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我怀疑,每段关系都有隐形的「第三者」。

排行榜 2025年10月17日 04:02 1 cc
我怀疑,每段关系都有隐形的「第三者」。

天气转凉之后,人很容易变得对同类的温度敏感。

一个晚上,和新认识的「朋友」去看电影。是一系列只在画廊放映的小众文艺片,几十把椅子挨挨挤挤地摆在一起,人和人的距离顺理成章地拉得很近。

有好几次,我清晰地感受到从左边手臂传来一层薄薄的体温——不是直接的触碰,而是那种隔着衣料与两毫米左右的空气夹缝后,恰到好处的暖。暧昧但不冒犯。

对方似乎也感受到了,我们默契地维持着这样的距离,直到所有片子放完。走出画廊,冷空气穿过,两个人不约而同搓了搓胳膊,又故作淡定地将目光扫向两侧。

这听起来很像某个爱情故事开始时的细节。如果我没有无意间瞥见她微信对话框里,保留着和前任大段大段的聊天记录——年近 30 的都市女人,能熟稔辨别暧昧的信号,也能高精度捕捉到那些昭示危险的线头。

但无权指责,毕竟我暂时也没打算删除相册里前任的照片。

显然我们身上都残存着一份尚未完成的情感课题,并不适合把现状推向下一步。但在异国街头愈来愈冷的天气里,彼此都不会拒绝再次见面,再次共享两毫米间交错的体温。或者更近。

我怀疑,每段关系都有隐形的「第三者」。

我想,都市人对于不同关系的需求,其实远超于定义关系的词汇被发明的速度。那些说起来像绕口令一般的「xxship」,根本不足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旁逸斜出。所以我们总是痴迷于讲述和观看那些对准灰色地带的情感故事,在范本里安放自己的位置。

而最近一次共鸣,是在综艺《炮友与恋人的分界线》里产生的。

说是综艺,它更像一次陪伴观察,导演今泉力哉和山中瑶子根据真实故事,拍摄出了三部关于「恋爱临界点」的短片,再交给嘉宾室共同探讨。

三部短片,分别对应着现实关系里三种常见的暧昧状况:

问出我们是什么关系,然后呢?

适合结婚的恋人和精神契合的炮友,该留在谁身边?

都想要会怎样?

如果以上刚好有你好奇的问题,也欢迎率先跳到对应部分。

Part 1

关于「我们是什么关系」,

重要的才不是关系。

生活在东京的徒子,是一个没有过多背景侧写的普通女生,在一个普通的和朋友喝酒的夜晚,因为迷路,撞见了在另一家居酒屋兼职的松山。

松山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除了几分超出边界的主动。明明只第一次见面,却摆出一副熟稔的架势,猜测徒子迷路的原因,又主动要求带路,恰到好处的温柔果然让徒子产生了好奇。

她顺着店里的名片找到了松山的社交账号,仔细审阅后,借感谢的名义发起吃饭邀请,两个人再度见面,半推半就地带对方回家看 Netflix。

当第一次正式自我介绍,松山用平淡的语气说出「啊你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徒子,那也就是生命里唯一一个徒子」时,我截图发给朋友并发出无声尖叫:这个男人身上实在有些人影憧憧。

干一份和艺术擦边的工作,有一点小众爱好,比起自拍更愿意在社交平台上 Po 生活小事,擅长用真诚的语气讲出暧昧模糊的话语——是往北上广深的地图上随意丢一颗图钉,就能扎穿三个的那种 IG 男。

我怀疑,每段关系都有隐形的「第三者」。

留宿过几个夜晚,徒子问出致命问题:我们是什么关系?而男人连苦恼也透着几分娴熟:我现在没法承担一段正式的关系,可以再等一等吗?

要等待吗?要放弃吗?徒子仿佛被深深地困扰着。朋友们催促她抽身,「但……」徒子总忍不住用这样的开场回应,也总忍不住,一次次允许男人跟自己回家。理智明白这是老套无趣的陷阱,行动却言不由衷。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看起来被动等待对方来定义关系,给关系一份合理交代的徒子,又交付了几分真心?吸引她的,究竟是这个人,还是一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红玫瑰游戏?

