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手机拼三张透视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拼三张透视挂教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血拼三张启用辅助...
2025-10-27 0
北师大心理导师深度解析:为什么越骂越躺平?
大家好,我是林小禾,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深耕家庭教育一线8年,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
明明很聪明,成绩却一塌糊涂;
老师说他“懒”“不上心”,家长急得团团转;
叫他写作业像在渡劫,考试前装病逃避;
问他怎么了,只回一句:“反正我也学不会。”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
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
“这孩子就是不想努力!”
“吃不了苦,抗压能力差!”
但作为一名专业的儿童心理工作者,我想告诉你一个扎心的事实:
他不是不努力,
是他已经“学会放弃”了。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有个名字——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今天,我们就来深挖这个被90%家长误解的心理黑洞,
看看它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吞噬孩子的动力、自信和未来。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一个经典实验揭开真相
1967年,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做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实验:
他把狗关在笼子里,每次铃声响起就电击。
起初,狗会狂叫、挣扎、试图逃跑。
但几天后,即使打开笼门,它们也不再逃了——
只是趴着,呜咽,等待痛苦降临。
更可怕的是:
当这些狗被移到新环境,脚下有安全区可以跳过去避电时,
它们依然不动,哪怕自由就在一步之遥。
它们已经“学”会了一件事:
“无论我做什么,都没用。”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核心逻辑:
反复失败 + 无法控制 → 放弃尝试
后来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更为普遍,尤其是在孩子身上。
而最常制造这种心理的“推手”,不是别人——
正是我们最疼爱他们的父母和老师。
二、“我不是不想赢,是我早就认输了”
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小宇,初一男生,小学时成绩中等偏上,不算拔尖但挺努力。
升初中后难度加大,一次数学考了58分。
爸爸看了试卷,当场发火: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上课听了吗!”
“别人能考90,你就不能努努力?”
“我看你是越来越懒了!”
从那以后,每次数学课他都紧张出汗,
作业拖到凌晨也不敢动笔,
月考前直接发烧请假。
妈妈带他来咨询时问我:“他以前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变坏了?”
我说:
不是他变了,是他被打垮了。
他在那次责骂中接收到的信息是:
我不行
努力没用
爸爸只喜欢高分的我
于是他的大脑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既然怎么做都会被骂,那我干脆就不做了。”
“至少这样,还能说是‘没努力’,而不是‘我不行’。”
你看,这不是懒,是绝望的伪装。
三、哪些行为正在给孩子“喂”习得性无助?
很多父母明明出于好意,却无意中成了孩子心理崩塌的“帮凶”。
以下这些话,你有没有说过?
❌ “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 “别人家孩子都能做到,你凭什么不行?”
❌ “这么简单的事都要错,脑子长哪儿去了?”
❌ “你要是再这样,以后只能去捡垃圾!”
❌ “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就拿这成绩回报我们?”
这些语言的本质,是在不断强化三个信念:
失败=个人缺陷(不是方法问题,是你笨)
结果不可控(不管怎么努力,爸妈都不满意)
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考得好,才值得被爱)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无助型归因模式”:
情境 正常孩子想 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想
------ ------------ ------------------
考试失利 “这次没复习好” “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
被老师批评 “这件事我没做好” “我这个人就是差劲”
朋友不理他 “可能他今天心情不好” “没人会真正喜欢我”
注意到了吗?
前者把问题归于外部、暂时、具体的原因,
后者则归于内部、永久、普遍的缺陷。
而这,正是抑郁和自我否定的温床。
四、警惕!习得性无助的三大发展阶段
它不是一夜形成的,而是层层递进的心理侵蚀过程:
第一阶段:频繁失败 + 批评 → 失去信心
孩子尝试一件事(如写字、算数、表达),
但因为年龄限制或能力不足,做得不够好。
如果此时得到的是指责而非指导,
他会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太差了?”
⚠️ 第二阶段:逃避挑战 → 行为退缩
为了避免再次失败带来的羞耻感,
他选择回避困难任务:
不敢举手发言
假装肚子痛不去上学
写作业磨蹭到深夜
表面看是拖延,实则是恐惧暴露弱点。
第三阶段:全面放弃 → 心理瘫痪
最终发展成:
对所有事情提不起兴趣
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出现躯体化症状(头痛、失眠、厌食)
严重者可能走向自伤、休学、社交恐惧
这时的他们,就像那个不再逃跑的狗——
即使机会摆在眼前,也不敢伸手。
五、如何打破“习得性无助”?4个科学干预策略
好消息是:习得性无助是可以逆转的!
