏了?”


我说:

不是他变了,是他被打垮了。


他在那次责骂中接收到的信息是:

我不行

努力没用

爸爸只喜欢高分的我


于是他的大脑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既然怎么做都会被骂,那我干脆就不做了。”

“至少这样,还能说是‘没努力’,而不是‘我不行’。”


你看,这不是懒,是绝望的伪装。


三、哪些行为正在给孩子“喂”习得性无助?


很多父母明明出于好意,却无意中成了孩子心理崩塌的“帮凶”。

以下这些话,你有没有说过?


❌ “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 “别人家孩子都能做到,你凭什么不行?”

❌ “这么简单的事都要错,脑子长哪儿去了?”

❌ “你要是再这样,以后只能去捡垃圾!”

❌ “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就拿这成绩回报我们?”


这些语言的本质,是在不断强化三个信念:

失败=个人缺陷(不是方法问题,是你笨)

结果不可控(不管怎么努力,爸妈都不满意)

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考得好,才值得被爱)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无助型归因模式”:


情境 正常孩子想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想

------ ------------ ------------------

考试失利 “这次没复习好” “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

被老师批评 “这件事我没做好” “我这个人就是差劲”

朋友不理他 “可能他今天心情不好” “没人会真正喜欢我”


注意到了吗?

前者把问题归于外部、暂时、具体的原因,

后者则归于内部、永久、普遍的缺陷。


而这,正是抑郁和自我否定的温床。


四、警惕!习得性无助的三大发展阶段


它不是一夜形成的,而是层层递进的心理侵蚀过程:


第一阶段:频繁失败 + 批评 → 失去信心


孩子尝试一件事(如写字、算数、表达),

但因为年龄限制或能力不足,做得不够好。

如果此时得到的是指责而非指导,

他会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太差了?”


⚠️ 第二阶段:逃避挑战 → 行为退缩


为了避免再次失败带来的羞耻感,

他选择回避困难任务:

不敢举手发言

假装肚子痛不去上学

写作业磨蹭到深夜


表面看是拖延,实则是恐惧暴露弱点。


第三阶段:全面放弃 → 心理瘫痪


最终发展成:

对所有事情提不起兴趣

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出现躯体化症状(头痛、失眠、厌食)

严重者可能走向自伤、休学、社交恐惧


这时的他们,就像那个不再逃跑的狗——

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也不敢伸手。


五、如何打破“习得性无助”?4个科学干预策略


好消息是:习得性无助是可以逆转的!

关键在于重建孩子的“掌控感”和“希望感”。


✅ 策略1:把“结果评价”变成“过程肯定”


不要只盯着分数,要学会看见努力。


✘ 错误说法:“又考这么点分?白学了!”

✔ 正确说法:“我看到你这次应用题步骤写得很清楚,比上次进步了!”


重点表扬那些孩子能控制的部分:

态度

方法

坚持

尝试


让他明白:

“我不是因为聪明被夸,

是因为我愿意试一试。”


✅ 策略2: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


给孩子一个容易成功的体验,是打破无助的第一步。


比如:

先完成一页作业,奖励五分钟动画

连续三天按时交作业,全家一起看电影

数学卷子只做基础题,目标是“全对”而非“高分”


每一次成功,都是对“我能行”的确认。


心理学研究表明:

连续获得3次小成功体验的孩子,

自我效能感提升高达67%。


✅ 策略3:教孩子重新“解释失败”


帮助孩子建立乐观型归因模式。


当孩子说“我学不会”时,你可以回应:

“不是你学不会,是你还没找到适合的方法。”

“这次没考好,是因为哪部分没掌握?我们一起来查漏补缺。”


引导他把失败归因于:

暂时的(这次不行,不代表下次不行)

可改变的(可以通过练习改进)

局部的(只是这一科难,不代表全部)


✅ 策略4:做孩子的“情绪容器”,而不是“压力放大器”


很多孩子不是输在智力,而是输在情绪负担太重。


当他崩溃大哭时,别说:

“这点事至于吗?”

而是蹲下来抱住他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

换作是谁连续努力都没结果,都会想放弃。

但妈妈/爸爸一直在,我们一起想办法。”


安全感,是最好的心理疫苗。


六、写给父母的一句话:


请记住:

孩子不需要一个永远正确的父母,

需要的是一个允许他犯错、并相信他能站起来的后盾。


我们总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

却忘了真正的成长,是从一次次跌倒中爬起来的能力。


那个现在看起来“躺平”“摆烂”“不上进”的孩子,

也许正躲在角落里,默默问自己:

“我还值得被爱吗?”


而你的每一句温柔回应,

都是照亮他黑暗的光。


最后送大家一句金句:


别用“你怎么这么笨”去惩罚一个已经拼命却失败的孩子,

要用“没关系,再来一次”去拯救一颗快要熄灭的心。


我是林小禾,儿童心理博主,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试错中被接纳,

在失败中仍敢前行。

孩不是不努力,而是“习得性无助”正在悄悄毁掉他


如果你也曾无意中伤害过孩子,请转发这篇文章,

让更多父母知道:

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想飞,

是已经被我们亲手剪断了翅膀。


#儿童心理学 #习得性无助 #家庭教育 #育儿误区 #孩子厌学 #心理成长 #父母必读 #抑郁症信号 #亲子沟通 #北师大心理导师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