当故事的结局反转又反转,我想起离开上个城市前约朋友见面——说是朋友,但也曾在冷风中共享过彼此衣袋的余温。

两个人走在过去时常散步的江边,听朋友讲新交的女友。晚霞里有一朵水蓝色的云,让头顶的飞机显得很低。朋友打开手机,指着其中一架喊我看,「那是飞去xx的,到时候坐它来看你」。

我认真凑过去看,一个陌生的女生走过来打断,问能不能帮忙拍张照片。朋友自然而然地接过,女生却迟疑地看向我。

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她大概以为我们是情侣,担心我因此吃醋。心里为这份误会感到雀跃,忍不住想象也许过去每一次并肩走在江边,我们在路人眼中,都是那种毫无疑问的 couple 。

我怀疑,每段关系都有隐形的「第三者」。

我把这个瞬间写进日记里,同时删掉了朋友的对话框——我们实质是什么关系并不重要,彼此是否真有余情也不重要,我所需的,只是用这份肯定去填补一段暧昧故事的结局,来完成一份未竟的自恋。

而回到短片开头,徒子和女生朋友们坐在居酒屋, A 说起,最近被喜欢的同事表白,但她并不想确认关系,因为一旦开始,就意味着结束的倒计时也开始了。

都市男女深谙彼此的弱点,早就把结局写在开头,你以为这是一场关于关系的追逐游戏,其实只是一段跑步机上的自证运动。位移为零。

Part 2

原来最安全的关系,

不是婚姻而是炮友?

我很怀疑,冰箱是不是每段同居关系里最小单位的战场。

这个故事中,38 岁的纱南漂亮自信,工作顺利,独身,不恨嫁,但也不是什么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当身边的朋友都走在「下一个」人生阶段越走越远,纱南也不是不好奇。

于是在一次聚会,她见到了学生时代有过好感的圭太。对方有过一段长期关系又分手,刚好也对她保留着一份好感。时机和氛围都刚刚好。

圭太是那种传统型恋人,向往也很擅长营造家庭氛围,他会为纱南做饭,考虑好每顿的营养搭配,饭后共度观影时光。

在这种正确的氛围里,纱南的界限一点点后退,不得不吃不喜欢的面食,因为要回家看球而改变工作习惯……当她拉开冰箱,发现原本整齐干净放着冷冻水果和巴黎水的冰箱里,被塞满蔬菜——

我很不厚道地笑了,因为这个场景实在太过熟悉,半年前同事分手时,曾讲述过一模一样的细节。

我怀疑,每段关系都有隐形的「第三者」。

所以纱南会选择分手,我一点也不意外。不过当我们在播客里分享这一集时,也有收到好奇:「为什么要勉强自己,而不是向伴侣说出来?」

人们似乎总对关系里的沟通抱有高度期待,却对谈话与实质行动之间的巨大间隙视而不见。由谁来说,怎么说,说完后又由谁来改变,改变到哪种程度才够?

年过30的关系,决不是两个人的简单靠近,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进行碰撞,表层是过往惯性养出的痂,内里还搭建着一套关于未来预想的井然的核。就算抱有「磨合」的决心,到头来总会发现彼此的质地远比想象中坚硬。

纱南不想重复这些徒劳的事,她甚至并不责怪圭太。不说出来,是因为圭太也没错,他也只是想过自己的生活,而总有适配这种生活的人。强迫圭太改变,和勉强自己一样不公平。

当她再一次躺在炮友达也的房间,喝着巴黎水,聊起这段恋爱,达也轻松地说出,总觉婚姻应该是能随心所欲地在其间保有自己的幸福,毕竟终究是他者。观察室一片惊叹,感慨达也和纱南才是最适配的情侣。