关键在于重建孩子的“掌控感”和“希望感”。
✅ 策略1:把“结果评价”变成“过程肯定”
不要只盯着分数,要学会看见努力。
✘ 错误说法:“又考这么点分?白学了!”
✔ 正确说法:“我看到你这次应用题步骤写得很清楚,比上次进步了!”
重点表扬那些孩子能控制的部分:
态度
方法
坚持
尝试
让他明白:
“我不是因为聪明被夸,
是因为我愿意试一试。”
✅ 策略2: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
给孩子一个容易成功的体验,是打破无助的第一步。
比如:
先完成一页作业,奖励五分钟动画
连续三天按时交作业,全家一起看电影
数学卷子只做基础题,目标是“全对”而非“高分”
每一次成功,都是对“我能行”的确认。
心理学研究表明:
连续获得3次小成功体验的孩子,
自我效能感提升高达67%。
✅ 策略3:教孩子重新“解释失败”
帮助孩子建立乐观型归因模式。
当孩子说“我学不会”时,你可以回应:
“不是你学不会,是你还没找到适合的方法。”
“这次没考好,是因为哪部分没掌握?我们一起来查漏补缺。”
引导他把失败归因于:
暂时的(这次不行,不代表下次不行)
可改变的(可以通过练习改进)
局部的(只是这一科难,不代表全部)
✅ 策略4:做孩子的“情绪容器”,而不是“压力放大器”
很多孩子不是输在智力,而是输在情绪负担太重。
当他崩溃大哭时,别说:
“这点事至于吗?”
而是蹲下来抱住他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
换作是谁连续努力都没结果,都会想放弃。
但妈妈/爸爸一直在,我们一起想办法。”
安全感,是最好的心理疫苗。
六、写给父母的一句话:
请记住:
孩子不需要一个永远正确的父母,
需要的是一个允许他犯错、并相信他能站起来的后盾。
我们总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
却忘了真正的成长,是从一次次跌倒中爬起来的能力。
那个现在看起来“躺平”“摆烂”“不上进”的孩子,
也许正躲在角落里,默默问自己:
“我还值得被爱吗?”
而你的每一句温柔回应,
都是照亮他黑暗的光。
最后送大家一句金句:
别用“你怎么这么笨”去惩罚一个已经拼命却失败的孩子,
要用“没关系,再来一次”去拯救一颗快要熄灭的心。
我是林小禾,儿童心理博主,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试错中被接纳,
在失败中仍敢前行。
如果你也曾无意中伤害过孩子,请转发这篇文章,
让更多父母知道:
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想飞,
是已经被我们亲手剪断了翅膀。
#儿童心理学 #习得性无助 #家庭教育 #育儿误区 #孩子厌学 #心理成长 #父母必读 #抑郁症信号 #亲子沟通 #北师大心理导师
相关文章
今天给各位分享手机拼三张透视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拼三张透视挂教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血拼三张启用辅助...
2025-10-27 0
前言这些年日本几大主流媒体的报道,跟以前不太一样,提起中国的技术,没有敷衍的客观陈述,反而有股“被震撼到”的认真。例如分析中国汽车“10年跑完他们50...
2025-10-27 0
10月18日凌晨,杨振宁在清华园睡梦中走完103级台阶,没有警报,没有抢救,像一道公式安静地收束。24小时后,清华主楼西侧那间原本堆放会议桌的仓库被改...
2025-10-27 0
天刚亮,北京的天还有点灰,八宝山门口已排起长龙,大家不说话,只把领口又拉紧一点儿,怕冷,更怕错过最后一面。 九点整,哀乐像冷风一样钻进耳朵,刹那让人后...
2025-10-27 0
你练太极拳,真以为只是慢悠悠地比划几下? 别骗自己了,现在能打的人,早就不靠花架子活着了。 北京那边的武馆,学员戴着传感器练桩,系统实时告诉你哪块...
2025-10-27 1
“体重秤数字不动=白练? ”——6月12日,北京白领王小姐晒图:健身30天体脂率从28%掉到22%,腰围缩6cm,体重却只轻0.3kg,帖子瞬间引爆...
2025-10-27 3
北师大心理导师深度解析:为什么越骂越躺平?大家好,我是林小禾,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深耕家庭教育一线8年,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 明明很聪明,成绩...
2025-10-27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