但我想,是因为保持着炮友的距离,才能轻松说出这种漂亮又宜人的观点吧。

只在电梯关门的时候对话,偶尔过一次夜的关系,无论忍耐还是袒露,都是短暂的情趣,因为不会被验证而绝对安全。

就算偶尔产生完美伴侣的错觉,可一开始就成为炮友的人,不正是预判到了对方能带来的亲密感有上限吗?炮友转正的幻想,还是放弃比较好哦。

Part 3

无法安置的欲望,

组成了特别的人。

第三个短片,就讲了一个炮友试图转正的故事。

一树和川端的关系源自一段意外的剖白。一树告诉川端,自己的女友出轨了,但女友却对自己说,并不喜欢那个出轨对象。

而川端呢,恰好处在一树女友的角度,她是在关系里出轨的人。她能理解这种「不喜欢却还能背着对象和别人上床」的心理。

她说,可能男友太喜欢自己,这份情感让人觉得有些沉重,因为心知肚明自己不是值得被那样对待的人。所以反而遇到那种「对自己有好感但绝不是真心的人」时,会放松下来,感到平衡。就算不喜欢也可以上床看看。

我怀疑,每段关系都有隐形的「第三者」。

过份的袒露吓到了一树,也引起了他的好奇。之后,川端会在不固定的某个夜晚出现在一树家中,向一树报告自己与男友的恋爱近况。

「他约我去泡温泉,好像要求婚。但并没有很开心,说不定会分手……」聊完之后,两个人上床,观察室将这一流程戏称为套餐性爱。

想到我与已经分手十年的初恋也会有这样的对话,我们偶尔会向对方汇报自己的在关系里的近况,尤其是不太好的近况。

无需带着道德负担,只把情绪垃圾,扔进那个正确的回收箱里。不用解释过多,不用在乎对方看法,放心地交出自己关于爱情的阴暗面。

我想这就是川端对待一树的心情。但一树似乎在这种亲密的错觉中喜欢上了川端。川端下定决心分手后,他告白了,甚至说出「就算我们在一起后,你需要再找一个人来吐槽我们的关系也可以」的话。

我怀疑,每段关系都有隐形的「第三者」。

听起来真的很卑微,可川端分手就是为了离开这种模式,毫无理由再重复一遍。她感到失望,自己居然同时失去了两种重要关系。离开的时候,川端停在玄关处大哭,一树却追了过来:

「你现在是不是在想,果然还是应该跟前男友结婚。我觉得这样也好……我们下次再见吧。」

这次换川端愣住:再见吗?再见就不是出轨,是婚外情了。一树回答,不做就好了。再来吧,来吃吃饭,抱怨抱怨你的老公。

因为这段结局,这个故事成了所有短片里我最喜欢的一个。比起给关系找到一个名字,制定一份规则,我更珍惜和你之间的连接,就以你继续存在在我生活里作为前提,来建立相处方式吧。这样的关系,难道不是更现代性的纯爱吗?

-

比起王子与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现实世界的爱情要复杂幽微许多。但也许是童话故事实在美好,人们也无法承认爱里的杂质。

甚至不是杂质,哪怕只是想要保全自我,不愿意花更多心力去维系一段关系,都会被看作自私。

记得在半年前的某期播客里,和米花聊起各自分手的原因,双方都没有大的过错,只是我们不再适宜以伴侣的模式相处。而至今依然有人在那期播客的人评论区指责我们的冷漠与自私,判定我们没有能力建立起健康的关系。

偶尔会想这种指责是否正是来源于对亲密关系的长期不安,所以自愿阉割本能的欲望,交付出部分权利,以换取对方的同等承诺。

可承诺失效的速度,并不一定慢于激情,所以婚姻制度才会被发明。

但我们已经决定不再向这套制度寻求「庇护」,所以就请允许我们按自己的规则来缔造关系吧。

不是要去出轨的意思。

我怀疑,每段关系都有隐形的「第三者」。我怀疑,每段关系都有隐形的「第三者」。

发表评论

德业号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3-2024 德业号. All Rights Reserved.